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東坡肉到東坡肘子

北宋眉山蘇軾,是我們四川老鄉中名氣最大的一位文人。他不但能文能詩,一代文豪,而且喜食善飲,自稱深諳飲食之道的老饕。

何謂“老饕”,說通俗點,就叫“饞鬼”。饞鬼不等于餓癆,特別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東坡居士而言,他的饞不僅基于生理需求,而已發展成一種藝術趣味。就拿豬肉來說,是一種最普通的肉食,被人稱為“廣大教主”,經蘇東坡《豬肉頌》一介紹,便被人稱為“東坡肉”,流傳千載。真是“食以人傳”,又豈止食而已。

自宋代以降,以東坡命名的食物、器物以至衣物,層出不窮,諸如“東坡肉”“東坡腿”“東坡脯”“皺皮東坡肉”“東坡羹”“東坡豆腐”“東坡茶”“東坡椅”“東坡巾”之類,還有清代李漁在《閑情偶記》中所說的“至數百載而下,糕、布等物,又以眉公得名。取'眉公糕'眉公布之名”,“而其最不幸者,則有溷廁中之一物,俗人呼為'眉公馬桶。”[1]這大概也是古人的商業營銷手段吧!

閑言休敘,我今天要從學術角度,考證一下“東坡肉”是一種什么肉?它同今日“東坡肘子”又是何種關系?



東坡肉,論者多以為是蘇東坡私人嗜好的一種豬肉吃法。初見于蘇東坡被貶于黃州時寫的一首頌詞。《蘇軾文集》卷二十《頌·豬肉頌》:“凈洗鍋(或作“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2]

這首《豬肉頌》有兩句最關鍵,第一句“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柴頭,即爐灶里的柴火;罨通掩,即用爐灰覆蓋住火苗,讓柴火慢慢燃,川西農村叫用“渣渣火煨”。第二句是“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一次性把水摻適量,然后把它放在“渣渣火”上煨起,不要管它,到時候肉自然爛。多久才算“火候足”呢?“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也就是說,頭晚上把豬肉煨起,第二天早晨吃正好“火候足時他自美”。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過去四川農村流行的“罐罐肉”的風俗。小時候,我看見父親最喜歡的“罐罐肉”是這樣做的:將豬蹄髈夾毛洗凈,用沙罐盛裝,摻水約大半罐,拍一塊刮干凈的生姜丟進去,用一片南瓜葉子封砂罐口,將其放在灶堂里的“渣渣火”中煨。所謂“渣渣火”,一般以柴渣、鋸末或豆稈等堆積,引火使其持久暗燃,即蘇東坡“豬肉頌”說的“柴頭罨煙焰不起”。這樣煨一夜,翌晨一看封砂罐口的南瓜葉子已焦干變形,肉就燉好了,揭開葉子,一股肉香撲鼻。父親好高興,倒在碗中乘熱吃下。父親邊吃邊自言自語地說:“豬肉是個寶,可惜凡人生吃了。”他認為只有燉肉才補人,其他煎炒的肉都算生吃。

我和哥哥弟弟都不喜歡吃燉肉,年輕人愛吃蒜苗回鍋肉(或稱熬鍋肉),認為那才香。現在我老了,牙口不好,也喜歡吃燉肉,但再也吃不到“罐罐肉”了。前幾年,聽我表妹說,都江堰農村尚保留一種風俗,即雨水節出嫁的女兒做“罐罐肉”回娘家孝敬父母的傳統禮節。如果說,東坡肉就是四川民間流行的“罐罐肉”,那這種風俗淵源相當古老。蘇東坡當年不過是把這種風俗帶到黃州,使這種“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的土特產,增加一種新的吃法而已!

