高額的政府補貼,讓人不禁懷疑,雨潤所謂的全產業布局是否只是一場騙局?而補貼才是其拓展上游產業、實現“全產業鏈夢”的原動力。
當“瘦肉精”與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一場全國性的關注食品安全、關注全產業鏈運營模式的浪潮在所難免。
類“三聚氰胺”事件的再次襲來,既令人們憤怒從業者為牟利走險導致監管失控,也將產業化不足的弊端暴露無疑。所有的輿論矛頭都指向了中國農產品生產的軟肋:農戶的小規模經營與企業規模化生產相結合時,所存在的安全監管隱患。
整頓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企業上游投入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另一個肉類品加工大企業雨潤,也成為了公眾關注的對象。雙匯忽視了上游投入,那么同樣是肉制品加工企業的佼佼者雨潤,又如何呢?
自2007年5月開始,國內的豬肉就出現了供需失衡現象,再加上飼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2007年下半年生豬價格較2006年平均上漲了63.5%。在肉制品行業中,生豬價格通常就要占到成本的50%以上,這場豬肉價格的大漲直接導致了雨潤成本的大幅上升。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雨潤提出了從產業到產業鏈再至全產業鏈的夢想,開始有意拓展上游行業,以能夠在未來自給自足,自此一系列的上游擴張開始了。
2007年7月,雨潤集團與安徽省太和縣簽訂《太和縣五萬頭種豬養殖項目協議書》,雨潤集團租賃土地500畝租賃期為20年;2008年9月雨潤集團與安徽省蕭縣人民政府簽署《新建800 — 1000頭原種豬場項目協議書》,占地151畝,項目建設期一年;2008年11月,雨潤與周口市政府簽訂了投資協議,建設生豬屠宰、分割、冷藏、肉類深加工項目……
一次又一次的大手筆,都顯示了雨潤建設全產業鏈的決心。可是大刀闊斧拓建上游產業的雨潤,現在能自給自足了嗎?近期媒體曝光的場景是:安徽省太和縣的雨潤集團養殖基地,野草縱生,一片荒涼,僅有600頭種豬。類似的場景蕭縣同樣在上演。另一方面,屠宰廠狀況也不盡如意,5年的激進擴張,31個屠宰場,產能利用率卻僅有65%。如此結果難道就是雨潤曾經放言的“全產業鏈”?雨潤先期的慷慨激昂與后期建設的拖沓對比鮮明,如此言行不一,難免讓人懷疑其深層次的動機何在。
打開雨潤的財務報表,迷霧似乎可以逐漸褪去。2007年到2009年,雨潤年均獲得政府補貼近2億元,遠遠高于其競爭對手雙匯年均1000萬的政府補貼。同時,瑞銀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為了得到政府補貼,雨潤食品大肆建設新的屠宰廠,而不是提高現有屠宰廠的產能。而一份 《太和縣關于執行財建[2010]464號文件情況的總結報告》顯示:雨潤的補貼標準中,獎勵資金一項包括,引進良種豬2000頭,每頭補貼200元。如此高額的政府補貼,讓人不禁懷疑,所謂的全產業布局是否只是一場騙局,而補貼才是雨潤拓展上游產業、實現“全產業鏈夢”的原動力。
一方面急于強調自身的發展速度,大肆擴張上游產業規模,可另一方面卻禁不起地方政府補貼的誘惑,不重視養殖,這種飲鴆止渴式的發展模式不僅讓今天的雨潤依然需要大量的外購,也讓3到4年之后的雨潤仍然要面對生豬外購的壓力。
在外界仍然激烈的生豬資源爭奪中,我們有理由懷疑,第二個“雙匯”是否會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