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年少輕狂時,最艷羨一位茶館老板泡茶的手法。
不是信口開河,當時身邊開茶館的姐姐,十有八九都是大美女。
寬大的衣裙攬住她單薄的身姿,恰似吳帶當風。
記得她的白牡丹泡得驚艷,紛杳花香都在她玉指青蔥下翩躚。
有好茶,亦有美人,賞心悅目,茶香裊裊。
后來,自己泡茶,自認沒有那般娉婷的姿態。
只能勤勤懇懇,琢磨著在泡茶的手法上更進一步。
輾轉如今,居然也有被她羨慕的一天——
前幾日,她碰巧來做客,手邊的秋分壽眉剛好撬開,便用它來待客。
秋分壽眉,沁涼的薄荷感和甘潤的平衡把握得剛好,藥香綿長,香氣迷人。
果然,她馬上便被吸引,贊不絕口,順了不少分裝帶走。
連著村姑陳泡茶的手法,也在秋分壽眉的美妙滋味下,成為她夸贊的重點。
有好茶,泡好茶,并非難事。
掌握這幾點技巧,教諸位泡出一杯好茶。
《2》
茶器:白瓷蓋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泡茶時,茶器的選擇,是泡好一杯茶的基礎。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湯成于火。
水、器,茶水比例的把握得恰恰好,才會成就一盞茶的色、香、味、形、韻。
但提起茶器,無論是否喝茶,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紫砂壺。
紫砂壺的名聲,著實驚人。
它與茶的淵源,在許多作家和奇聞異志的收錄下變得更加玄幻——
最好的紫砂壺,甚至能注清水而出濃茶,茶香殊異,聞之忘俗。
村姑陳剛開始喝茶時,難免受此吸引,一頭扎進紫砂壺中沉迷許久。
只是,當白茶與紫砂壺磨合時間愈久,愈發現兩者之間分庭抗禮,并非良配。
紫砂壺的雙重氣孔結構,是紫砂壺蘊香的一大途徑。
因此,稍有雜味、滋味醇厚的普洱,遇上蘊香藏味的紫砂。
它過于濃烈的滋味能被修飾得柔和甘潤,祛除雜味,只留清香。
但,白茶并非普洱。
白茶,是一種注重香氣、滋味風雅的茶類。
若是遇上紫砂壺“搶香”的氣孔,泡出的茶湯,自然失去高揚茶香和清雅滋味。
再看,紫砂壺大部分的器型——圓肚小嘴。
白茶碰上這樣的器型,出水的速度,難免受到阻攔,變的極慢。
此時,白茶的豐厚內質遇水而發。
在漫長的出水過程中,茶多酚和咖啡堿讓湯水釀成苦澀,覆水難收,鮮爽不復。
根據白茶的秉性——聞香、品茗,沖泡白茶,其實最需要一套白瓷蓋碗。
白瓷蓋碗,材質光滑,器型靈活。
它表面一層光滑的釉質,能夠很好地阻隔茶湯和茶器。
它可調節的開口,能夠輕易調節出水速度。
此外,它的碗蓋,留香功能極好,聞香尋茶,不會錯過白茶的任何一絲香氣。
掀起碗蓋,毫香花香,草木鮮筍,是新白茶的美妙風情。
放置一會,茶冷蓋涼,花香層疊轉變身姿,清甜、鮮爽,層次多變。
茶的香氣,受控于茶器的材質,而釉質光滑的瓷器,是展示白茶全貌的上品。
得益于這白瓷蓋碗的材質,白茶的茶湯,更是滋味完美。
茶湯的細微變化,不會因為材質而受到影響。
蓋碗泡白茶,能感受每一沖茶湯的變遷。
因此,白茶與白瓷蓋碗,可謂天生一對,最是良配。
選好白瓷蓋碗,一杯好茶,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3》
投茶:比例合適
白瓷蓋碗雖好,上手泡茶,卻天生帶有一點點難度。
君不見,多少茶友初遇白瓷蓋碗——
有人沖泡過程中齜牙咧嘴,顯然是燙得厲害。
更有人出水的速度極慢,拿起放下數次,調整好幾次出水的蓋碗出口,才勉強傾倒完茶湯。
蓋碗一燙,出湯即慢。
對于白茶,稍稍耽擱的出水速度,帶來的便是苦澀的茶湯。
但,燙手的問題,并非難事。
首先,避免燙手,需要挑好一個碗沿較寬,碗壁較薄的蓋碗。
其次,為了避免燙手,拿捏好茶與水的比例,也很重要。
隨意投茶,難免碰上投茶過多的情況。
遇水舒張的茶葉擠滿蓋碗,稍有不慎,茶湯甚至會被擠出蓋碗的邊緣。
如此一碗滿當當的茶葉茶水,不燙手才怪!
