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是我一直都想去的地方。從十年前第一次知道它的名字、驚嘆于朋友們發到網上的照片,到特地錯開旺季、收拾行李準備啟程,它在我心中一直擔當著“夢中水鄉”的角色。這也是為什么我在游覽完大部分知名古鎮后,才決定去往這個心心念念了許久的地方。遲遲不敢啟程,是想把最期待的留到最后。
只是,西塘之景無從挑剔,旅行感受卻不是幻想中的樣子。不知這十年間,是它變了,還是我苛求太多。或許是來去太過匆忙,或許是我抱了不切實際的幻想,總之西塘之旅對我來說是一次“悅目卻不賞心”的體驗。不是說西塘不好,是覺得它可以更好。當如畫水景遇上低端的業態,在這份沖突面前,我有點悵然若失。
生活著的千年古鎮
西塘屬浙江省嘉善縣,東距上海90公里,西距杭州110公里,北距蘇州8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國各地到上述三個城市的火車班次密集,滬杭鐵路途徑嘉興站及嘉善站,兩處都有公交車直達古鎮。
▲ 煙雨長廊
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用“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筑、現代的人”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相傳西塘的水利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吳國大夫伍子胥所興。唐開元年間(713-741)這里便已有了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漸成規模,形成市集;元代(1271-1368)起商業開始繁盛;明(1368-1644)清(1644-1911)時期,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古鎮現存的諸多豪宅大院便是當時地方富庶的證明。由于舊時西塘的通行以水路為主,外來騷擾較少,故而保持了比較完整的水鄉原生態,因此被稱為是“生活著的千年古鎮”。
西塘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歷史上曾出過進士19名,舉人31名,也出過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和文學家。生活在元代的楊茂(生卒年不詳)和張成(生卒年不詳)是西塘兩位工藝美術大師,他們的作品出神入化,代表了元代雕漆技術的最高水平,與當時景德鎮的瓷器并駕齊驅。當代著名劇作家顧錫東(1924-2003)是土生土長的西塘人,一生創作了大量劇本,為中國越劇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五女拜壽》還被拍成電影,影響甚為廣泛。
有故事的橋
西塘地勢平坦,數條河道交匯其中,座座古老的石橋將古鎮的大部分地區連接成一片。在西塘行走,處處是小橋,橋橋有故事。或漫步,或駐足,人與橋皆是風景,正如一句著名的詩作所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永寧橋是攝影愛好者扎堆的地方。橋本身沒有什么特別,但是占盡地理之宜,是古鎮觀景的絕佳之處。西塘的許多宣傳冊以及門票上的景色都是在此橋上所取。倚橋而望,左手邊是一家家客棧,右手邊是逶迤的雨廊。西塘的街道大多有廊棚覆蓋,使商家和行人沒有日曬雨淋之憂。
▲ 寫生者
安境橋是西塘古鎮上的交通中心,離永寧橋不遠,也是拍照的好地方。永寧橋坐落在東西向的水流上,它則是南北向。安境橋建于明代,橫跨當時斜塘(西塘舊名)的兩個鄉。胥塘河為兩鄉的界河,此橋連接兩境,故命名為安境橋。
萬安橋位于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附近,辨識度很高。江南橋梁最常見的造型有三種:拱橋、平橋和折橋。區分的方法很簡單:拱橋的橋孔呈圓拱形,便于船只穿行;平橋的橋孔成方形;折橋的橋面則呈一字形橫跨過河。永寧橋屬平橋,安境橋屬于拱橋,萬安橋則是折橋。2005年,電影《碟中諜3》曾在西塘多處選景,萬安橋是其中最后的拍攝地。
