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和親”這個詞并不陌生,漢朝時就十分流行和親。皇帝把公主嫁給一些想要與之保持和平關系的政權領導人,以此來表示友好和信任,從而保持兩個政權的和平。這種政治活動有時候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王昭君出使之后就為漢匈和平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也有一些和親并無法起到統治者理想中的效果,其實和平與否,并不在于公主的嫁娶,而是雙方有無誠意,否則再多的和親公主也不能保證兩個政權之間能夠和諧相處。
但是統治者們卻十分熱衷于這項政治活動,他們看到的只有屬于自己國家的利益,對那些遠嫁異國他鄉的公主的悲慘命運并不在意。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位有確切名姓的和親公主,就是劉細君。
幾年之后,她父親的兄弟廣陵王劉胥找到了她,那時候劉細君正是花兒一樣的年紀,出落得亭亭玉立,劉胥十分喜愛她,找來名師教導她禮儀和才藝,漸漸的她的芳名就傳了出去。
眾所周知,漢朝有一個強勁的敵人——匈奴。匈奴的周邊有很多國家,它自己對大漢一直虎視眈眈,就試圖和周邊的國家聯系起來一起對抗漢朝,可漢朝自然不能如了匈奴的心愿,也盡力拉攏那些國家。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對那些國家的了解更加詳細,于是,大漢王朝就把目光放在了烏孫王國身上,這是個比較大的國家,漢朝統治者認為烏孫王國對抗匈奴的能力比月氏強,所以想要拉攏烏孫。
據《漢書》記載,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親自送劉細君出嫁,陪嫁人數有幾百人,嫁妝更是貴重。但這一切都無法消除一個女子背井離鄉的苦楚,她在經過安徽靈璧時停下,扶著石壁東望故鄉,甚至在石壁上留下來一個手印,而那個手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景觀。
而后,匈奴感覺事情發展的動向不妙,為了拉攏獵驕靡,也嫁了一位匈奴公主過去,這位公主成了左夫人。這樣一來,劉細君還要應對一些政治上的問題,內心更加苦悶,終日郁郁寡歡。
背井離鄉遠嫁他國對一個弱女子來說已經很痛苦了,居然還要接受父妻子繼的習俗!再加上年幼時失去雙親,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又被當作政治籌碼和親,劉細君的一生何其坎坷。她去世后,只留下了一首《黃鵠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