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航天科技集團的包為民主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號”正樣已經在天津生產完成。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最主要的部分,也是需要最先發射的模塊。天和號核心艙軸向長度約16.6米,最大直徑約4.2米,裸重質量約22噸。天和號按功能又由:節點艙、生活控制區和資源區構成。天和號主要作用是為航天員提供居住環境,支持航天員的中期或長期在軌駐留,支持飛船和擴展模塊對接停靠并開展少量的空間應用實驗,是空間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就是說,天和號這是中國空間站的心臟。現在心臟完工了,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天和號核心艙展示中
中國天宮空間站跟國際空間站相比,有什么優勢呢?國際空間站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末期,距今已經近20年了,已經處于老態龍鐘的狀態,而中國空間站由于近些年科技的發展和新材料的運用,比國際空間站的某些模塊有了明顯的性能優勢和可靠性;安裝有300多個傳感器,提供900多路信號實時監控空間站的狀態;中國空間站具備“機動規避”大中型太空碎片的能力,對于較小的(<>
中國空間站“天宮號”一期規劃由“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I艙、“巡天號”實驗II艙、“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組成,每段都有獨立飛行能力,一期建設將達到60噸級;未來隨著任務的發展和國際合作的加強,可以按需增加三個擴展艙,比如增加“太空望遠鏡”模塊、新的“國際合作實驗室”模塊或者獨立的“瞭望艙”模塊等。二期完成后,天宮空間站的重量將達到120噸。
首先發射的是天和號核心艙,然后發射兩個實驗艙。通過天和號上機械臂,捕捉到實驗艙,然后與天和號頭部的兩側進行對接。天和號頭部前端對接神舟載人飛船,尾部對接天舟貨運飛船;二期建設時,擴展核心艙將會對接到原神舟號飛船的接口上,而神舟飛船將對接到擴展艙的尾部后端,尾部兩側將對接另外兩個擴展實驗艙。
天宮空間站構想圖
中國空間站可以同時支持3名航天員的長期生活和工作,在航天員乘組交替的數周或數月內,空間站可以短期支持6名航天員同時生活。后期增加3個擴展艙后,將有能力支持6名航天員長期生活工作,甚至9人的短期工作。作為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首批航天員進入后,如果想返回地面,必須由下一批航天員先飛抵空間站,與前一批航天員在太空團聚并進行一定的工作交接,首批航天員再返回地面。根據國際空間站的經驗,交換乘組的時間一般再數周~數月不等。但考慮到我國的空間站并不是大型空間站,交換乘組的時間估計不會太長。據悉,每批航天員將在太空最多度過6個月的時間。
由于核心艙與實驗艙都是20噸級的載荷,必須用最新的25噸級的“長征五號B”大推力火箭進行發射。而大家都知道,由于2017年長征五號第二次飛行時失利,至今尚未復飛,而作為衍生型號的長征五號B火箭也推遲了首飛時間。按照包為民主任的說法分析,一旦長征五號火箭順利復飛,將會優先安排長征五號B的試射,預計2020年前后將發射天和號核心艙。預計到2022年前后,我國天宮空間站的一期工程就將建設完成,到時我國也將有航天員長期在太空中進行科學研究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