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越來越多人查出甲狀腺疾病,它到底是什么?可不可怕?
2019年,《nature reviews》發布了一篇關于甲狀腺疾病的綜述。對全球范圍內不同國家地區的甲狀腺癌發病率情況進行詳細描述,并探討相關的危險因素對發病率不斷攀升以及地域間差異所帶來的影響。
數據表明1990-2013年,全球年齡標化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了20%,高收入國家(33%)較低收入國家(19%)增長更多。
并且正在以無法預測的速度向上攀升。
讓我們聚焦一下亞洲的具體數據。
韓國全民癌癥發生率數據庫:在1999-2010年,所有癌癥的發生率每年增長3.3%,其中甲狀腺癌發生率每年增長24.2%。
在2010年,甲狀腺癌年齡標化的發病率在男性為52.7例/10萬人,女性為87.4例/10萬人。
而一項上海的研究顯示,在1983-2007年間,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3倍。女性發病率從2.6例/10萬人增長到11.6例/10萬人。
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結節在中國人群中較為普遍,其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要知道,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癌形成的前期階段,也就意味著潛在的患者人數在不斷增多。
該研究還指出,各變量研究顯示,危險因素包括性別(尤其是女性)、糖尿病、高血壓、紅肉攝入量高等,錯綜復雜。
確實,每個人都能切身感覺到:怎么做做體檢就查出來甲狀腺結節?而且甲狀腺癌的人越來越多了?
甲狀腺疾病
并不是所有都是癌變前兆
甲狀腺位于人體的頸前部,貼于喉和氣管的側面,是成年人體內最大的內分泌腺。其產生的甲狀腺素能夠調節人體的代謝和其他激素的敏感性,以及維持人體正常的生長發育。
根據現在醫學分類,甲狀腺疾病主要分為內科和外科兩大類。
內科甲狀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和甲狀腺炎癥(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甲狀腺炎癥)。
外科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腫瘤。
關于常說的甲狀腺結節:其實甲狀腺里面長的任何包塊我們都可以稱為甲狀腺結節,根據病理原因不同還會有分類,千萬別慌。
內科下的疾病,相對沒那么嚴重。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
一般中青年女性的得病率會相對較高,可能比較容易激動、煩躁失眠,怕熱、多汗、消瘦、食欲亢進等。
主要是由于甲狀腺激素過多引起,短期來看沒有太大問題,多注意休息,不熬夜,補充足夠營養即可消退。
甲狀腺炎癥
甲狀腺發炎是非常常見的,尤其在季節交替時時有發生,如亞急性甲狀腺炎就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
吞咽食物有疼痛感,有些觸摸也會產生疼痛,并伴有發熱,關節酸痛等全身炎癥反應。這類甲狀腺炎通常不需特殊治療即可自行緩解,醫生一般會讓病人吃一些消炎鎮痛的藥物來緩解癥狀,等慢慢恢復即可。
而甲狀腺炎中的分類中有一個不能忽視: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它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多見于30~60歲左右的女性。體檢檢查出現會發現甲狀腺雙側對稱性腫大,峽部也同時增大。
一般情況下服用甲狀腺素制劑、硒酵母片等就可以治療,但是炎癥腫大到出現壓迫感,或甲狀腺內出現結節且結節高度懷疑惡性時要考慮外科治療。
……
外科的甲狀腺疾病就有一個明顯的順序和階段:
無結節的單純性甲狀腺腫
結節性甲狀腺腫
甲狀腺良性腫瘤
甲狀腺惡性腫瘤
(其中未分化型最為嚴重)
無結節的甲狀腺腫
無結節的甲狀腺腫一般與飲食中缺碘和對碘的需求量增加有關。
甲狀腺會腫大,但沒有結節,而且功能都是正常的。病人不需手術治療,只需補充甲狀腺素制劑治療即可。
結節性甲狀腺腫
這就是報告上的、最常見的一種甲狀腺疾病。一般都是通過體檢發現或自己發現頸部腫塊,1cm以的上結節,多質軟或韌,表面光滑,邊界清楚,可隨吞咽上下活動。
現在其病因不是十分清楚,可能與內分泌紊亂、高碘飲食、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和放射線接觸史等有關。
別慌!并不是所有的結節性甲狀腺腫都需要手術治療。如果超過20mm或懷疑惡性或出現壓迫情況,影響正常生活才需要進行手術。
并且之后每隔半年B超進行隨訪,未出現異常情況就沒關系~
甲狀腺良性腫瘤
青壯年較為多見,可以摸到頸前腫塊,但是生長緩慢,不去體檢或者留意一般都不會有癥狀。
但如果腺瘤內出血,腫塊會短暫增大,伴有局部疼痛,很多人都在這個時候發現它,不過也不是非常嚴重,1~2周經過治療就可以痊愈。
一般根據報告結果,醫生會建議直徑10mm以下的甲狀腺腺瘤定期觀察,定期B超隨訪,出現異常情況再做深入診斷。
甲狀腺惡性腫瘤
分為兩大類,分化型和未分化型。
分化型:超過90%的甲狀腺癌為分化型甲狀腺癌。主要包括甲狀腺乳頭狀癌和甲狀腺濾泡狀癌。進展緩慢,近似良性病程,10年生存率很高。
30歲以上的女性是高發人群,因為發展緩慢,所以頸部會慢慢增大,出現無痛性腫塊。雖然不危及生命,要盡快做手術!
