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在本質上都是屬于兵書,也就是領兵打仗之法。從名字上乍一看會誤以為是同一本書。但是,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作者不同,時代背景也不同,只是名字上相似而已,那它們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都是誰寫的?
孫武是吳人,孫子是對他的尊稱。孫臏是齊人,因為受過臏刑所以稱作孫臏。
他們分別是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人。據考證,孫臏是孫武之后世子孫,《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系,前者是后者的依據和基礎,后者是對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家之言,還合了“孫氏之道”。孫臏在繼承孫武思想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孫武(約公元前535年 - ?),孫氏,名武,字長卿。出自媯姓或姬姓,[注 1]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今日在山東、江蘇等地,尚有祀奉孫武的廟宇,多謂之兵圣廟。
孫臏(?-前316年),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本名不傳,(另有一說:其本名孫賓)因其受過臏刑(剔去膝蓋骨),故名孫臏,生于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他是孫武的后人。戰國時期曾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幫助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孫臏兵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系與《孫子兵法》區別之故?!稘h書·藝文志》稱“[1] 八十九篇,圖四卷”,但自《隋書·經籍志》始,便不見于歷代著錄,概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這部古兵法始重見天日。但由于年代久遠,竹簡殘缺不全,損壞嚴重。簡本《孫臏兵法》,共收竹簡364枚,分上、下編,各十五篇;下篇內容雖與上篇內容相類,但也存在著編撰體例上的不同,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尚無充分的證據。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中,收入《孫臏兵法》凡16篇,系原上編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為: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篡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篡、殺士、延氣、官一、五教法、強兵。
《孫臏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孫臏兵法》。孫臏特別重視道,這一點和《六韜》很相似,在《孫臏兵法》的治國、治軍以及治敵各個方面,孫臏都反復強調道的作用。孫臏不迷信賞罰的作用,認為必須“用民得其性”才能做到“則令行如流",如果違背民性,而賞罰就會失去作用。孫臏說“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 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雖不利,進死而不旋踵,孟竟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比起特別迷信賞罰的作用的尉繚,孫臏見識要更深一層。孫臏認為順應民性,就是合乎“道”,充分反映了《孫臏兵法》受到了黃老道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