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趁著假期,4個許久沒見的朋友聚餐。女人見了女人,沒別事,就是聊孩子。
聊孩子難免要聊到生產過程,其中3個朋友都說自己是順產的,感嘆“簡直是去鬼門關走了一遭啊!”談起宮縮陣痛、在產床上的痛苦掙扎,在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淚眼婆娑。沒想到自己可以那么偉大,在生的時候要多堅強有多堅強,孩子出生后,感覺自己真的做了一回女人。
她們問我是怎么生的,我說兩個都是剖宮產。接著引來一堆鄙視:
“真沒用!白長那么寬的胯了,連孩子都生不出來!我還以為你順產呢,剖宮產跟沒生孩子差不多!”
“你可舒服了,孩子都不用生,打上麻藥,從肚子上劃一道口子,孩子分分鐘取出來,自己都不知道,一點都不會疼!哪像我們疼得死去活來,這條命都是撿回來的。”
“剖宮產對孩子不好啊,順產的聰明,你看我鄰居家孩子順產的,今年考上清華了,要是你兒子考不上好學校,可得賴你了!”
被3個朋友這一通說,感覺剖宮產是多么令人蒙羞的事情,還會影響到兒子的未來前途,不免瑟瑟發抖!
原來,在朋友的眼里,剖宮產等于沒生孩子,只有順產才是生孩子,可她們怎么知道剖宮產經歷得那些痛啊,可一點都不比順產少!
剖宮產可不是舒舒服服躺在手術臺上,等著醫生在肚子上劃一口子,孩子就取出來了,經歷的過程,你聽了都感覺毛骨悚然。
進入手術室,先打上兩個吊瓶,再打上麻藥。打麻藥的過程一個勁地發冷,因為手術里的醫生全副武裝,你可是啥衣服都沒穿呢!
接下來醫生給消毒、插導尿管,一切工作準備妥當,才開始進行手術,這時身上蓋上布單子了,才感覺溫度有所回升。
別看肚子上就一道口子,事實沒那么簡單,不是一刀下去,孩子就出來了。醫生說得切7層,才能把孩子取出來。切開肚子表皮、皮下組織、筋膜層、肌肉、腹膜層,才能看到子宮,子宮又有三層,漿膜層、肌層、內膜,全部切開后才能看到孩子。
切開7層,當然要把這7層全部縫合好,子宮肌層、子宮漿膜層(子宮縫合兩層更好一些防止以后再生育出現子宮破裂)、腹膜、肌肉、筋膜、皮下組織及皮膚。
從開始切肚子到取孩子,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5分鐘,但是縫合的過程至少需要半小時,二胎的時間還要更多。
看了這個過程,你還會說“剖宮產不就是劃一道口子嗎?”要是像切菜一樣那樣輕松就好了!
再說,現在醫院不提倡剖宮產,一般都建議發動了再去。我生二胎的時候,從晚上10點開始宮縮,一直疼到第二天10點多,才進了手術室。雖說是剖宮產,宮縮陣痛一點都不少!
要說兩次剖宮產的人,說說自己有多痛,可能有人會說“哼!沒有經歷過順產,沒有比較,沒有發言權!”那就找一個順產過又剖宮產過的媽媽來說下自己的感受,這下應該有切身感受了!
一位媽媽留言對“剖宮產等于沒生孩子”表示不服:
一順一剖的表示,誰說剖宮產等于沒生孩子我第一個不干,如果真的兩種都體驗過,你就會發現,剖宮產比順產痛苦太多,反正我告訴我小姑子,能順產就別剖,能奶粉就別為了名義上的母愛逼著自己去強迫母乳。因為剖+母乳初期=痛苦不堪,除非是真的非常堅定的熬。
看看剖宮產所經歷的痛,相信你會理解剖宮產也不是什么好滋味!
