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學后,所學課目增多,學習任務繁重,同學們都感到壓力大。許多同學每天都在刻苦學習、認真做題,非常非常的努力,當仍收效不高,事倍功半。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在于,我們的學習方法不對,導致我們的學習不是“有效學習”,而是“無效學習”,付出的巨大努力得不到收獲。
今天我們一起來系統梳理下常見的幾種錯誤學習模式,以及如何針對性的糾正錯誤,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同學們可以一一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學習缺乏目的性,只是被動的做題、看書,只追求熬過時間,求一個“心安理得”。這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錯誤學習方式。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沒有成就感,而且影響睡眠質量,形成惡性循環。
方法對策:
不盲目學習,學習前先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展開學習活動。目標要設定的合理,不能過難。達成目標就及時休息。比如圍繞一個知識點展開練習;比如練習老師傳授的解題方法;比如針對自己某個薄弱環節進行總結;比如把自己某次考試卷進行錯題歸納等等。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方向。
認為做基礎題是浪費時間,喜歡鉆研難題怪題偏題。不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基礎題占了70%的題量,而多數同學是沒法保證這70%的分值穩拿到手的。剩余30%的題目,有一定的難度,但中高考題型是很規整的,打好了基礎,這些題目并不難理解。盲目追尋解難題沒有一個好的基礎,題型一變,就又陷入困境。題目是無窮多的,但知識和解題的正確思路是有限的,過于追求題目只是本末倒置。
方法對策:
注重基礎題、注重細節,打好基礎。平時注意對題型的歸納分析,對難題要以學習解題的思路為目的,并不是僅僅追求答案。
平時同學們都是在不斷地做題,題目做了很多,但總是前面做過的,后面再做又錯了。原因就是做題沒有歸納總結,沒有在大腦形成正確的條件反射。這樣不斷地出錯,反而形成了不良的條件反射。
方法對策:
做題的目的是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對于自己做錯的題目、蒙對的題目,一定要重點分析,及時總結。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自己錯誤的地方都糾正了,那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識。
有些同學覺得自己不會學習,去嘗試別人的學習方法也總是不得章法。學習有許多的方法、竅門。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方法,只有不斷堅持才會產生效果。任何方法都只有在自己不斷實踐的過程中,調整、內化、吸收,成為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么再好的學習方法也沒法內化,在對學習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會產生許多自己的理解,這也是痛苦但很有收獲的過程。堅持下去,適應后,才能把方法發揮效果。
方法對策:
明確目的,以完成目的為行動根據(而不是以學多少時間為標準)。堅持實踐,方法內化的過程中必然要產生磨合,這種磨合是痛苦的,但堅持下去才能真正學到方法。
許多同學感到中學知識太多,總是有遺漏、疏忽的地方。學習缺乏聯想,不能從一個知識點看到背后的整個知識網絡,和這個知識點在網絡中的位置。結果就是學習效率低,不成體系。
方法對策:
經常性的回憶學科知識,并默寫下來學科的知識框架、知識網絡,對其中重點進行標注;做題的時候,對考察的知識進行定位,把這個思路養成習慣。一旦知識網絡建立完善,任何題目都可以找到解題思路。
有時候,課上老師講的例題同學們理解了,但自己做題就又做不通。這其實就是只學習到了表,沒有學習到內在。
方法對策:
對老師傳授的解題方法,要加深理解。搞清楚其形式背后的機理,理清自己的思路。任何方法都是有其理論依據和應用場景,這是同學們應該重點關注的地方。
中學階段,學習和生活幾乎是一體的。中學生都會有自學、課外閱讀、體育鍛煉、興趣培養、游戲娛樂的安排。如果不分主次,那么就會打亂自己的學習規劃,影響自己的學習效果。
方法對策:
凡事要知止,不能過度。晚上安排自學,不能過度;讀課外書,不能過度;玩游戲更是不能過度。在有規律的作息下,安排自己的事情,保持良好的精神,學習效率自然提高。
部分同學把成績不佳歸結于老師教的不好,或是其他外部因素。而忽視自己主動適應、主動改變的重要性。在心理學上叫做錯誤歸因。把成績不好歸結于外部因素,那么自己自然就缺乏動力。
方法對策:
不管外界怎么變化,我自巍然不動。要學會學習,學會自學,學會歸納總結知識。對自己要求嚴格些。這樣管是中學的學習生活還是未來大學、乃至工作,走向社會,都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大家可能或多或少有存在部分上述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按照我們提供的方法對策去糾正這些錯誤,學習效果會逐漸提高,成績也就不難提升了。同學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