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挺“囧”的,大便粘馬桶的“囧”況不少人都遇過,很多人會把這歸結為“濕氣重”。
還有人說,“昏昏欲睡、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喝水也胖”都是濕氣重的表現,利尿,可以排出濕氣來。真是這樣嗎?
大便粘,就要排濕氣?
其實,那些被說濕氣重的人是有共同點的,主要是運動量少、作息不規律、飲食搭配不合理。
至于大便粘膩,主要還是吃肉多、吃菜少,以及胃腸道的問題。
大便為什么會粘在馬桶上?
1 吃得太油膩
總愛吃高蛋白油膩食物,如油炸燒烤肉類,沒有全部消化的油脂、蛋白質隨糞便排出,像沙子加了水泥一樣硬、重,還黏稠。
而且在腸道滯留的時間比正常糞便要長,沒有及時排出去,就成了細菌的理想培養基。
2胃腸功能紊亂
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的因素有很多,超量、刺激、不潔飲食最常見,生活不規律和心理同樣重要。
長期熬夜、飲食不定時、早上不吃早餐、不能理性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沒有運動習慣,都會加重腸胃負擔。
腸道微生物組成與腸道免疫系統之間的同質平衡喪失,會導致炎癥性腸病,大便粘稠不易排出。
大腸黏膜無法吸收水分,會導致明顯的稀爛便,常見于急、慢性胃腸炎。
其中有一種病叫乳糜瀉,又稱麥膠性腸病,與腸道菌群的失調相關。這是由于麩質過敏,造成小腸粘膜絨毛萎縮、無法吸收脂肪。
主要癥狀是腹瀉,典型為脂肪瀉,糞便粘馬桶或浮在水面,稀、不成形,但不是水樣,量增多,色蒼白。
絨毛負責吸收營養,所以受損時間長了就會因缺乏營養導致營養不良,表現為體重減輕、貧血傾向。
3腸癌信號
大便粘馬桶,如果是年紀大一些,還應警惕腸癌的可能性。
很多腸癌病人早期癥狀不明顯,只是便便有改變:
大便干燥和腹瀉交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呈扁形,后期出現便血,量多,伴有粘液。
若是40歲以上出現以上改變反復兩周以上,不管大便粘不粘馬桶,已滿足了大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需及時進行腸癌篩查。
腸癌怎么篩查?
腸鏡是最直接有效的篩查手段,不過檢查前1天只能吃流食,還要喝瀉藥來清腸。
除了腸鏡,美國癌癥協會和疾病預防工作組還推薦其它一些方法。包括:
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IT) ,留大便送檢即可,每年1次;
糞便DNA檢查:無創,檢測糞便中可能與癌前病變或癌癥有關的DNA變化,同時可以測便血,每3年1次;
這兩項任一項陽性,均需做腸鏡。
益生菌真能改善胃腸疾病嗎?
有資料提到,益生菌針對急性病毒性腸炎導致的水樣腹瀉有用,并推薦早期吃證據級別相對較高的布拉酵母菌。
這真有效嗎?效果難說,仍需更多高質量的臨床試驗來支持。
據我國《乳酸菌飲料衛生標準(GB 16321-2003)》,未殺菌乳酸菌飲料每毫升要有100萬個活菌檢出:
即便你一次性喝了500毫升(mL)乳酸菌飲料,這里面的菌經過強大胃酸的洗禮,全部活著到達了腸道,總數也不過只有50億個。
它們對于腸道內將近40萬億的細菌總量微乎其微,更妄談改善菌群狀態。
而關于在胃腸疾病中如何使用益生菌,2020年AGA臨床實踐指南建議:
(1)由于缺乏充足證據,對于患有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的成人,如果正在服用益生菌,應考慮停用;
(2)不建議兒童在急性感染性胃腸炎時使用益生菌。
所以,想要通過益生菌來影響腸道本身的菌群系統,這個希望可能要落空。
要維持健康,最切實有效的還是食物多樣化、果蔬吃足量。
大便黏馬桶,怎么吃能改善?
(1) 多吃植物性食物及魚類
2020年,來自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Gut》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堅果、魚類、果蔬五谷,與普氏棲糞桿菌等具有產短鏈脂肪酸功能的菌株數量較高有關。
這些菌能將纖維和果膠發酵成乙酸鹽和丁酸鹽,產生抗炎和保護腸粘膜的效果,為通過低熱量植物性飲食干預腸道炎癥的治療預想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
(2) 無麩質飲食
乳糜瀉最關鍵的問題是避免含麥膠飲食,面食幾乎都不能吃,包括:
面包、面筋、面條、饅頭、通心粉、麥片、餅干、面粉制糕點、麥酒、加工肉制品、薯條等。
堅持無麩質飲食半年至一年,包括:
大米、豆類、玉米、高粱、木薯粉、土豆、淀粉或米粉制糕點、瘦肉、魚禽蛋類、南瓜、胡蘿卜、山藥等根莖類食物及纖維少的蔬菜。
一般3~6周胃腸道癥狀開始好轉,腹瀉減少,慢性疲勞逐漸改善。
(3) 補充谷氨酸鹽
保持腸黏膜細胞健康是炎癥性腸病的主要目標,實現方法之一是保證細胞營養,而能養好它們的,是谷氨酸鹽。
補充谷氨酸鹽最簡單的方法是高蛋白飲食,如魚、雞肉、豬肉、牛肉、雞蛋、大豆等。
(4) 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可通過調節腸道屏障的緊密連接和抑制上皮細胞凋亡,來保持黏膜屏障的完整。
它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參與腸道微生物的代謝,多方面保護腸道生態平衡,抑制炎癥反應。
我們很難從食物里攝取到足量的維生素D,所以需要去戶外多曬曬太陽。
尤其對于較少戶外活動的群體,怕是難以享受到紫外線誘導維D合成的高效過程,需要額外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成人建議每天補充400 單位(IU)。
[1]https://gut.bmj.com/content/early/2021/03/08/gutjnl-2020-322670
[2] Suskind, D. L., Cohen, S. A., Brittnacher, M. J., Wahbeh, G., Lee, D., Shaffer, M. L., ... & Giefer, M. (2017). Clinical and Fecal Microbial Changes With Diet Therapy in Activ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3]Uhde, M., Ajamian, M., Caio, G., De Giorgio, R., Indart, A., Green, P. H., ... & Alaedini, A. (2016). Intestinal cell damage and systemic immune activation in individuals reporting sensitivity to wheat in the absence of coeliac disease. Gut, 65(12), 1930-1937.
[4] 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2016 科普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5]Xie,Y.H.,et al.,Fecal Clostridium symbiosum for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Early and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Test and Validation Studies.EBioMedicine,2017.25:p.32-40.
[6] Preidis G A , Weizman A V , Kashyap P C , et al. AGA Technical Review on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 Gastroenterology, 2020.
[7]Gupta,S.,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After Colonoscopy and Polypectomy: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Gastroenterology,2020.158(4):p.1131-1153 e5.
本文編輯:秦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