南宋宣城人周紫芝著《竹坡詩話》敘述這件事,便有些走樣,曰:“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是東坡以文滑稽耳。后讀《云仙散錄》,載黃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門,則曰'火候足。乃知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3]

《竹坡詩話》轉述東坡《豬肉頌》,少了關鍵一句“柴頭罨煙焰不起”,便不知“東坡肉”是怎么整出來的,是何種肉?因此今人有說“東坡肉”就是“紅燒肉”。紅燒肉也需“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使其肥肉燒出油來,油又熬肥肉,最后達到肥而不膩的程度。但誰又能把紅燒肉“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顯然混淆了燉肉和紅燒肉兩種肉的吃法,違背了人之常情。

“罐罐肉”一般是不切,將就一大整塊,時間長,不怕燉不爛。明沈德符撰《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六曰:“肉之大胾(zì,切成大塊的肉)不割者,名東坡肉。”[4]

清康熙時人黃圖珌著《看山閣閑筆》卷十五《詼諧·食肉》:“有人好學蘇文,經久不就,然其意頗切,其工亦深,終無稍怠。日啖肉一方,約二觔,煮極爛,方下箸,適友人至,詢食何物,曰:'食東坡肉也。友戲曰:'子何恨坡仙乃若是邪?”[5]兩斤一塊,煮得極爛,可見耗時之久。這里用“煮”,可見已非東坡原烹調法。

清乾、嘉時人梁章鉅撰《浪跡續談》卷四“東坡肉”條:“今食品中有'東坡肉之名,蓋謂爛煮肉也,隨所在廚子能為之,或謂不應如此侮東坡,余謂此坡公自取之也。坡公有《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6] 梁章鉅將“東坡肉”等同于“爛煮肉”,說明東坡肉的特點是爛。他說東坡肉之名是“坡公自取之也”,從《豬肉頌》看不出來。此名最早出現于明沈德符撰《萬歷野獲編》。



有清一代,飯店酒席上一般都有“東坡肉”一道菜,例如:

清道、咸時人顧祿著《桐橋倚棹錄》卷十《市廛》:“酒樓:以斟酌橋'三山館為最久,創于國初。……所賣滿漢大菜及湯炒小吃則有:1.燒小豬;2.哈兒巴肉;3.燒肉;4.燒鴨;5.燒雞;6.燒肝;7.紅燉肉;8.萸香肉;9.木犀肉;10.口蘑肉;11.金銀肉;12.高麗肉;12.東坡肉;13.香菜肉;14.果子肉;15.麻酥肉;16.火夾肉;17.白切肉;18.白片肉;19.酒燜蹱(zhong)……”

清道光年間,北京食店日儉居以制售“東坡肉”而為騷人所稱道。楊靜亭《都門雜詠·食品門·東坡肉(日儉居)》曰:“原來肉制貴微炊,火到東坡膩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見,餤(啖)時舉箸爛方知。”[7] 王仁興先生說:“說明詞中所云的“東坡肉”,是切為象眼塊,塊上并劃有花刀。”[8] 象眼塊,有些類似菱形,似大象的眼睛。花刀是在原料表面劃出距離均勻深淺一致的刀紋,然后改刀成小塊狀,經過加熱后能使原料卷曲成不同形狀的廚藝刀法。

有的烹飪著作中又把劃有花刀的肉稱作“棋盤肉”。例如,清佚名《調鼎集》卷三《特牲部·棋盤肉》:“切大方塊,皮上劃路如棋盤式,微擦洋糖、甜醬,加鹽水、醬油燒。臨起,加熱芝麻糝面。”又曰:“東坡肉:同前法,唯皮上不劃路耳。”

棋盤肉同東坡肉的區別在于在肉皮上是否劃紋路:劃紋路如棋盤格的小方塊,叫棋盤肉;不劃紋路者,為東坡肉。洋糖,指外國進口的機制糖。棋盤肉和東坡肉烹調法都是一樣的,“微擦洋糖、甜醬,加鹽水、醬油燒。臨起,加熱芝麻糝面。”

《調鼎集》卷六“豬肉”條另介紹了一種“東坡肉”的烹調法:“肉取方正一塊刮凈,切長厚約二寸許,下鍋小滾后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兩(福珍亦可),炒糖色入,半爛,加醬油,火候既到,下冰糖數塊,將湯收干,用山藥蒸爛去皮襯底,肉每斤入大茴三顆。”據王仁興先生注釋:木瓜酒,又名“醅酒”,為江蘇高郵所產之名酒。福珍,又作“福貞”,清代蘇州名酒。

