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蒙牛增長速度非常快,業績也非常好。而現在對于新蒙牛來說,要追求的是有質量的增長。”來自中糧的蒙牛新帥孫伊萍給自己接手后的蒙牛定義為“新蒙牛”,并為這家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屢遇危機的企業的未來調整方向定了調。
6月19日,在“空降”蒙牛60多天后的首個新聞發布會上,孫伊萍展現出了和歷任蒙牛總裁不一樣的氣質,顯得坦率且耐心。
而蒙牛的風格也發生了一些轉變。在發布會的前兩天,網上出現“蒙牛冰淇淋代工廠臟亂差”的爆料帖。“新蒙牛”選擇了快速應對,承認情況部分屬實并致歉。
“新的蒙牛,我希望是非常開放透明的,跟社會各界達成很好的共識和溝通。”孫伊萍強調。
在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三年后,在“三年不干涉”約定到期后,中糧開始動手改造這家曾經的民企龍頭,現在的國資外資合股企業。
空降兵的洋幫手
由中糧“空降”到蒙牛的孫伊萍不僅為蒙牛引入了外資,同時還引入了外資的管理系統。
上任兩個月后,孫伊萍陸續放出她的“三把火”:引入歐洲乳業巨頭參與管理、砍掉1.5噸以下奶站、宣布35億元投資奶源。
6月15日,在中國和丹麥兩國政府多位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蒙牛乳業與歐洲乳業巨頭Arla Foods(愛氏晨曦)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愛氏晨曦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約5.9%,成為繼中糧之后的第二大戰略股東。入股后,愛氏晨曦有權向蒙牛董事會提名一名董事。
與以往單純的投資行為所不同的是,愛氏晨曦今后將參與蒙牛的管理,從前端奶源管理到生產質量控制等關鍵領域。由中糧“空降”到蒙牛的孫伊萍稱,引入這家具有140年牧場管理和乳品生產經驗的歐洲公司,旨在學習技術、培訓人才,以實現整個奶源體系的管控。
與一般的引資不同,蒙牛給此次引資賦予了一個標志性的意義:告別過去,站到重塑品牌形象的新起點上。
“Arla Foods作為戰略投資者入股蒙牛,無疑將為蒙牛在奶源管理、質量可追溯及產品研發等各方面帶來實質性的提升,”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
在6月19日的發布會上,孫伊萍向媒體講述了參觀愛氏晨曦時帶給她的沖擊:只要6個人,就能夠把一個600頭牛的牧場管理得井井有條。
在愛氏晨曦入股后,蒙牛將得到這套管理系統。愛氏晨曦副總裁Lillie Li Valeur介紹說,愛氏晨曦在乳制品方面有150年的經驗,建立了一個“Arla花園”質量管理體系,包括對牛奶質量方面的管理、動物的福利、環境的保護以及整個動物的飼養等的一整套系統。這套系統會全面教給蒙牛,使得蒙牛的原奶得到保障。
洋幫手助力存疑
引入洋幫手能給蒙牛帶來多大的助力?在股價大升后,其產品質量能否大升?業內存有不同的看法。
愛氏晨曦入股蒙牛的消息一發布,公眾的第一反應就是問題不斷的蒙牛引“洋奶”救市了。此次引資消息一出,蒙牛股價出現大幅上升。6月18日、19日兩天,股價累計上漲逾10%。
申銀萬國6月18日發布報告稱,蒙牛此次與歐洲領先乳品廠商合作是蒙牛提升生產標準和乳業生產經驗的最好體現,預計短期內蒙牛將推出愛氏晨曦品牌產品以提升銷售;長期來看,蒙牛將受益于品牌形象的提升,以及雙方在質量控制和產品創新方面合作帶來的生產技術的升級。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奶類分析師宋亮指出,短期來看,引入外資,有助于提振投資者對蒙牛的信心,幫助蒙牛走出低谷。
但是對于此次蒙牛引入外資,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
資深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蒙牛寄很大希望于靠引入外資來提振形象并不現實。“人家僅持有你不到6%的股權,憑什么把核心技術告訴你?”王丁棉認為,究竟愛氏晨曦的扶持能到達怎樣盡心盡力的程度,尚不得而知。
東方艾格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則認為,與7700位瑞典、丹麥和德國牛奶生產者合作的愛氏晨曦的牧場之所以像花園,完全是得益于恒天然那樣的合作社模式,奶農只管養好牛,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由合作社會員選出,一人一票,這種模式很難直接復制到蒙牛。
下面一則事實似乎也印證了陳連芳的說法。愛氏晨曦與蒙牛早在2006年就已經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合資成立了內蒙古蒙牛阿拉乳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后更名為內蒙古歐世蒙牛乳制品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奶粉方面的合作。但歐世蒙牛奶粉業務一直不溫不火,在國內奶粉市場所占份額微乎其微。2011年,蒙牛的奶粉及其他乳制品業務僅占蒙牛主營收入的1.2%。
此外,對于此次蒙牛引入外資,有質疑稱,未來孫伊萍是否會逐步淡化這個飽受質疑的蒙牛品牌,重點培養這個丹麥品牌?
