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業的核心有如下四點:
第一點就是企業的商業模式,決定了生意是不是好生意,“生意能不能做成”。第二點是企業的成長空間,決定了“生意能做多大”。第三點是企業的競爭壁壘,決定了“生意會不會被別人搶去”。而第四點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決定“誰來怎么做這個生意,能不能做好”。
一.商業模式分析:
1.主營業務分析:
(1)處于產業鏈哪個位置(上中下游):
比如說汽車產業鏈上游是鋼鐵鋁芯片等原材料,中游是發動機電池等零部件,下游是整車制造廠商,那么廣汽主要做的就是下游整車環節。
(2)主營業務有幾個:
單個主營業務比多個主營業務研究起來簡單,如果有多個主營業務,要看這些業務是否有協同作用,比如說寧德時代的業務中鋰電材料是動力電池的上游原材料,而動力電池屬于儲能系統中的原材料,這三個業務具有協同作用。
如果一家企業同時做白酒,汽車,手機,服裝這幾個業務,說明這個企業不專注,可能最后這幾個業務一個都做不好。
(3)是否專注于主營業務
判斷方法:扣非凈利潤與凈利潤相比
扣非凈利潤:扣除與企業經營無關的一切收入與開支后得到的利潤。
比如說一個企業主營業務是賣手機的,今年賣手機的凈利潤是100萬,通過炒股票賺的凈利潤是100萬,那么它今年的總凈利潤是200萬,但是主營業務手機賺來的利潤是100萬,非主營業務炒股票賺來的利潤是100萬,扣非凈利潤就是100萬,炒股票不可能每年賺錢,所以非主營業務的帶來的利潤是不可持續的。除了炒股票之外,出售子公司固定資產,政府補助等都是非主營業務,這些業務帶來的利潤都是不可持續的。
如果一家企業長期扣非凈利潤與凈利潤差距很大,就存在一定風險,要分析它的非主營業務是什么。
舉例:美的集團凈利潤與扣非凈利潤一直差距較小,說明美的集團一直專注于主營業務。
(4)主營業務所在行業的技術壁壘高低
做這個業務的難度如何,如果一個行業的門檻很低,那么做這個行業的企業會非常多,就會特別激烈,企業想在這個行業里面生存就非常困難,如果行業門檻很高,能做的企業很少,那么企業在這個行業就會很輕松。
技術壁壘觀測指標:行業中企業數量,競爭格局
主營業務分析總結:
1)處于產業鏈哪個位置(上中下游)。
2)主營業務有幾個,多個業務是否有協同作用。
3)是否專注于主營業務。
4)主營業務所在行業的技術壁壘高低。
2.采購生產銷售模式:
(1)生產模式:產品的生產流程,需要的原材料和設備是什么,生產產量(以銷定產/以產定銷/提前備貨),自主生產/外包生產,向誰外包。
(2)采購模式: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和設備向哪些公司采購(國外/國內),是否依賴國外(半導體很多原材料依賴國外,存在斷供的風險),付款模式(預付賬款/貨到付款/應付賬款)。
供應商集中度:前五大供應商占比,(單一)供應商占比太高有風險。
(3)銷售模式:銷售渠道(直銷,經銷),付款方式(預收賬款/貨到付款/應收賬款),目標客戶群體。
3.目標客戶群體:
分為三類:TO C(個人消費者),TO B(企業),TO G(政府)
(1)TO C(個人消費者):
特點:個人消費者專業知識更缺乏,議價能力也更低(沒法跟超市講價),可能有一定的品牌溢價(海天醬油買的比其它牌子貴,但消費者可以接受),沒有應收賬款;
缺點:量不穩定,可能今天5個人買明天10個人買,導致企業收入不穩定。
個人消費者的分類:地理年齡性別收入等。
女性喜歡化妝品和衣服等,孩子喜歡吃和玩具,老人喜歡買保健品,嗶哩嗶哩以90后、00后為自己的目標客戶,拼多多以三四線城鄉低收入群體為目標客戶,銀行為私人銀行高端客戶提供訂制理財服務。
(2)TO B(企業):
特點:企業客戶往往專業知識更豐富,更加精明,議價能力也更強(量大優惠),價格相對較低,而且2B的企業一般有應收賬款(產品稀缺度低,同質化嚴重,賣的人很多,就容易出現壓價,拖欠賬款較多的情況:如果產品很稀缺,則出現壓價應收賬款的概率較小),客戶是國企的應收賬款較多,因為國企采購撥款審批流程時間較長,要分析下游客戶的經營情況,是否有暴雷的風險,例如恒大暴雷就拖欠了很多供應商的錢沒有還;
