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指南基本一致,但略有不同
首先復習一下以往的指南。HAH/ASA 2013成人缺血性腦卒中早期治療指南指出非溶栓者卒中發生24小時內BP>220/120 mmHg降壓,幅度小于15%;大多數輕中度卒中,若病情穩定,可于卒中后24小時恢復使用降壓藥物。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0年版與AHA/ASA2011版卒中二級預防指南均指出,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發病24小時后可開始進行降壓治療。但2013ESH/ESC高血壓指南明確指出,缺血性卒中在發病7天內一般不需要降壓治療,除非血壓特別高。
5月1日,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卒中協會(AHA/ASA)發布的2014版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基本上否定了過去積極降壓的策略,啟動降壓治療分兩種情況:第一、沒有接受降壓治療的患者如果發生TIA,幾天以后才可以啟動降壓,這跟歐洲指南中的7天是一致的,長期的血壓應該調控在140/90mmHg以下;第二、對過去就已經使用降壓藥的患者,同樣要求幾天以后啟動。
日本的指南跟美國的新指南不同,美國高血壓指南比較精煉、簡便、簡化,但日本指南與JNC7差不多,非常詳細。腦出血、蛛網膜下出血、溶栓在24小時后維持在180/105mmHg以下;在溶栓的時候要控制在185/110mmHg;在24小時內除非超過220/120mmHg才給予降壓處理,降壓幅度在10%-15%,跟過去基本一樣。對于急性期,定義為2周內,除非大于220/120mmHg不推薦降壓治療。過去推薦是7天,新美國指南是幾天,而日本是推薦2周后進行降壓。3-4周期是亞急性期,1個月內如果有頸動脈狹窄,也只有超過220/120mmHg才能降壓。假如沒有頸動脈或大動脈的狹窄,如果是在180/220mmHg可以考慮降壓,所以該指南更趨于保守。日本過去的指南對于血壓達標的時間,最早是1-3個月,近期指南是數周內,比歐美都要保守。日本推薦是在1個月以后才進行長期降壓二級預防啟動。慢性期是定義為1個月以后,血壓在140/90mmHg以下。
(二)卒中相關研究證據
1、急性期降壓無益
至今有關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不是很多,幾個大型試驗都是近期做的,一個是SCAST試驗,2011年在線發表于《柳葉刀雜志》。
急性卒中:SCAST試驗
整體來看,主要的血管終點事件兩組基本一樣,所有指標都是降壓組的絕對值要比安慰組高,但均無統計學意義。然而后期發表的一個亞組分析發現,降壓有明顯的害處。與降壓幅度小的患者相比,無論是大血管疾病還是中等程度的疾病,所有降壓都有明顯壞處,特別是與小幅度降壓相比有顯著性的差異。
第二個是去年發表在《JAMA》雜志上的CATIS研究:
早期降壓治療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死亡和重度殘疾的影響(CATIS研究)
3個月隨訪時兩組的次要終點無差異。與未給予降壓治療的患者相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發病后的第一個48h內應用降壓藥物治療無獲益;給予降壓治療的患者并不能減少14天或出院時死亡或重度殘疾。
2、卒中急性期降壓目標與大腦自動調節功能高度相關??
腦卒中發生后會出現自身調節功能的失調,現在的指南推薦主要依據于病例生理學基礎研究得出的結論,指南急性期BP<220 20mmhg不推薦降壓,依據專家共識制定,目前尚缺少循證依據。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腦的灌注壓="">150mmHg,腦血管收縮功能耗竭,發生腦水腫。這是大腦自動調節功能的最高上線,當腦梗死出現以后,自身調節的功能上線會發生改變。很多研究表明多數急性卒中腦血流自動調節區間的下線右移至160-180/90-100mmHg,過低血壓可能導致腦缺血。缺血腦組織的血供直接依賴于體循環血壓,早期高血壓有利于改善缺血腦組織的灌注。220>
有很多病例支持這樣的結論,尤其是近幾年有腦血流的直接證據,例如采用DWI/PWI的一些病例研究發現,適當升高血壓(如SBP180-200mmHg)可以明顯的早期改善缺血腦組織的供血,而且有利于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病例研究雖然不是很高的證據,但是它支持提高血壓是有利的。
3、卒中早期高血壓過度降壓有害??