《調鼎集》卷八《茶酒單》滿漢全席之漢席配菜中有:“東坡肉(大塊)”。所謂“大塊”,也是就肉的形狀而言,不切爛,取其大塊,故謂之“東坡肉”。此處未介紹烹調法,我估計同卷六“東坡肉”做法差不多。

晚清紹興學者范寅編輯《越諺》一書,其卷中《飲食》:“東坡肉,又名'紅燉肉。本于《東坡集·黃州食肉詩》。”

今日杭幫菜紅燉肉的做法是:

1.將五花肉切塊,冷水下鍋,加姜片,大火煮開。肉發白后,撈出瀝干、洗凈備用。

2.熱鍋涼油下鍋,加姜片、蔥段,輕煸出香味,再加辣椒、香葉、草果、桂皮、八角等香料,中火煸炒出香味,然后將諸香料撈出備用,鍋底留油。

3.炒過香料的油用中大火加入焯水后的豬肉塊兒,翻炒至表面發黃。此時加入紅曲粉,糖。翻炒均勻、讓肉塊兒均勻上色,加紅曲粉是為了讓肉真的“紅”起來,沒有可不加。

4.確認肉紅了,開始加醬油,加之前煸過的香料,炒勻。

5.加開水,水淹過肉塊兒,大火煮開后,裝入砂鍋,開始小火燉半小時。如果你想吃更軟爛的就多燉會兒,燉的差不多了,大火收汁,連鍋端上桌,肉還在咕嘟咕嘟地開。一道紅燉肉就成了!以今例古,晚清時的紹興紅燉肉,八九不離十,做法不會差得太遠。

清宣統元年刊傅崇榘編撰《成都通覽》“成都之席桌菜品”條中有“東坡肉”一品;《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四季通用類”有“棋盤肉:刀雕”,又有“東坡肉:刀雕大塊”。可見晚清末年成都席桌上的“東坡肉”是在大塊肉上劃紋路,這同清佚名《調鼎集》卷三所說的“棋盤肉”做法相同,同北京日儉居制售有“象眼截痕”的“東坡肉”也是一樣的。那么《成都通覽》上單列一品“棋盤肉:刀雕”,又是啥意思?語意含混模糊,或者有大塊小塊之別。

清末佚名撰《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上冊《豕羊類》:“皺皮東坡:走油、紅收。”參考現在“走油肉”的做法:先將豬肉刮洗凈,入鍋加水煮到八成熟,擦干后抹上醋及醬油,用九成旺油鍋,把肉放入炸約1分鐘,至肉皮起泡有皺紋時當即撈出。以上這道手續叫“走油”。再將走過油的肉,加冰糖、醬油和香料紅燒,叫“紅收”。“皺皮東坡肉”和“走油肉”的區別,也就是大塊和小塊的區別。

概而言之,清朝的“東坡肉”有四種形狀:1.大塊豬肉上劃紋路(北京“日儉居”和《成都通覽》的“東坡肉”,又叫“棋盤肉”)紅燒;2.大塊豬肉上不劃紋紅燒(《調鼎集》“東坡肉”);3.大塊豬肉炸過皮再紅燒(“皺皮東坡”);4.切成小塊豬肉紅燒(“紹興紅燉肉”)。它們都非宋代東坡居士在黃州吃的“東坡肉”。



無論蘇軾在黃州吃的“東坡肉”,還是明清兩代文獻上記載的“東坡肉”,都沒有清楚記載是豬身上哪個部位的肉(現代餐館一般用“五花肉”)。只有近代四川出現的“東坡肘子”,標明了肉的具體部位是“肘子”。肘子是豬的腿肉,分為前肘(也稱前蹄膀)和后肘(后蹄膀)。前蹄膀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于做“紅燒肘子”(東坡肘子),后蹄膀質量稍差。

東坡肘子如追溯源頭,應來源于蘇軾采訪得來的“蒸豬頭”或“蒸豚”的做法。《蘇軾文集》卷六十八《題跋詩詞·書蜀僧詩》:“王中令[9]既平蜀,捕逐余寇,與部隊相遠。饑甚,入一村寺中。主僧醉甚,箕踞,公怒,欲斬之。僧應對不懼,公奇而赦之。問求蔬食。僧對曰:'有肉無蔬。公益奇之。饋以蒸豬頭,食之甚美。公喜,問僧:'止能飲酒食肉耶,抑有他技也?僧自言:'能為詩。公命賦蒸豚,操筆立成云:'觜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饤,軟熟真堪玉箸挑。若把氈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公大喜,與紫衣師號。元祐九年二月十三日,偶與公之玄孫訥道此,因記之。”[10]