優點:一次性采購量多,收入多,長期穩定,黏度較高。
舉例:晨光文具2017年辦公文具的毛利率只有18.2%,而學生文具的毛利率都在30%以上。辦公文具主要客戶包括地方政府、大型央企、金融機構等,對下游客戶議價能力低,應收賬款較多。
(3)TO G(政府):
特點:應收賬款多,但還不上款的風險較小(政府不會倒閉),專業知識更豐富,更加精明,議價能力也更強(量大優惠),價格相對較低,有些行業例如軍工信息保密。
客戶集中度:前五大客戶占比,(單一)客戶占比太高有風險,比如歌爾股份最大客戶蘋果去年因為砍單事件對歌爾股份業績影響很大,股價一路下跌。
目標客戶群體的數量大小也很關鍵:數量大小影響市場規模與空間。
比如說牛奶人人都能喝,假設14億人每人每年喝10瓶牛奶,每瓶牛奶3元,那么牛奶的市場規模就是14億*10*3=420億;假設每人每年喝的牛奶的極限數量是20瓶,那么牛奶的市場空間就是14億*20*3=840億。
假設貓疫苗每年接種一次,每個疫苗價格100元,現在全國5000萬只貓,那么貓疫苗的市場規模就是5000萬*1*100=50億;假設我國貓的極限數量是2億只,其它條件不變,那么貓疫苗的市場空間就是2億*1*100=200億。
市場規模與空間數據可以自己算,也可以參考研報。
4.企業的盈利來源:
(1)生產并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這是最為常見的盈利模式,例如格力賣空調盈利,萬科賣房子盈利,海底撈提供餐飲服務盈利;
(2)賺取產品差價。沃爾瑪、蘇寧、京東等零售業主要依靠產品差價盈利;
(3)中介費。如券商收取的交易傭金,鏈家作為房屋買賣和租賃中介收取的傭金;
(4)訂閱或會員費。如電子雜志訂閱費,騰訊視頻收取的會員費;
(5)租賃費。如萬達廣場向商戶收取的傭金;
(6)專利授權費。高通的盈利主要是專利授權;
(7)廣告費。如Facebook、谷歌、新浪微博的盈利絕大部分是廣告。
5.企業盈利的質量:
(1)企業能否盈利的觀測指標:毛利率,凈利率,營業收入,凈利潤
(2)企業盈利的質量:看企業賺的錢能否拿在手上。
企業盈利質量的兩種分析指標:
1)凈利潤含金量=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凈利潤
(凈利潤是權責發生制,只要利潤實際產生就會記到財報里,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是收付實現制,產生的利潤必須收到才會計入財報里去,所以這個指標可以觀測企業的利潤有沒有實際收到現金,還是以應收賬款或者票據的形式存在)
2)自由現金流(FCF):企業每年能夠自由支配的現金
=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凈額—維持性資本支出
≈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凈額—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
維持性資本支出是指維持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必要的支出,舉個窮查理寶典中的案例,有一出版公司,由于行業技術更新很快,它需要沒隔幾年就需要替換新的設備,以跟上時代不被淘汰,如果不更新設備,就會被淘汰,這就是維持性支出。
但是財報里沒有維持性資本支出這一項,我們可以用現金流量表中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來代替,但是這種方法高估了維持性資本支出,有些企業的資本支出雖然很大,但并不是維持性的,而是生產性的,是用來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的。所以在用這個指標的時候要分析企業的生產規模有沒有擴大。
盈利質量好的案例:幾乎不需要資本支出,就能維持企業的增長。
互聯網時代的代表企業,如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多是不需要太多有形資本支出的。典型的案例還有茅臺、五糧液等白酒企業。
