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中醫的理念中,一年四季都要順應天氣進行養生。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后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
冬季氣候寒冷,寒氣凝滯收引,易導致人體氣機、血運不暢,而使許多舊病復發或加重。
冬季,雖說天氣干燥,但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于里,皮膚致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體內也很容易出現濕氣淤積的情況,是以養生也要格外注意。
冬令進補,不論是在南方或是北方,藥膳、羊肉、牛肉都是常見補品,這些食物吃完之后,往往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
雖說進補后能夠很好地抵抗冬季的寒冷,但上火還是讓人難受的,如有口氣的話和其他人交談還得捂著嘴,豈不是十分尷尬?
且上火后也容易出現口腔潰瘍、便秘等癥狀,也十分影響心情,這時候我們就要好好想想,進補過后該如何降火、解膩,順便再緩解一下蹭蹭蹭上升的“三高”。
《2》
在冬令進補后,我們都會選擇喝一杯茶,以緩解油膩之感。
在我國,根據茶葉的工藝或是發酵情況,可分為六大茶類。分別為綠茶、紅茶、白茶、黑茶、黃茶、烏龍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保健養生功效。
在冬季,要根據我們的身體狀況進行選擇喝茶,而不是盲目地喝茶。
最為重要的就是根據體質來喝茶。
冬季養生,應少喝寒性的茶,如綠茶,其茶性含量,一般就不建議大家飲用了,天氣涼加上體內寒,這腸胃是要罷工的。
尤其是本身體質含量的茶友,更要慎重飲用。
若是體質平和,則可以選擇飲用綠茶,但以養生角度來說,減少飲用量。
那么,覺得油膩,我們可以喝什么茶呢?
以茶性角度來分析,我們可以選擇紅茶、白茶、黑茶、烏龍茶。
《3》
紅茶
元代昊瑞《日用本草》中就有“除煩止渴、解膩清神”的記載。這足以說明茶是一種幫助消化與調節脂肪代謝的飲料。消食的作用從廣義上講,是指對整個消化系統的作用。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進補之后,喝一杯紅茶,是可以起到消脂解膩的作用。
《4》
白茶
說到茶葉解膩的原理,這與茶葉中的內含物質多少有關。
研究發現,咖啡因對消化道的蠕動有微弱的影響,當其達到一定量時,可引起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
因此,喝茶容易給人產生解除油膩的感覺。
而喝白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喝當年制作好的白茶,解膩的效果更好。
白茶能夠解膩,與其純樸、傳統的制作工藝有關,白茶的傳統工藝加工,做法簡單,流程簡約,只需要萎凋和干燥即可。
這種加工方式,沒有破壞白茶細胞壁的結構,從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內部的物質存在,茶多酚、咖啡堿、氨基酸等物質豐富,所以在解膩這一點有明顯的優勢。
加上香氣物質多,喝白茶的解膩效果明顯。
在進補后,不妨試試看。
《5》
烏龍茶(武夷巖茶)
由于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茶性比較溫和,適合冬季飲用。
在烏龍茶中,尤其以武夷巖茶為佳。
武夷巖茶制作后,香氣芬芳馥郁,香氣類型多變,或是花香,或是果香,或是木質香。
這些香氣,能夠很好地緩解因為大魚大肉過后帶來的油膩感。
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龍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
這樣一款半發酵茶,也是適合在進補之后喝的。
《6》
黑茶
說到黑茶,自然要說到普洱茶熟茶,這是黑茶中的重要代表。
黑茶的茶性溫和,適合寒冷的冬季飲用。
現代科學證明,普洱茶中含有他汀類物質,因此在降血脂方面有特別功效。血脂降了,自然也就能帶來減肥的功效了。
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普洱茶味苦,解油膩、牛羊毒……刮腸通泄”的記載,其中就提到了普洱茶解油膩減肥的功效。
所以,要是覺得油膩,也可以選擇黑茶。
《7》
如果因為進補后上火,又該選擇什么茶?
最好是選擇白茶,當年的新白茶或者是老白茶都可以。
當年的新白茶中含有豐富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等物質,在這些物質的共同作用下,可起到消炎殺菌、降火敗火的功效。
在新茶中,可選擇喝香氣高昂的白牡丹,既能消脂解膩、還能清熱解毒。
如2017荒野牡丹王,就是一款帶著馥郁花香的白茶,在這款白牡丹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蘭花香、野百合香以及悠悠的玉蘭花香,香氣多變,能夠起到通竅醒腦的功效。
同時喝完好喝的茶之后,還會覺得心情舒暢、愉悅,能夠給我們滿滿的元氣。
《7》
冬季養生,進補是再所難免的,這時候只要選擇合適的茶葉解膩即可。
在這也要友情提醒,在吃完飯之后不要馬上就喝茶,最好能夠隔半小時再喝,這樣才能更養生喲。
另外,喝茶也不要喝太燙的,待茶湯涼一些再喝。
如果喝太燙的茶,容易引起黏膜損傷,如果長期反復刺激食管黏膜,會增加食道癌的患病風險。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茶友提供一定的幫助,這樣我們都能喝好茶。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