奶源短板得解
除引入洋幫手外,孫伊萍從“砍掉1.5噸以下奶站”、“35億元投資奶源”兩方面改革蒙牛的奶源建設。
蒙牛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重營銷、輕上游”。2011年蒙牛廣告和宣傳支出為28.4億元,而凈利潤為15.89億元。這意味著蒙牛每賺1塊錢的凈利潤,幾乎要投入1.79倍的廣告費用。
因此,孫伊萍希望調整蒙牛的經營模式,從“重營銷”轉向“重質量”。引進外方管理系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奶源建設。
一位投資人對記者表示,蒙牛近兩年來安全事故不斷,究其根本是無法對上游奶源實現百分之百的控制。他認為蒙牛過去在質量監管和檢測方面沒有完全按照程序做,投入不夠。
“雖然早就說過要改進,但奶源一直是蒙牛的短板。”宋亮表示,蒙牛70%的奶源來自養殖小區,20%來自規模化牧場,還有10%來自供奶散戶,但不管是哪一類,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隱患,不具有可控性。
針對這些問題,孫伊萍提出了新的奶源計劃:取消1.5噸以下奶站的公司。到今年底,蒙牛將會全部取消小奶站供奶。蒙牛乳業副總裁白瑛介紹說,在這種前提下,小規模的奶站會逐步升級,2015年之前百分之百做到牧場化和集約化。
除了淘汰小奶站,蒙牛還將新建大牧場。
6月11日,蒙牛乳業宣布計劃年內于東北、河北、內蒙古、華南等地建設8-12個千頭及萬頭以上的牧場,在未來3年達到百分之百原奶來自規模化養殖牧場和小區的目標。
孫伊萍表示,未來對牧場的管理有兩種模式,一是對自建牧場全方位管理,從管理人員到技術人員,以及所有的工作人員。二是參股和長期戰略合作的牧場,派出技術人員協作管理。
目前蒙牛已成立100%控股、承擔牧場建設和管理的公司富源牧業。記者在富源牧業于網上掛出的招聘啟事看到,蒙牛截至2012年有自建牧場12座,參股牧場26座,奶牛存欄11萬頭,而富源牧業要在“十二五”末完成新增至少15萬頭奶牛的規模化牧場建設。
對于蒙牛的這個計劃,業內也有不同的看法。
王丁棉對蒙牛三年內實現的100%原奶由規模牧場提供的目標提出質疑:“就算資金不是問題,建牧場整個周期算下來最快也要三年,何況是十幾家牧場同時完成。”
除奶源問題外,之前曝出的冰淇淋事件折射出了蒙牛的代加工廠詬病。
一位從業多年的人士告訴記者,蒙牛自成立以來狼性擴張的模式使得它不愿去花那么大成本在全國各地自建工廠,尋找代加工廠,一紙代加工合同就可以讓別人的工廠生產出自己所要的產品,全然不用自己再耗費精力去選址建廠,更不用再花巨資購買生產線與設備。這對先有市場、再建工廠的蒙牛發展模式來講不失為一個討巧的方法,也正是這種方式造就了蒙牛昔日被人稱贊的火箭速度。但是這種代加工的模式卻造成了監管上的漏洞,產品質量難以管控。
冰淇淋事件發生后,蒙牛表示,將對全國所有的冰淇淋代加工廠進行全面的審查,嚴防此類問題再次發生。
上述業內人士介紹,無論是蒙牛自己的工廠或是代工工廠,其實都有嚴格的生產標準和操作守則,按照規定,蒙牛在代工工廠還設有駐廠監督員,只是“規則都是完善的,但執行層面就很難保證了”,這位業內人士表示。
目前,蒙牛已經意識到代工工廠存在的問題。據了解,蒙牛目前正在廣東自建大型的冰淇淋工廠。
“蒙牛有能力變好”
面對“蒙牛冰淇淋代工廠臟亂差”的指責,蒙牛展現出了處理危機的新風格:快速和透明。
空降蒙牛60多天,孫伊萍已給員工寫了兩封信。“在這段時間里,我相信蒙牛是一家優秀的公司,這期間社會上也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但是我相信,蒙牛有能力變好。我的下一步,是讓蒙牛從優秀走向卓越,希望大家能夠支持我。”孫伊萍在公開信上直接指出:“我們更需要的是夯實基礎、苦練內功、關注品質,需要時時重溫我們的創始人牛根生曾經說過的那句話—— 沒有質量,一切都是負數 !”