商業模式分析總結:
(1)主營業務
1)處于產業鏈哪個位置(上中下游)。
2)主營業務有幾個,多個業務是否有協同作用。
3)是否專注于主營業務。
4)主營業務所在行業的技術壁壘高低。
(2)采購生產銷售模式
(3)目標客戶群體
1)哪種類型的客戶(TO C/TO B/TO G)。
2)客戶的集中度,是否過分依賴單一客戶。
3)目標客戶的群體數量大小,影響企業產品的市場規模與空間。
(4)盈利來源
(5)盈利質量
凈利潤含金量和自由現金流兩個指標,再結合行業的商業模式。
二.核心競爭力(護城河):
常見的核心競爭力:
1.品牌:
品牌可以提高產品的議價能力,使消費者可以建立穩定的預期,避免嘗試其他品牌的不確定性風險和比較帶來的額外的能量精力消耗。品牌降低了消費者選擇的壓力,代表的是一種認同和信任。品牌是護城河的來源,也是一種企業不斷打造護城河的結果。
伊利,海天,比亞迪,可口可樂這些TO C企業的品牌知名度相對來講更加重要,對于TO B企業來說品牌的知名度相對沒那么重要,比如消費者不會關心汽車的零部件是哪家公司生產的,汽車生產廠商更關心的是零部件的性能價格等等。
2.專利:
專利權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不受競爭對手的攻擊,能夠多年享受壟斷收益。但缺點是一旦專利到期,就四處受敵。
3.特許經營權:
有些行業只有政府特許的少數企業才能經營,這是一種巨大的壟斷優勢,比如電信、鐵路、電力和其他一些公用事業等。但這種壟斷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沒有定價權,價格往往由政府決定。例如,近年來隨著實體經濟的艱難,政府不斷降低電價、網絡流量費用。
還有一種是同時有特許經營權和定價權的行業,比如說免稅行業,政府發放牌照才能銷售免稅商品,一般是銷售高端奢侈品,企業有產品的定價權,一般開在海南上海機場等旅游進出口人數較多的地方。
4.技術:
我有生產這個產品的技術你沒有,或者我的技術比你的更好,導致我的產品生產效率高,成本低,質量好等優勢。
5.獨占的地理位置或者特殊的資源稟賦:
例如景區、高人流量的街區、交通樞紐等。比如黃山、麗江等好山好水,世界只此一家;鋰礦鐵礦等礦山只有特定的地方有,那么擁有這些礦山的企業就擁有資源稟賦帶來的核心競爭力。
6.高轉換成本:
離開這家公司產品的代價大于使用新產品帶來的效用,比如手機號的轉換成本比較高,手機號綁定了銀行卡、各種網站和應用,換手機號還需要重新通知所有聯系人。
7.規模效應帶來的低成本:
規模效應常常顯著存在于固定成本大大高于可變成本的產品行業中。在需要大量固定資產投資的行業,固定成本較大,如果生產的產品越多,則分攤的成本就越低,毛利率就越高,企業就可以通過調低價格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比如說我生產牛奶需要買一個100塊的機器,不管我生產多少瓶牛奶,這100塊的機器成本都是不變,那么這時候我生產的量越多,單位成本就越低。
A企業生產銷售100瓶,那么分攤到每瓶牛奶上的機器成本就是1元,牛奶賣2元,假設沒有其它成本,每瓶牛奶的凈利潤就是1元。
B企業生產銷售1000瓶,分攤到每瓶牛奶上的機器成本就是0.1元,牛奶賣2元,假設沒有其它成本,每瓶牛奶的凈利潤就是1.9元。
這個時候B公司將牛奶銷售價格降到0.5元,A公司每銷售一瓶牛奶就虧0.5元,長久下去就要倒閉,然后A公司的市場份額就被B公司吃掉了。
或者B公司可以不打價格戰,將多賺的0.9元利潤拿去做廣告宣傳,從而獲得更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銷量。
規模效應帶來的低成本優勢還可以通過降低原材料的采購成本獲得,比如說A企業購買100個瓶子每個價格0.2元,B企業購買1000個瓶子每個價格只需0.1元。
8.區域經濟性:
由于運輸半徑等限制,一個區域往往能容納一兩家企業,比如海螺水泥,當地很大區域是沒有外來競爭的,因為外來企業運輸水泥到當地成本太高。
核心競爭力能不能持續,會不會被對手打破?
