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草綱目》記載:螃蟹具有舒筋益氣、通經活絡、祛風利濕、活血化瘀等功效,對腰腿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瘀血損傷等癥有一定的食療效果。痛風在癥狀上也屬于關節炎,而且螃蟹的嘌呤含量約為81.6mg/100g,比豬肉還要低(豬肉83.7mg/100g),由此看來,螃蟹對于痛風視乎有正面的作用。但有經驗的風友都知道,吃了螃蟹以后,痛風往往很快就會急性發作。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確實,螃蟹的嘌呤含量在海鮮水產類的食物中并不算高。常見的淡水魚中,嘌呤含量比螃蟹低的只有桂魚和鱸魚,日常生活中經常吃到的鯉魚、草魚、鯽魚、蝦等的嘌呤含量均在140mg/100g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嘌呤含量表中標明的是針對肉的部分,也就是說,81.6mg/100g是螃蟹肉的嘌呤含量。而我們的烹飪和食用螃蟹時,仍然會保留部分的螃蟹內臟,比如人們愛吃的蟹黃就是母蟹的肝臟和卵巢的組合體,它們的嘌呤含量遠高于螃蟹肉。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除去內臟,同樣都是吃肉,半斤豬肉和半斤蟹肉,誰會更容易誘發痛風急性發作呢?單從嘌呤含量上來看,二者不相上下,但我們的答案還是螃蟹更容易誘發痛風。由此可見,食物的嘌呤含量并不是影響尿酸代謝的唯一因素。蟹肉中富含膽固醇,每 2 兩螃蟹,就有 267 毫克的膽固醇,相當于半斤肥豬肉中膽固醇的含量,而成人每天攝入的膽固醇不能超過 300 毫克。雖然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證實高尿酸血癥與總膽固醇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但膽固醇中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促進炎性尿酸鹽結晶的形成,從而誘發痛風。
此外,因為螃蟹性咸寒,又是食腐動物,所以進食時經常會通過飲酒、蘸辛辣調料來祛寒殺菌,而這些都是痛風急性發作的常見誘因。因此,痛風患者在痛風的急性發作期,不宜食用螃蟹;在痛風的緩解期,則可適量食用,以每餐不超過80克為宜,同時最好避免食用螃蟹的內臟,合并高血脂、高血壓及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痛風患者,則不宜食用蟹黃。接下來,我們為痛風患者介紹一道健脾補氣、活血利濕的螃蟹粥。
螃蟹80克,糯米100克,紅糖適量。將螃蟹先用開水焯過以后再上鍋蒸熟,取出蟹肉加工成蟹肉茸,祛除內臟,蟹殼則碾碎用布包好;糯米洗凈與碾碎的蟹殼布包一起煮至爛熟,然后加入適量紅糖和蟹肉茸后攪拌即可食用。《本草崇原》認為蟹殼能“攻毒,散風,消積,行瘀。”而糯米和紅糖則有溫補的作用,能夠抵消螃蟹的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