回顧一些很重要的既往研究:
INWEST研究
NINDS試驗
(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壓管理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高血壓的調控應遵循個體化、慎重、適度的原則。
缺血性卒中發病24h內,除非BP>200/110mmHg,一般不應降壓,且減壓幅度應小于15%。卒中早期(24h~7d)持續存在的高血壓可以采取較為積極的降壓治療策略,一般BP≤185/110mmHg是安全的。
穩定的輕中型卒中患者,在發病24h后可恢復使用降壓藥,但新啟動的降壓治療一般應在發病7天以后。
(四)卒中患者長期血壓調控目標:指南
高血壓治療主要目標是血壓達標,最大程度降低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及死亡率
有卒中病史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一般為140/90mmHg
JNC8與JNC7相比統一降壓目標值,簡化的降壓靶目標值易于臨床操作。從整體高血壓患者群體而言,在血壓降低的同時帶來心腦獲益。
(五)卒中后血壓目標值優化管理的探索
美國5月份發表的二級預防指南,遵循美國糖尿病協會推薦的目標,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80 mmHg以下。但對于腔梗患者,最新的指南跟過去不一樣的地方是增加了一條新的推薦意見,對近期腔梗患者,可以將收縮壓降到230mmHg以下。該推薦主要依據《柳葉刀雜志》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SPS3研究,JNC8沒有認同這個結論,但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卒中協會針對卒中患者應該更有發言權,推薦更積極的降壓策略。
新近腔隙性卒中患者的血壓目標值(SPS3研究)
高目標值和低目標值兩組平均收縮壓分別為138mmHg和127mmHg。隨訪1年后,兩組平均收縮壓相差11mmHg。主要終點:低目標值治療減少卒中復發率達19%,并可顯著減少63%出血性卒中風險。次要終點:主要血管事件、死亡,兩組無統計學差異;因低血壓所致的嚴重并發癥(安全性)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該研究結果與PROGRESS研究比較,PROGRESS研究降壓治療,終點平均收縮壓水平為138mmHg,可減少28%的卒中復發風險;APS3研究降壓治療,終點血壓可降至127mmHg,可減少19%的卒中復發風險,兩研究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卒中后長期血壓管理被認為越低越好,然而,最佳的臨床實踐需要建立血壓目標值與臨床獲益和風險之間的關系。
美國對顱內、大動脈、癥狀性狹窄給了一個更確切的建議,要維持收縮壓低于140 mmHg,并且給予高強度的他汀治療,對癥狀性狹窄的患者,推薦意見與過去一致,但推薦級別由原來的IIb級提高至I級推薦。特別強調:如果沒有足夠很好的內科治療,包括收縮壓控制在140mmHg以下,即使是癥狀性的嚴重的顱內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超過70%~99%,也不能夠做介入治療,而且要求必須在6個月內才叫癥狀性頸動脈/顱內動脈狹窄。
高血壓伴頸動脈狹窄的降壓目標: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I級推薦,A級證據),長期維持BP<140>140><140>140>
(六)降壓藥物的選擇
1、ESH/ESC高血壓指南:降壓藥物的選擇
目前的指南進一步確認五大類降壓藥物,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某種情況下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都適合于高血壓的初始和維持治療。
2、JNC8:4類降壓藥均為一線藥物
對非黑人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初始降壓治療應包括CCB、噻嗪類利尿劑、ACEI或ARB(中等推薦-B級)
對黑人人群(包括糖尿病患者),初始降壓治療包括噻嗪類利尿劑或CCB(一般黑人:中等推薦-B級;黑人糖尿病患者:輕度推薦-C級)。有研究表明,黑人高血壓患者CCB預防卒中優于ACEI。
3、ASH/ISH高血壓指南:降壓藥物的選擇
根據患者的種族、年齡、血壓水平選擇起始治療藥物。
對于費黑人患者,60歲以下者推薦ACEI或ARB,60歲以上者推薦CCB或噻嗪類利尿劑。
對于所有黑人患者,推薦CCB或噻嗪了利尿劑。
2010AHA/ASA卒中指南對降壓治療的推薦:無強適應癥時,大多數可應用噻嗪類利尿劑,但合并強適應癥時,應根據強適應癥選擇降壓藥物。ESC/ESH指南指出卒中為CCB的優先適應癥。
最近美國有些研究表明,不同種屬對卒中危害是不一樣的,中國卒中發病率高與中國高血壓導致卒中的風險更高有很大關系。對美國黑人來講,收縮壓上升10mmHg,導致卒中風險為24%的增加,但白人只有8%的增加。最新的數據也表明,中國高血壓導致卒中的風險遠遠大于歐美,這可能跟我們人種有很大關系。
另外一個很簡易的預測卒中風險的辦法,雙臂收縮壓相差≥10mmHg可顯著增加心腦血管病風險。
(七)2013卒中血壓管理有什么新探索?
降低卒中后血壓不能降低腦血流
降低舒張壓與腦萎縮具有相關性
薈萃分析顯示蔬菜飲食可降低血壓
降低食鹽攝入可降低成人與兒童的血壓,但不能降低全CVD或全因死亡風險
(八)總結
卒中二級預防的降壓治療目標<140 0mmhg(包括腦血管狹窄患者),但近期腔梗患者收縮壓降至130="">140><140>140><>
降壓達標為卒中高血壓治療的主要目標,4類降壓藥均可作為卒中降壓藥的首選藥物;但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更適合CCB,ACEI和ARB在延緩腎臟疾病進展方面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