不諱言質量問題,是孫伊萍目前留給外界的印象,蒙牛的處事風格也隨著新領導的上任有所改變。
6月17日,網上出現“蒙牛冰淇淋代工廠臟亂差”的爆料帖。這次蒙牛選擇了快速應對,幾小時后便通過其官方微博回應稱“公司調查組已趕往委托加工企業”。一天后,又在微博上公布調查結果,承認帖子揭露的情況部分屬實,公司已責令該工廠就存在的問題立即整改;與此同時,對相應的責任人已做出停職處理。此外,承諾對全國所有的冰淇淋代加工廠進行全面審查,嚴防此類問題再次發生,并向公眾道歉。
從此次事件的調查情況及處理結果來看,孫伊萍執掌下的蒙牛面對負面事件的反應速度有了很大提升。而除了反應速度之快,坦然地承認不足之處這種態度,在以往被曝光的危機事件應對中是少見的。“在以往蒙牛經歷種種被曝光的負面危機時,多是先通過公關手段去處理。”一位接近蒙牛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背景
“三年之約”后的改革
近年來,蒙牛頻頻發生產品質量危機,昔日創業時的輝煌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大打折扣。
1999年牛根生在呼和浩特市一座民宅底層53平方米的兩居室創立蒙牛,到2004年,蒙牛已成為行業老大。其后,憑借和“超女”的合作,蒙牛的品牌打響大江南北。
2009年7月6日晚,在香港上市的蒙牛發布公告稱,中糧集團攜手厚樸基金,于當天以61億港元的高額資本共同入股蒙牛。其時,蒙牛正在三聚氰胺的余震中“搖晃”。
在中糧入主蒙牛時曾經表示“三年不干涉”。這三年中,蒙牛屢遇食品安全危機。
在“三年不干涉”到期之際,中糧董事長寧高寧表示:企業發展一定要以質量為首要考慮,其次才是規模、盈利等,因此他不滿意中糧集團旗下蒙牛過去3年的表現。
4月,蒙牛老臣、原總裁楊文俊辭任,當年跟隨牛根生創立蒙牛的十大創業元老至此全部離開一線崗位。接替楊文俊的人則是來自中糧的孫伊萍。
與寧高寧的口吻一致,孫伊萍上任后首次面對媒體即提出“絕對不會追求沒有質量的增長,這是前提”。
說法
中國乳業“已出不起事了”
蒙牛從“民牛”,到由中糧控股成為“國牛”,現在又引入愛氏晨曦成為“洋牛”。從民企到國企再到引入外資管理,蒙牛這么多年的變遷是否是我國乳業的縮影?
王丁棉認為,蒙牛并不能代表中國的乳業。它從創立到今天的發展,核心是資本運作,是個例。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整個乳業步入寒冬。
據王丁棉介紹,目前我國乳業整體狀況仍不樂觀。奶農賠錢殺牛的現象仍存在,養牛的人賺不到錢,做乳品加工的三個企業中有一個是虧損的。目前我國牛奶包材、設備被外資壟斷。
國內的年輕爸爸媽媽們則用自己的腳來給我國乳業打分,他們不惜萬里跑到國外去買洋奶粉,美國等國家為此已實施限購政策。
“我國乳業的恢復還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只有國內的乳制品加工企業從奶源到成品踏踏實實來做,減少已經養成習慣的夸大宣傳,真正把品質提高,才能逐漸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王丁棉說。
在今年6月16日舉行的中國奶業大會上,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警告從原奶到乳品生產的各類相關企業,“消費者對中國奶業信心不足,乳制品安全是高敏感問題,中國的企業不能再出事,也出不起事了。”
高鴻賓表示,歷經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目前的中國奶業已經步入了歷史最好時期。從監管者角度來說,要對中國乳制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零容忍。
蒙牛變遷
1999年牛根生在呼和浩特市一座民宅底層53平方米的兩居室創立蒙牛。到2004年,蒙牛已成為行業老大。
2004年6月蒙牛乳業在香港上市前,蒙牛與外資簽訂對賭協議,并且賭贏。
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當時香港主板市場市道低迷,蒙牛跑贏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國際認購踴躍,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其中,個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間身價過億。
2005年9月,牛根生宣布將辭去蒙牛乳業總裁的職務。
2009年7月,中糧攜手厚樸投資,以61億港元入股蒙牛,成為蒙牛最大的股東。此后,中糧又數次增資,目前持有蒙牛28.09%股權。
2012年4月12日,蒙牛乳業發布公告,總裁楊文俊兩屆任期已滿,不再兼任總裁一職,繼續擔任副董事長職務,總裁一職由中糧地產原副總經理孫伊萍接任。
2012年6月15日,蒙牛乳業與歐洲乳業巨頭愛氏晨曦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愛氏晨曦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約5.9%,成為繼中糧之后的第二大戰略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