比較讓人感到惶恐的是,一旦得了甲狀腺惡性腫瘤,雖然不致命,終身服用甲狀腺素制劑進行抑制治療是必然的選擇。這讓很多人感到恐懼。
未分化型:此類甲狀腺癌占甲狀腺癌發病率的1.0%~7.5%,其5 年生存率低于10%。
它為高度惡性腫瘤,多見于老年病人,一般年齡超過65歲。頸部會突然出現腫塊,伴有聲嘶、呼吸和吞咽困難,局部可有淋巴結腫大。
患者的病情發展非常迅速,會侵犯周圍的器官組織如氣管、食管等,到了就診大多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切除,只能行外放射治療和化療。
但是這類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確實非常低,而且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所以不太為人所知。我們知道更多的還是“幸福癌”這個概念。
這些潛在因素
可能增加甲狀腺疾病出現的幾率
想要有效的避免此病的發生,就應了解一些引起甲狀腺結節的原因,從而做好相應的預防工作。
原因一:家族遺傳
甲狀腺癌或良性甲狀腺疾病家族史是發展為甲狀腺癌的高危因素。
在一項調查288例患者的問卷顯示,其一級親屬具有散發性分化型甲狀腺癌病史的,他們相比無家族史人群相比明顯升高。
原因二:過度篩查
隨著我們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手段的應用增加、甲狀腺手術頻率增加以及對組織病理學標本的詳細檢查,這些操作都增加了微小腫瘤的檢出率,但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與過度診斷。
一方面可能增加了患者的醫療成本和醫療系統的資源負擔;另外,可能會讓健康個體變為患者,接受原本不必要的終身治療。
有一點小的癥狀,到底要不要手術?不手術會不會繼續惡化?這些疑問一直縈繞在我們頭上,增添了很大的心理負擔。
并且,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患者需要終生服用激素來維持機體功能,不僅增加了醫療支出,還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的大量浪費和配置不合理。
為了避免這些不合理的情況,就需要我們自主學習一些相關的科學知識來進行辨別,而不是完全無助和驚慌。
原因三:肥胖
這也是甲狀腺癌被稱為“幸福癌”的原因,肥胖與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成正相關。
一項納入了北美、歐洲及亞洲22項前瞻性的研究的匯總分析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基線時BMI更高、年輕成人階段(17-21歲)BMI更高、成人期BMI的增加、身高更高以及腰圍更高者,其甲狀腺癌發生率也更高。
原因四:輻射暴露
輻射對人類具有致癌性。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核輻射會使各種癌癥發生率急劇上升。而在對甲狀腺癌的影響中,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甲狀腺癌發病率有更明顯的影響。
另一種增加癌癥發病率的輻射同樣值得注意,那就是醫院里的CT檢查技術。暴露在CT影像學手段中的人群,較未暴露人群相比,其甲狀腺癌發生率會有增高。
日常小改變
不僅僅能惠及甲狀腺
一些小的日常習慣雖說不能完全改變身體狀態,但一定能慢慢調理。
飲食:以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適量脂肪和鈉鹽攝入為飲食原則,多食用如海帶、紫菜、海蜇、海苔等藻類食物(沿海地區的人群就不需要啦,有時還需要無碘鹽)。
可以適當進食些動物內臟,以補充體內必須的礦物質。
精神:心情與身體的機能密切相關。使自己長時間處于愉快、樂觀的心態下,會減少甲狀腺結節發生的可能性哦。
生活:保持規律的作息十分有效,這個放于任何在一種疾病都是真理。過度勞累、加班、熬夜、飲食不規律都會加重甲狀腺的負擔。
如果甲狀腺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將會促使激素分泌紊亂,從而導致甲疾病的發生。
適當鍛煉,調節身體緊張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作息不規律給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列出體檢甲狀腺的幾大重要指標:
1、促甲狀腺激素(TSH)
2、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
3、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
4、游離甲狀腺素(FT4)
5、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
6、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
7、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RAb)
注:各指標正常參考值,各檢查單位所用方法不同,數值不一樣,故不列出。
身體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完全治愈并不奢望,就看想不想?要不要?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現在我們缺乏的是真正的健康理念,別讓疾病追上你的腳步。
參考資料:
1、 Li M, Maso LD, Vaccarella S.Global trends in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and the impact of overdiagnosis.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2020,8(6):468-470.DOI:10.1016/S2213-8587(20)30115-7.
2、 高標,陸小新.腫瘤過度診斷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醫學與哲學.2017,38(06):1-6.
4、Thyroid. 2016 Feb;26(2):306-18.
5、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2 Oct;23(10):16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