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濟民
痔是常見多發病,俗語:“十人九痔”,據我國一些地區普査,發病率達60%。
我國是對痔認識最早的國家,公元前即有“痔”字,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前221年)的《山海經》、《莊子》、《韓非子》等書中已詳有痔病記載,《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結扎、切除、熏洗、服藥治痔的經驗。
《內經》已認識到痔是“筋脈橫解'血管擴張的病變,《傷寒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肛門栓劑一蜜煎導,宋代又創造了枯痔療法,這些有效的辦法,唐宋朝時就傳到國外,世界上不少國家至今仍廣為使用,現代醫學痔的命名即源于我國,祖國醫學對痔的治療有獨特貢獻。
中醫治痔是強調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進行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病因、病變、病位、不同體質、年齡進行內外兼治,靈活得當的處理。
筆者遵《內經》“散者收之,急則緩之,堅者軟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的辨證論治精神,根據痔多因于濕熱風燥,致使濁氣郁血留結肛門,長期便血、脫出可使氣血虧損,中氣下陷的特點,將痔分為以下四型施治,經長期應用,略有經驗,現述于下。
(一)實熱型
口渴喜飲、唇燥咽干、小便赤短、大便秘結、便時痛疼出血,或肛門局部掀紅灼熱,結腫高突拒按、痛疼劇烈、坐臥不寧,納呆難寢,脈洪大或弦數,舌質紅,苔黃。
證屬實熱內結,血熱腸燥。
治宜清熱止血,潤燥通便,方用槐花散加味或地榆散加味,兼表證發熱者,選用防風通圣散上宣肺氣,下通積滯,表里雙解、調氣行血。
槐花散加味方:槐花12克,側柏葉10克,炒荊芥9克,枳売9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仙鶴草15克,麻仁9克,生甘草10克,
地榆散加味方:地榆12克,黃芩10克,黃連10克,山梔10克,槐花10克,茯苓10克,赤小豆15克,當歸10克,甘草10克,
以便秘、出血、疼痛為主的各期內外混合痔、炎性外痔,屬于此型。前方長于疏風清熱,后方重在清熱和血,兼風邪表證者可用前方,或用防風通圣散,結腫瘀血者可用后方。
《東垣十書》論痔曰:“善為病者,皆是濕熱風燥四氣所傷,而熱為最多也”此型臨床頗為常見以實熱為主,故重在清熱。
(二)濕熱瘀滯型
腹脹納少、肛門墜重、便秘溲赤、甚或身熱、肛門凸突紅腫、旁生腫塊、宿滯不散、痛疼難安。
證屬濕熱內蘊,血氣瘀滯。
治宜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方用五神湯加味或活血散瘀湯。
五神湯加味方:茯苓10克,銀花20克,牛膝10克,車前子10克,地丁15克,黃芩10克,歸尾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
活血散瘀湯:歸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大黃10克,川芎9克,蘇木9克,丹皮10克,枳殼6克,瓜蔞仁10克,檳榔10克。
血栓外痔、靜脈曲張性混合痔、痔嵌頓多屬此型,濕熱重用前方,瘀滯甚用后方,《丹溪心法》:“痔瘡,專以涼血為主,治法總要,大抵以解熱、調血、順氣先之。”活血化瘀在痔的治療中有重要意義。
(三)虛寒型
身倦神疲、面色?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食少腹脹,便時內痔脫出,出血色晦暗,脈沉遲或弱細,舌質淡白。
證屬脾胃虛寒,中氣下陷。
治宜溫中健脾、固脫止血,方用歸脾湯、黃芪建中湯加減。
歸脾湯:人參10克,當歸10克,白術10克,茯神10克,棗仁10克,遠志10克,龍眼肉10克,黃芪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加灶心黃土一塊,訶子10克,升麻3克。
黃芪建中湯加減方:黃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術10克,生姜3片,大棗7枚,陳棕炭10克,旱蓮草10克,側柏炭10克,升麻6克,陳皮10克,甘草9克,兩方可交替應用。
內痔脫出嚴重,長期便血,伴有貧血,消化不良,腹瀉者多屬此型。
(四)氣血虧虛型
便血日久,面色無華,氣短心悸,少言懶語,四肢倦怠,食少乏味,肛門墜重,或血燥便秘,排便困難,痔脫難收,脈細弱,舌質淡。
證屬氣血虧損。
治宜氣血雙補。方用八珍湯或補中益氣湯。
若虛寒中兼濕熱者,可用當歸連翹湯,于補虛之中兼清濕熱,和血疏風。
八珍湯:熟地15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川芎9克,人參12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甘草9克;
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柴胡10克,陳皮9克,升麻12,白術10克,甘草9克;
當歸連翹湯:當歸12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連翹12克,黃芩10克,焦梔10克,荊芥10克,防風9克,白芷6克,人參10克,白術10克,阿膠12克,甘草6克,地榆10克,烏梅9克,大棗6枚;
《外科正宗》說:“痔瘡治法”,初起及已成漸大而便澀作痛者,宜潤燥及滋陰。肛門下墜,大便去血,時或疼痛堅硬者,宜清火滲濕。紫色疼痛,大便虛秘兼作癢者,涼血袪風,疏利濕熱。腫痛堅硬,后重墜刺,便去難者,外宜熏洗,內當宣利。內痔去血,登廁脫肛而難上收者,當健脾、升舉中氣。便前便后下血,面色萎黃,心悸耳鳴者,宣養血健脾。”總之宜辨證施治,方可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