臥龍橋是古鎮里最高的石橋,看似樸素,卻也最宏偉大氣。全長31.46米,寬4.95米,高5.5米,橋面為一整塊石板所造,橋身刻有對聯:“修幾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關于這句話,當地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小故事。相傳臥龍橋原是一木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有一天,住在橋邊的一位姓朱的竹匠在看到有人失足落水而死后決定將其重新修造。為了籌集資金,他削發為僧,奔走化緣,十年后積得白銀三千兩,開工建造。可惜白銀用完時尚缺橋面石料,僧人卻因積勞成病而亡。工程將停之際,恰有兩位神仙來到西塘,在品味當地有名的豆腐干時不小心掉落一塊,落在尚未完工的橋上,形成了完整的橋面。
五福橋和送子來鳳橋都有著相當吉利的名字。“五福”一詞原出于《書經》,指的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以及善終”,而在民間,也有說是指“福、祿、壽、喜、財”。送子來鳳橋在走法上還頗有點講究。橋的南面是階梯,北面是斜坡,男子走臺階步步高升,女子走斜坡穩穩當當。另有當地的老話認為:“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傳說此橋在快要建好的時候適有一只美麗的大鳥飛過,而建成后居住在橋邊的一戶人家又喜得貴子,因此人們便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十分祥瑞的名字。也正是在此橋上國畫家黃里創作了《水鄉西塘》。這是郵電部發行的水鄉古鎮郵票中的最后一枚。從橋上望去,小河、漁船、廊棚濃縮都在一枚小小的郵票上。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的送子來鳳橋布滿了各式各樣的低端涂鴉,與整個古鎮的感覺極為不搭。
暮色晨光
弄堂是西塘的脈絡,曲徑通幽,深不可測,行至盡頭卻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西塘的弄堂一般以居住在其中的大姓家族而命名,如王家弄、葉家弄和蘇家弄。全鎮弄堂多達122條,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石皮弄。不過,第一次經過它的時候我竟沒有留意,直到第二次經過時看到有游客相繼拍照才赫然發覺。
石皮弄是王家子孫兩坐宅第(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地面用216塊石板鋪成,全長68米,最寬處1.1米,最窄處僅為0.8米,上面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故有西塘“一線天”的說法。然而古鎮里最窄的弄堂卻不是它,而是位于環秀橋邊上的野貓弄,最多30公分,是兩幢房子中間的一條縫。
▲ 石皮弄
一早一晚是西塘最樸素的時候。對于幾乎所有開發成熟的古鎮,我的建議都是住上一晚,以便欣賞到其燈火闌珊的夜景和悠然寧靜的晨光。對于游人如織的西塘,更是如此。當太陽剛剛升起,整個古鎮霧氣迷蒙,說不出的祥和與靜謐。無論是在弄堂里駐足深思,還是在河岸邊憑欄而望,都不用擔心身后有行人催促。白日里琳瑯滿目的店鋪沒有開門,周邊城市一日游的團隊也尚未到達,此時方有心情抬起頭去欣賞古宅建筑,或是感受著腳下并不平整的青石板路。
到了晚上,兩岸的紅燈籠被人點亮,燈光將河水映得更美,烏篷船來來往往,最是夢中水鄉。很是后悔把旅店定在了景區外面,于是只能眼巴巴地望著那些住在臨水客棧里的游客,羨慕他們在平臺上悠閑地晃著搖椅,羨慕他們圍坐在小桌邊愜意地品茶,更羨慕他們第二天醒來推開窗就能看到映在水中的黛瓦白墻。
不知不覺間,就在西塘度過了一個白天和夜晚。回家后翻看照片,夕陽下的小橋流水美好得像要從屏幕中溢出,曾經在網上看到的那些關于西塘的溢美之詞又都浮現在眼前。鏡頭里的古鎮多少彌補了些我的失落感。如果西塘能多些文藝創新的地方就好了。那些隨處可見的廉價小商品店鋪和燈光浮華、震耳欲聾的迪廳式酒吧著實令它的美打了折扣。
當然,旅游心得本就是主觀之感、一家之言,更何況見仁見智,眾口難調。而西塘依舊是那座活著的千年古鎮,在不斷地變化與發展中尋找方向、保持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