另一方面,掂量好投茶比例,不僅僅是為手著想,更是為一杯好茶做好準備。
白茶的內物質極其豐厚,干燥的茶葉遇水浸潤,茶葉內質瞬間迸發。
此時,若是投茶過多,蓋碗內的水遇上過于豐厚的水浸出物——
苦澀的茶多酚和咖啡堿超出合適的比例,茶湯苦澀,在所難免。
而投茶過少,雖然不怕燙手了,但此時的茶葉內物質不夠,茶湯寡淡,如若清水。
故而,無論是為了方便沖泡,還是為了一杯好茶,比例,都是泡茶的重點。
投多少茶,該與白瓷蓋碗的容量相對應。
村姑陳手邊常用的蓋碗,為標準容量——110ml。
這種大小的白瓷蓋碗,大小正合適,即使添上茶葉清水,也不會顯得過于沉重。
因此,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輕而易舉地使用這個蓋碗進行完美的沖泡。
搭配110ml標準容量的蓋碗,投入5g干茶正好。
在這種比例下,茶湯既不苦澀,也不寡淡,鮮香醇爽,正正好。
但,難免有茶友摯愛“大碗”。
以110ml/5g的標準投茶比例進行換算,“大碗”的投茶基數,躍然紙上。
投茶比例,不僅是沖泡時避免燙手的一大要素,更是一杯好茶滋味的重要基礎。
算好比例,茶湯清潤,頃刻即出。
《4》
水溫和手法:沸水、快出水
蓋碗,是泡茶的基礎。
在茶桌上,有蓋碗,有好茶,余下的便是水和手法的爭鋒。
泡白茶的水溫,最是明確——
沸水!
白茶,簡單工藝保留下的是茶青極為豐厚的內質。
這些內質,構成了茶湯的滋味,也影響著白茶的多變茶香。
然而,豐厚內質困在葉片中,水溫,便是開啟內質的一把鑰匙。
對于白茶而言,溫水、冷水,都不足以開啟它的豐厚內質。
白茶的干茶碰上溫水甚至冷水,水浸出物析出的速度極慢。
此時快出水,茶湯滋味極為寡淡。
但如果選擇悶泡,在溫水的掌控下,水浸出物的析出釋放不均——
茶多酚和咖啡堿的滋味最為明顯。
茶湯苦澀,湯水輕薄,毫無韻味可言。
另一方面,溫水、冷水,根本難以引出白茶的高揚茶香。
構成白茶香氣的芳香醇類物質,有高、中、低沸點之分。
而溫水冷水,至多,只能引出后面兩者的香氣。
而高揚的高沸點茶香,白白耽擱在茶葉中。
溫水、冷水泡茶,茶香、滋味都有缺憾。
故而,沸水,才是引出白茶滋味的最佳水溫。
有了沸水,茶葉內質遇水而發,有了沸水,茶葉香氣高揚馥郁。
泡出一杯好茶,水溫必須選擇100°。
當沸水注入茶杯,端起蓋碗,出水的過程中,謹記快出水的手法——
從注水到倒出茶湯,控制在10秒之內。
快出水,是為了保證白茶的滋味。
這樣的手法,同樣是白茶的豐厚內質帶來的煩惱。
白茶的內物質豐厚,水浸出物釋放的速度極快。
故而,當茶與水接觸的時間過長,茶葉中的豐厚內質同樣會過度析出。
此時,茶湯中水浸出物的比例大大超出應有的范圍,苦澀滋味成為主基調。
濃釅的茶湯,根本難以品味白茶應有的滋味變幻。
唯有快出水,攔截了內物質的過度析出,留給白茶茶湯鮮香醇爽的滋味曼妙。
泡好一杯白茶,沸水、快出水,二者缺一不可。
《5》
泡好茶,是對一份好茶的尊重。
泡好茶,能帶給客人不一樣的品茶感受。
備好白瓷蓋碗、精準投茶、沸水、快出水。
頃刻,白茶的風情曼妙,盡在小小一杯品茗杯中。
與蓋碗勤加磨合,假以時日——
或許,你手中沖泡而出的白茶,也是旁人欽羨的對象。
向竹林苔徑,時來教鶴,山泉石鼎,自為烹茶。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