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紹了薪資操作。接下來,要轉入對薪酬設計的講解,包括公司薪酬體系設計,分類的薪酬方案設計。
這章的開頭,要問一個問題:一個公司是否必須有薪酬體系,才能做工資發放?
一般的教科書,可能說先有薪酬體系,后有工資發放。現實中,中小企業,小微企業,一定有工資發放,但不一定有薪酬體系。這怎么做到?
常見情形是通過談工資來定薪,告訴HR按這個薪資數據做工資表。還有可能情形:老板直接談定薪;用人部門談找老板定薪;招聘主管或HR經理談,找老板定薪。
這種談工資的規則一:隨行就市(對外,行業和地區);規則二:同類崗位比較(對內)。做的粗的,拍腦袋;做的細的,把一些同類崗位的薪資數據由HR提供,再定一個相對合理范圍內的數值。注意:平時調薪、集中調薪的歷年數據針對每個員工,薪酬主管、HR經理要有一章Excel的維護表,便于隨時調取數據,作定薪的參考。
這種談工資,雖然不成體系,但照樣能夠做成工資表,形成工資條。但時間長了,公司規模大了,弊病就產生了。由于工資無法做到真的保密,互相比較后,各種不公平感產生,內耗和抱怨加劇。往往到了矛盾積累嚴重,部門沖突,老板覺得惱火,才會讓HR或借助咨詢公司,設計、優化公司薪酬體系。
一、公司薪酬體系(薪點制)怎么建
現在,假定你所在的公司,發展到了一定程度,老板說要設計薪酬體系了。或者老板有先見之明,公司規模不大,但提前先建立體系。
說到薪酬體系system,你頭腦里馬上會想到什么呢?我想應該是一張表,有橫向,也有縱向組成,也叫矩陣。
薪酬體系,建立在職位體系的基礎上。薪酬體系,一般也會涉及固定部分+浮動部分(也有例外,就是固定部分),而浮動部分往往要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所以薪酬體系的建立,一般總是會涉及:職位-薪酬-績效,第一個英文字母都是P。這就是3P的由來。
薪酬體系,教科書會說到三個原則:對外的競爭性,對內的公平性,合法性。合法性,2008年新勞動法實施前,實際操作不太重視,新勞動法實施后,加上創業板,中小板推出,很多擬上市公司,就不得不重視合法性了。對外的競爭性,通常與薪資調查聯系在一起,主要針對行業,地區,確定本公司的薪酬曲線與市場比較,處于高、中、低的薪資政策。薪酬調查報告提及的P90、P75、P50,是指本公司的職位,在本行業、本地區參加薪酬調查的樣本企業中所處的位置,比如處于75%,就是P75。對內的公平性,有縱向的職位層級的比較,也有橫向的不同部門(職位族)的比較。
這就引出了薪酬體系的核心:職等職級表。也有公司叫薪等薪級表,兩者略有區別,主要是對福利、補貼等的享受時有差別。
職等職級表的背后,隱藏著該公司的薪酬曲線,也就是薪資政策。這就是表格中的數值是怎么出來的。
在職等職級表常用于縱向,橫向的內部比較,薪酬曲線還用于外部收入水平比較。
表格中的數值用于測算。數值是月薪,比如3000元/月,這就是最常見的職能工資制,或崗位工資制。或薪點,比如3.0(規定1分=1000元),也叫薪點制。
除此以外,還需要對薪資的結構(科目)、比例(固定和浮動,也就是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各類獎金,年終獎)作規定,還要對與薪資關聯的福利、補貼等作規定,還要對薪資日常發放的流程作規定,對平時調薪,年度調薪等做規定,2014年起,由于政府對企業年金個稅遞延新政策推出,有些企業在薪酬制度中應該還要增加對企業年金的部分。還要通過一定的合法程序,如職代會等,最后形成了薪酬制度。薪酬體系的最終結果是形成公司現階段的薪酬制度。
二、 職等職級表
我們先看一個職等表,見表5.1。有12個職等,5個職位族,兩大序列。在此表的基礎上,根據本公司的實際情況,比如規模、行業等,對職等設置多少合適,職等名稱叫法,對職位族設置幾類等,組織討論。
表5.1 職等表
職等
職等名稱
管理類
營銷類
技術類
生產類
輔助類
管理
序列
技術業務序列
管理
序列
技術業務序列
管理
序列
技術業務序列
管理
序列
技術業務序列
管理
序列
技術業務序列
1
總經理級
2
常務副總級
3
副總經理級
4
部門經理級
5
部門副經理級
6
資深主管級
7
高級主管級
8
主管級
9
主辦級
10
專員級
11
助理級
12
見習生級
三、薪級表
每個職等需設置職級(薪級),見表5.2。本表有11個薪級,灰色部分為每職等的起薪檔、中間檔、最高檔。在此表基礎上,可以組織討論:本公司實際,設置多少薪級合適?要考慮人員規模。
表5.2 薪級表
職等
職等名稱
薪 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總經理級
2
常務副總級
3
副總經理級
4
部門經理級
5
部門副經理級
6
資深主管級
7
高級主管級
8
主管級
9
主辦級
10
專員級
11
助理級
12
見習生級
(本文版權歸作者及三茅人力資源網所有,如需轉載或摘錄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