相同的記載又見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二和宋彭乘輯撰《墨客揮犀》卷二。《冷齋夜話》卷二《僧賦蒸豚詩》即此文,“氈”作“膻”。膻根,羊肉。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首《僧賦蒸豚詩》:“觜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豬是全生態的跑山豬。“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講烹調法:用芭蕉葉包裹起來,放在蒸籠上蒸熟蒸,取出來澆上甜蜜的杏漿,就可以享用了。“紅鮮雅稱金盤饤,軟熟真堪玉箸挑。”這是按這盤蒸豬肉的味道——顏色紅鮮,筷子一戳就爛,入口化渣,取個雅名叫“金盤饤”。“若把氈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這是把吃羊肉來比較吃蒸豬頭肉或蒸豬肉,那吃羊肉就像吃藤條那么難吃。

蘇軾《蘇軾佚文匯編》卷六《雜記草木飲食·論食》:“爛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即是說“爛蒸同州羊羔”,筷子搛不起來,要用調匕舀來吃,而蒸豬肉既爛,還能用筷子搛。這是蘇東坡夸四川僧人蒸豬肉的烹調技藝高超,賽過陜西。杏漿,即杏酒。澆在蒸豬肉上,其味酸甜噴香。

然而五代末宋初蜀僧發明的“蒸豬肉”或“蒸豬頭”還不是東坡肘子的近源,東坡肘子的近源應是清代的“東坡腿”。

清佚名《調鼎集》卷三《特牲部·豬·火腿》[11]:“東坡腿:陳淡腿約五六斤,切去爪,分作兩塊洗凈,煮去油膩,復入清水煮爛,臨用加筍、蝦作襯。又,切片去皮骨煮,加冬筍、韭菜芽、青菜梗或茭白、蘑菇,入蛤蜊汁更佳,臨起略加酒、裝(疑“裝”字衍)醬油。”細究起來,這是煮火腿的做法,還不是肘子。

近現代四川的“東坡肘子”這道菜,就是以五代蜀僧發明的“蒸豬肉”或“蒸豬頭”烹調法為主,參考了清代“東坡肉”和“東坡腿”的烹調法,自主創新的一道川菜

20世紀40年代成都“味之腴”餐廳,以“東坡肘子”遠近聞名。“味之腴”的主菜是“東坡燉肘”和涼拌雞絲(或涼拌雞塊)。“味之腴”的燉肘子與眾不同,它是與全雞合燉。在生意興隆時,每天能賣四五十只雞。以這樣多的雞燉出來的肘子湯,一般家庭很難辦到,就是一般餐館也不敢這樣下料。“東坡肘子”以雞汁原湯燉肉,又用文火慢煨,講究火功,真正做到肘子而不爛,肥而不膩。湯內又加雪山大豆熬煨,濃而不黏,色白味鮮。另碗盛醬油,食時蘸點醬油,其味更鮮。

另據龍在天先生回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成都“味之腴”賣的“東坡肘子”的蘸水調料別有風味,其原料是溫江的好窩子醬油加斬細用油酥過的郫縣豆瓣,以及味精、芝麻粉、花椒面,混以熬煉的紅油,又稠又黏,又濃又香,光看到這樣的調料,就令人垂涎三尺。[12]

現在,四川東坡肘子的做法,根據眾多廚師的口述資料和菜譜的介紹,歸納起來通常有三種:

第一種做法,是選豬前蹄膀(肘子)一塊約2000克,放入湯鍋煮透,撈出來剔凈骨,然后下入原湯中,加雪豆、蔥節、紹酒等,置文火上煨燉約3小時,吃時加鹽,連湯帶豆舀入碗中,蘸醬油食之。這種做法同蘇軾在黃州吃的豬肉烹調法有關系,或者直接源于四川民俗中的“罐罐肉”的做法,略有發展。

