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
“為什么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
有人給出了一番另類答案。
“春茶是清明以前的茶葉,嫩芽中含咖啡堿比較多,泡久了會苦,但不會澀口,但夏茶的品質比較差,喝起來又苦又澀,至于到了秋天,氣溫沒有春季冷,氣候條件又很溫和,所以產出來的茶葉品質更好……”
顯然,這樣的說法漏洞滿滿。
春茶遠不止明前茶那么簡單。
按二十四節氣的分類,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都算在春天的范疇內。
期間產出來的茶葉,都屬于名副其實的春茶!
再說了,“春茶苦”一說,太過狹隘。
一天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
跨過漫漫長冬,經過充分休養生息后,茶樹在春季新發出來的芽葉,養分含量豐富,鮮味尤為突出。
“鮮”才是春茶的寫照,和苦味何干?
若一款春茶喝起來,只有苦,沒有鮮,那它的品質未免太遜!
至于“秋白露”一說,并非放之各大茶類而皆準。
除了鐵觀音和白茶外,白露茶一說,少有人提。
可見,前文那段講述,對春茶的了解著實太片面。
又到陽春三月,桃紅柳綠,鶯歌燕舞,萬物復蘇。
春天里,一眾茶客最為期盼的事,莫過于春茶的回歸。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既然,茶圈內人人都說春茶好,那什么茶類的春茶最講究呢?
《2》
一、綠茶。
六大茶類里,綠茶是分布足跡最廣的一類茶。
各大茶產區內,都有綠茶的身影。
從海南到廣西,從湖南到四川。
從江浙一帶的龍井、碧螺春,再到信陽綠茶、日照綠茶……
分布廣、產量大、影響力甚遠。
決定了每到春季,茶圈內的春茶話題王,必然屬于綠茶。
綠茶對春茶的講究,體現在方方面面。
講究采茶時間早。
喝綠茶,不少人注重及時、趁早嘗鮮。
這樣的消費心理,倒逼得春茶在不斷“求早”。
在不少綠茶產地,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早三天是寶,晚三天是草。
甚者,為了求早,不少地方開始大面積推廣早生品種。
烏牛早,就屬于其中典型。
與此同時,有一部分茶客在買早春綠茶時,本著“搶頭柱香”的心態去搶購。
說實話,如此過分“求早”,著實劍走偏鋒。
早不代表好,買對品質,更能喝到好茶。
講究外形的細嫩。
綠茶里,除了極少數的個例外。
如,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要采摘相對成熟一些的葉片為原料。
剩余的大部分綠茶,都格外注重芽葉細嫩程度。
越嫩,品相越佳,觀賞性也更好。
用玻璃杯泡綠茶時,投一小撮干茶進入,待熱水浸潤下緩緩舒展。
對視覺而言,無疑是一場美的享受。
《3》
二、白茶。
論白茶的采摘,一年有兩季。
分別是春茶季、秋茶季。
其中,春茶季是白茶最重要的、出產品種最齊全的、經濟效益影響最大的一個季節。
和秋茶季里,被秋壽眉占據絕對主場地位不同。
白茶的春茶季,從開始到落幕,陸續會有不少重磅嘉賓登場。
往大方向看,有白毫銀針、白牡丹、春壽眉。
但再往細了分,以白毫銀針為例,又可以分出頭采米針、生態銀針、拋荒銀針、荒野銀針等。
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茶樹生長速度快。
枝梢間的芽葉,每隔兩三天就會徹底大變樣。
為此,春茶季的采摘、做茶節奏,遠比秋茶季更忙碌。
而作為茶樹沉寂一整個冬天后,迎來的生長大爆發。
在春白茶身上,擁有不少引人矚目的閃光點。
論外形,春白茶的白毫數量最多。
白毫銀針,通體身披銀毫。而白牡丹和春壽眉的芽頭和葉背,同樣覆蓋著厚實的白毫。
論顏色,春白茶以“綠”為主。
白毫銀針的古稱,叫“綠雪芽”。
白牡丹的標準外形寫照,芽白葉綠,嫩葉細窄。
春壽眉的葉片,擁有層次豐富的綠,從草綠、砂綠、黛綠到深綠不等。
論茶香,新茶階段的春白茶,毫香、花香尤為馥郁動人。
這也不奇怪,考慮到白毫數量多,毫香自然也就更加濃郁!