對于國家特許經營的護城河,需要跟蹤國家政策的變化。如果國家在未來調整免稅政策,取消中免的特許經營權,那么中國中免的護城河就會變窄。
一些容易被打破的核心競爭力:
1.優秀的產品:
一個企業研發出了一個優秀的產品可以帶來短期的優勢,但是如果另一家企業研發出了一個更優秀的產品那么這個優勢將會被打破。
例如,光明乳業率先推出常溫酸奶莫斯利安,是一款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爆款產品,但后來被伊利的安慕希超越。因為伊利擁有深入全國各地的渠道、巨額的銷售費用等綜合性優勢,而光明的綜合實力遠遠不如伊利。
2.先發優勢:
一個企業第一個做某個產品不代表這個企業最后能做的最好。
雷軍率先推出米聊,但被微信超越,因為騰訊在社交方面的技術能力更強、經驗更豐富。當當在我國率先模仿亞馬遜進軍電子商務,但后來被京東超越。
3.高市場份額:
一個企業已經成為了這個行業的龍頭,但并不代表它不會被超越。
例如一個按鍵手機的龍頭如果滿足于只做按鍵手機,不會做智能手機,那么在智能手機興起的時候,市場份額就會被智能手機公司吃掉。
4.資金優勢:
某些產業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這的確是一種門檻。但是,只靠錢就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回報率足夠高,總會有人比你更有錢。所以,靠燒錢打造的競爭優勢很難持續, 除非能夠在燒錢的基礎上建立某種結構性的競爭優勢,例如用錢研發出了一項很厲害的技術,申請了專利。
核心競爭力分析總結:
(1)核心競爭力可以讓企業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防止或延緩自己的生意被別人搶去或侵蝕。
(2)常見的核心競爭力有:
品牌,專利,特許經營權,技術,地理位置,稀缺資源,高轉換成本,規模效應,區域經濟性等等。
(3)一些容易被打破的核心競爭力有:
優秀的產品,先發優勢,高市場份額,資金優勢等等。
要分析核心競爭力能不能持續,會不會被對手打破?
三.企業的文化和治理:
最核心的一點:企業制定的戰略能不能說到做到。
比如一家公司21年說22年要建成20萬噸產能,結果22年底披露產能只有10萬噸,這種就是沒有說到做到。
我們在看企業的發展戰略的時候一定要關注一些量化的實際的數據,一些客套話官話可以忽略,比如下圖廣州酒家的發展戰略中,“加速梅州基地速凍食品產能釋放” “持續推進湘潭基地二期速凍食品建設項目”是我們要關注跟蹤的。
四.估值:
1.相對估值法(PE,PB,PEG):
PE(市盈率)=市值/凈利潤=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代表的對未來增速的預期,比如說儲能市場預期未來增速很高,儲能公司的PE上百倍;銀行市場預期未來增速很低,銀行公司的PE不到10倍。
PE的常見用法:
(1)跟公司歷史PE對比。
(2)跟同行業公司的PE對比。
(3)通過PE計算公司合理市值。
通過PE計算公司合理市值:
公司的合理市值=凈利潤*合理PE
凈利潤獲取方法:
1.參考多份券商研報的預測結果。
2.自己計算。
歸母凈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研發費用-銷售和行政管理費用-其它費用-少數股東權益
合理PE獲取方法:
1.參考歷史或同行業公司PE。
2.根據經驗自己給。
注意:周期股不適合用PE,因為周期股利潤最高PE最低的時候往往是其產品價格最高的時候,周期股投資直接跟蹤其產品價格和需求量就行,產品價格和需求預期漲,股價大概率漲。
2.絕對估值法(DCF):
DCF現金流折現是將企業未來的現金流貼現到現在看值多少錢,為方便計算可用歸母凈利潤代替現金流(這里要注意企業凈利潤和現金流差距不能太大,也就是前面談到的凈利潤的含金量要高)。
DCF現金流折現有三個指標參數:
未來N年的凈利潤,折現率,永續增長率;為了方便計算,折現率一般取10%,永續增長率一般取3%。
絕對估值法計算案例:貴州茅臺
假設貴州茅臺未來10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是15%,算出當前企業價值為21349億元。
注意:估值是一門玄學,凈利潤和PE都是很難精確給出一個數字的,折現率因為計算參數的變化也是經常變動的,所以估值只需要“模糊的正確”即可,我們研究一家公司更多的精力還是要放在商業模式和核心競爭力上,估值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搜集信息數據的網站:
1.東方財富:財務數據,資訊,個股研報
2.雪球:行業公司分析文章
3.知乎:行業公司分析文章
4.B站:行業公司分析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