插尿管:如果是在打麻藥前插導尿管,第一次沒有經驗,身體不放松,會有些痛。
打麻藥:打麻藥用的針比普通針要粗很多,麻藥打到腰部錐管的時候,有一種酸脹感。如果對麻藥不敏感,只能生剖。打過麻藥的地方,如果恢復不好,下雨陰天時常疼痛,還會導致腰痛。
取出孩子:取出孩子的時候,雖然不是很疼,但是能感受到牽拉的動作,嚴重地會感覺惡心。
宮縮痛:生完孩子后,會打宮縮針,促使子宮快速回縮,那種痛比生孩子前的宮縮陣痛還要痛,而且有嘔吐的感覺,很多媽媽坦言這個環節生不如死。
壓肚子:護士每天3次壓肚子,還要放個打沙袋,時不時地揉一揉,那種鉆心的痛真是沒誰了,媽媽們都說害怕看到護士。看到護士進門,就已經感到肚子疼了。
下床:下床更是最難熬的關口,要是下床太急,會立馬眼前一黑暈倒在地,腳第一次踩在地上那種感覺,無疑是在傷口上撒把鹽,鉆心的疼痛。
排尿:因為插過導尿管,會引起一些炎癥,第一次排尿時首先是排不出,排出了又會感到痛,那滋味不好受。
傷口:如果傷口保護不好,可能會導致感染,增生,又疼又難看,有的甚至會疼好多年。
母乳:因為肚子上傷口新鮮著呢,一碰到就會痛,母乳時,哪種姿勢都不方便,牽牽拉拉地疼痛感時刻伴隨,大約要2周后才能好。
順產是短痛,剖宮產是長痛,看著臨床順產的產婦早就可以自如下地、啥都能吃、談笑風生,再看看自己是那么“奄奄一息”,真希望下次生孩子是順產。所以很多有過剖宮產經歷的人都會勸后來者“能順就順吧!”
有人說順產的孩子聰明,讓我們這些剖宮產的深感壓力,為此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發現這些擔心是多余的。
重慶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133名新生兒(68個剖宮產和65個順產)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在身高、體重、頭圍和智力方面并沒有顯著差異。
順產時,孩子的頭部因為受到擠壓會發生變形。有人認為這個過程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腦神經,使孩子變聰明。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顱骨還沒有變硬,為了適應產道的結構才發生變形。這種變形不會改變腦容量和神經突觸的結構,憑什么說孩子會變聰明呢?
還有人說,剖宮產在生產時要進行麻醉,麻醉藥會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所以孩子不聰明。剖宮產的麻醉一般為局部半麻,而且是椎管內神經阻滯麻醉,麻醉起作用后,在10-20分鐘內即可將孩子取出,對孩子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是全麻,會在5-10分鐘內將孩子取出,也會有效減少對孩子的影響。
所以,看了上面的解釋,剖宮產的媽媽們也不要為孩子的未來擔心了。要知道孩子的聰明一部分來自遺傳,一部分來自后天培養,還是多重視后期孩子的教育吧!
剖宮產并不舒服,再加上剖宮產住院時間長、花費高、會留下疤痕、生二胎要延后、還可能有并發癥,所以有條件就選擇順產。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為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安全,當然需要選擇最穩妥的生產方式。一般出現下列情況都要選擇剖宮產:
胎兒過大,媽媽的骨盆相對較小,造成頭盆不對稱,胎兒無法通過產道時。超過預產期兩周,還沒有分娩跡象時,為了保證胎兒的健康,要及時剖宮產。
胎位不正,比如胎兒臀位、橫位都不能順產。
胎盤前置、胎盤早剝離、臍帶脫垂,可能會導致胎兒缺氧窒息的情況。
媽媽身體健康情況不佳,有妊娠疾病、子宮結構異常、有過一次剖宮經歷、多次流產史等情況
在順產過程中出現難產的情況,如胎兒腿先出、胎兒缺氧、宮縮乏力等。
選擇哪種分娩方式,都是有操作規范的,不是想怎樣就怎樣,記住出發點都是為了媽媽和孩子好就行了。
自從剖宮產這項技術誕生之后,有很多人進行了曲解,借用這項技術人為選擇孩子的出生時間,這就違背自然規律了。
要想孩子健康,還是要講究瓜熟蒂落,不要為了某個良辰吉日或者早一天上學,就刻意讓孩子提前出來見見世面。
醫生們抱怨說,每年8月份,生孩子的都扎堆,醫院都快住不下了,只能加床,還要加班。因為太多的爸爸媽媽想讓孩子提前入學,要不然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但是,我們要知道,孩子成熟的時候,他才會給媽媽發出信號,使媽媽宮縮,告訴媽媽他要出來了。這種自然狀態下出生的孩子,大腦、免疫力、適應環境的能力等各方面都是發育完善的,早出來的就不好說了。
所以,不管選擇哪種分娩方式,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要讓孩子被動選擇出生日期。
@凝媽悟語:只要是媽媽,都會經歷懷胎十月的過程,只是在最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選擇的出生方式不同而已。所有的媽媽都是在用生命生孩子,沒有哪一種分娩方式更偉大,沒有哪一種分娩方式不痛苦。不管是順產還是剖宮產,都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