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鬼洞是正巖山場里,聽上去頗為神秘的山場。
它的地段很好。
鬼洞歸屬于慧苑坑,是慧苑的小山場,有內外鬼洞之分。
論直線距離,和倒水坑、牛欄坑挨得不遠。
外鬼洞的出口,靠近慧苑寺,走出去不遠就是那棵文保級的古松,往前走就是慧苑寺。
內鬼洞的入口,如圖,隱藏在圖中右側小路,面前的主路入口是倒水坑。
論山場地段,鬼洞當之無愧是三坑兩澗當中的核心。
然而,在巖茶圈內,鬼洞有不少傳說。
早兩年,麻花就已經辟謠過所謂的“鬼洞肉桂”。
即便市面上的“鬼洞肉桂”鬧得滿天飛。
但圈內人都心知肚明,內鬼洞根本沒有肉桂。
至于外鬼洞嘛,早些年我們去的時候,還是剛種下不久的狀態。
范圍不多,產量有限。
按照“三年打頂,五年采摘”的大致規律,這一小片鬼洞肉桂,掀不起多少水花。
遠遠達不到直播間那些蹭蹭蹭上漲的銷售戰報,給出來的數據。
是以,那些站在風口浪尖的“鬼肉”,實際身份極可能是“詭肉”,真實山場沒法驗證。
《2》
如果說,鬼洞肉桂是巖茶圈的“后起之秀”。
注意了,是加上雙引號的那種,是人為憑空炒作出來的。
那么,連許多老茶客都深信不疑的是鬼洞鐵羅漢。
鬼洞鐵羅漢,在高端巖茶里,頗有名氣。甚者,被不少人推為巖茶鐵羅漢里的至尊。
對這點,麻花暫時持觀望態度。
迄今喝過感覺最好的鐵羅漢,是于和偉家的慧苑老叢鐵羅漢。
較老樹齡帶來的醇厚湯感,與綿柔氣韻。
加上慧苑的坑深林密,滋養而來的綿密巖骨。
混著鐵羅漢本身的剛勁風味,當歸藥香深沉,木質叢香渾厚,茶水入口瞬間就能感覺到力量感。
喝過之后,心里只想感慨。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3》
話說,鬼洞鐵羅漢的名氣這么高。
那是不是說明,鬼洞的代表品種是鐵羅漢呢?
不不不,千萬別這么想。
真正能代表鬼洞的品種,不是肉桂,也不是鐵羅漢,而是那些不計其數的奇種。
尤其是內鬼洞,它有一個官方身份,屬于福建省茶樹優異種質資源保護區。
其保護的對象,正是武夷菜茶、奇種。
簡單說,類似土地使用分類。
分工業用地、農業用地、綠化用地、商業用地、生活用地等。
綠化用地,不能輕易改成工業用地,這與土地屬性有關。
土拍時,哪怕能拍到這片土地的使用權,但也不能輕易更改土地屬性。
正巖山場里,內鬼洞的特殊性,類似如此。
雖然說,鬼洞的山場地段很好,土壤內風化巖碎屑含量豐富,地處三坑兩澗中心。
但是,內鬼洞的茶樹,不得輕易改種。
正因如此,在過去三、四十年里,武夷山流行過種水仙、種北斗、種新品種、種閩南品種(鐵觀音大火的那些年)、以及改種肉桂。
但在鬼洞這片相對避世的隱地,原生在此的奇種茶樹們,能躲過“被改種”的命運,安穩保存至今。
雖說,內鬼洞里有鐵羅漢的母樹。
且,鬼洞當中的確有少部分鐵羅漢,但那構不成主體。
真正能代表鬼洞的品種,說實話,還得是奇種!
《4》
奇種是什么?之前的文章里,介紹過很多次。
奇種是武夷山本地對有性繁殖的茶樹品種統稱。
所有非無性繁殖的、經過茶樹開花授粉結果,由茶籽誕生而來的品種,都叫奇種。
無性系品種,商業價值更高。
風味穩定、品種特征穩定。
葉片大小、厚薄相對均勻,更利于做青、焙火。
發芽時間上,早生種、中生種、晚生種之間,有著規律可循,方便組織工人采茶加工。
種上一大片水仙或者肉桂等無性系品種,日常管理與制茶加工,以及最終的銷售介紹,都更省心省事。
若是保留了一片奇種地,制茶過程會遇到不少狀況。
同一片茶地里,有的茶樹發芽遲,有的茶樹發芽早。每次去巡山時,采茶時機總是趕不上。
有的茶樹已經展開葉片了,而有的還沒發芽。
春茶季時,各家的人手都很緊張,總不能為了三、五棵已經長到成熟開面的奇種,放棄一整片森林。
再加上,每一棵奇種,都是獨立的個體。
做茶時,除非單株單采,獨立加工,否則很難把握它們的具體品種特征。
然而,武夷山本地的奇種,多數以灌木居多。
茶樹本身長得不高,單株加工比較費勁。
最后,從市場行情看,奇種遠不如水仙、肉桂、鐵羅漢等獨立品種吃香。
綜上種種原因,決定奇種的商業屬性有限。
《5》
武夷巖茶里,最出名的茶樹代表是九龍窠崖壁上的那六棵母樹大紅袍。
不過,它們早在2006年就已經停止采摘。
現在更多是旅游參觀價值。
然而,提到武夷山的母樹,遠不止前面提到的那六棵。
實際上,許多武夷名叢的母樹,默默藏身在碧水丹山之間。
類似滄海遺珠,比較低調。
早兩年去鬼洞時,從內鬼洞,穿到外鬼洞。
期間,在外鬼洞的某處路邊,有看到一株白雞冠母樹。
其實,若非茶農特意提醒,單純路過的話很容易將它疏忽。
因為出于保護的目的,那棵白雞冠身上沒有掛牌,旁邊也沒有立碑。
只是根部被圍上了一圈土。
且,那次剛巧是秋天。
白雞冠雖說是武夷巖茶里,有名的白化品種。
但它的葉片變色,大多發生在春季。
春茶季一過,留在枝梢的葉片,又會逐漸加深顏色,看著也是綠油油的。
達不到春茶萌發時期的鶴立雞群效果。
但身為白雞冠的母樹,意味著現如今整個武夷山的白雞冠茶樹,都算它的后代。
其紀念價值,不言而喻。
《6》
和上述點名到的白雞冠母樹類似。
藏身在鬼洞成千上萬,不計其數的奇種里,不知道藏著多少巖茶品種的母樹遺脈。
那些古籍上有記載的,但今時今日已經難以尋覓的古老品種,它們當中有不少藏身在此。
即便代代相傳后,由于異花授粉,保留至今的未必是當初的本體。
但依舊有著絲絲縷縷血緣基因牽連。
龐大的奇種族群,是武夷山本地茶樹品種的基因寶庫。
武夷巖茶的紛繁百態品種,離不開奇種的助力。
從奇種里能選育出不少優良品種,豐富武夷巖茶的品種譜系。
從大方向看,保護奇種,是保護巖茶的明天。
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從這個角度看,鬼洞這個山場,本不應該有太多商業喧囂。
安靜地隱居,遠離紛擾,才是對這些奇種最好的保護。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