論茶味,春白茶的鮮爽感,能讓人過喉難忘。
因白茶工藝特殊,不揉捻不殺青,僅僅以萎凋、干燥為主。
最大程度地保留下天然本味。
喝起來,茶味自然格外清甜、鮮爽、柔美。
論鮮味,春白茶毫無疑問能實現遙遙領先,一馬當先!
《4》
三、紅茶。
走高端路線的紅茶,以春茶為主。
以正山小種、金駿眉為例,桐木當地的紅茶加工,以春茶季為主。
桐木一帶位于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海拔高,森林覆蓋率高,生態條件極佳,是正山小種和金駿眉的搖籃地。
和外地紅茶有所不同,桐木紅茶(包括金駿眉和正山小種)喝起來最大的口感特色是鮮爽感強,茶味鮮醇飽滿。
這份鮮醇口感,得益于三方面。
桐木當地的生態環境好。
桐木一帶,山高谷深林密,擁有良好的高山小生態調節。
桐木當地的紅茶以春茶為主,鮮爽物質含量更高。
正因為這股極致的鮮醇爽口風味,使得桐木當地的紅茶,在茶圈內走紅多年。
但提到當地的春茶采摘,有一個特別之處。
那就是,由于當地海拔高,平均海拔超過千米。
早春時節,氣溫尚低,茶樹發芽慢。
為此,正宗的金駿眉和正山小種,采茶時間要比其它紅茶略遲。
基本上要等到四月前后才開采,具體要以當年天氣情況決定。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說的,正是桐木紅茶的真實寫照。
對春茶采摘而言,不論紅茶,還是其它別的茶,采茶時間都不宜求早。
不早不晚,時節恰好。
得時節精華,才能產出好茶!
《5》
四、烏龍茶。
以鐵觀音(閩南烏龍)和武夷巖茶(閩北烏龍)為例。
論采摘時間,鐵觀音有春茶季和秋茶季之分。
簡單概括下,春水秋香是鐵觀音的風味特色。
春季采下來的鐵觀音,原料內質更豐沛,湯感表現更突出。
進入秋茶季后,秋高氣爽,光照充足,更易生出高揚、馥郁的茶香。
和鐵觀音略有不同,武夷巖茶的加工,主流只做春茶。
和注重芽葉外形細嫩的綠茶不同。
烏龍茶的采摘,不論鐵觀音還是武夷巖茶,都注重開面采。
要以發育成熟相對成熟的葉片為原料。
考慮到“開面采”的要求,巖茶大多要到谷雨前后,才陸續開采。
從谷雨前后,一直到立夏前, 都是巖茶采摘、初制的關鍵期。
論巖茶的春茶季,持續時間集中在四月、五月。
等到五一,大部分巖茶品種已經采摘完畢。
等到五月中旬,個別晚生種(較遲發芽的品種茶),也采摘完畢。
至此,一年一度的巖茶春茶季,正式畫上句號。
考慮到巖茶的加工復雜繁瑣,按茶農的說法,為了照顧品質,他們只做春茶。
從實際制茶情況看,四、五月采下來的巖茶原料,第一時間要抓緊做青。
接著就是焙火精制。除了六七月,迎來部分輕火茶上市外,大部分巖茶還處在焙火關鍵期。
等到中秋前,等到下半年,大批焙火足的好茶,才能正式亮相。
考慮到巖茶加工周期長,工藝繁瑣等。
夏秋季節正是各家巖茶上新銷售的旺季,哪能勻出精力再去做茶?
《6》
最后,簡單聊聊普洱。
普洱茶,主產區是云南,高端茶以春茶為主。
這點參考各大山頭的茶青價,可見一斑。
同一山頭的茶青原料,春茶價格要遠高于秋茶。
甚者,有的要高出好幾倍。
春茶養分足、風味足、內質積累更充足。
做出來的普洱成品(生普),風味會更霸氣。
但也有部分喝茶不喜歡口感太霸道的茶客,更愿意欣賞秋茶的柔和與高性價比。
林林總總看下來,不難看明白一點。
春茶季,對不少茶而言,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主產季。
茶圈內,究竟什么茶類最講究春茶?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對每一款茶而言,都擁有自己大放光彩、綻放魅力的“春天”!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