第二種做法,是將肘子煮至六分熟時撈出,瀝干。豬油燒至九成熱時放入肘子,將豬肘皮炸至金黃色時,撈出來將肉的一面切成五分見方的花刀塊,但不可割斷皮。另用炸雞蛋、菜心、筍片加醬油、蔥、姜、大料、高湯等燒開,調入鹽和味精,最后勾芡一并澆在肘子上即可。這種做法直接源于清代東坡肉(或棋盤肉)和皺皮東坡肉的烹調法。當然古代是不用味精,就是在40年前,做這道菜也是不用味精的。

第三種做法,便是東坡故里四川眉山的做法。先將肘子入鍋煮成八分熟,潷去原湯(此乃第一次脫脂),再入蒸籠蒸熟,此乃第二次脫脂。選上等豆瓣辣醬在炒鍋里用熱油炒幾下,然后加蒜、姜、椒、蔥、糖、醋、鹽、芫荽和肉湯,推勻后起鍋澆在盤中肘子上,即成。這種做法,應該和五代蜀僧“蒸豬頭”或“蒸豚”的烹調法有關系,主要體現在蒸熟的肘子上澆佐料汁這道工序上。當然五代蜀僧澆在蒸豬頭或蒸豚上的只是杏漿(杏酒),沒有現在這么復雜。

由此可加,現代四川東坡肘子這道菜,對傳統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合乎文化發展的規律。大體說來,東坡肘子是傳統川菜,言之成理,無庸置疑。

注釋:

[1]清·李漁:《閑情偶記》卷五《飲饌部·肉食第三·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327頁。

[2]《蘇軾文集》卷二十《頌·豬肉頌》,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一版,孔凡禮點校,第二冊,第597頁。

[3]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中華書局2004年9月第二版,第351頁。

[4]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六《玩具·物帶人號》,中華書局1959年2月第1版,第663頁。

[5]清·黃圖珌:《看山閣閑筆》卷十五《詼諧·食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第230頁。

[6]清·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四《東坡肉》,《浪跡叢談·續談·三談》,中華書局1981年9月第1版,第314頁。

[7]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第80頁。

[8]王仁興選注《中國古代名菜》,中國食品出版社1987年7月版。

[9]王中令即王全斌,五代至北宋初將領,乾德二年帶兵滅蜀,開寶九年病逝后,獲贈中書令。

[10]《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3月第1版,第2150頁。

[11]我在《臘肉考》一文中曾說:清乾隆年間(1736—1795)寓居揚州的紹興籍鹽商童岳薦撰輯的《北硯食單》(《童氏食規》),也是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北硯食單》(《童氏食規》)原書未見,清佚名撰輯的《調鼎集》卷三、卷四、卷五、卷八還保留了《北硯食單》(《童氏食規》)原書的內容。

[12]龍在天:《味之腴》,載成都群眾藝術館編《成都風物》第一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78—81頁。



作者簡介:江玉祥,男,漢族,1945年8月生于四川省雙流縣。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民俗學碩士生導師,四川省民俗學會會長(兼法人代表),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在中國大陸、臺灣和德國出版學術專著三部:《中國影戲》、《中國影戲與民俗》、《四川燈影戲》。主編學術著作《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二輯)》等。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 來源說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由“東坡肘子”談瑪瑙的鑒賞
東坡肉——蘇東坡一語道出燉肉的精髓
關于東坡肉的詩句大全
蘇東坡“菜譜”首次公開 東坡肉原是白水煮肉|東坡肉|蘇東坡
蘇東坡名字命名的7道美食,你吃過幾道?網友:湊成一桌東坡宴了
“東坡肘子”是怎樣燉成的--蘇軾《豬肉頌》詩歌賞析 黎烈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厦门市| 汉阴县| 孝义市| 汝南县| 临沂市| 沾化县| 酒泉市| 柳江县| 洞口县| 辽宁省| 巨野县| 道孚县| 怀远县| 旬阳县| 齐河县| 甘肃省| 镇康县| 江北区| 林口县| 邻水| 交城县| 遂昌县| 儋州市| 博客| 武义县| 宣恩县| 张家川| 呼伦贝尔市| 长海县| 平原县| 宁远县| 米泉市| 桓仁| 五原县| 军事| 司法| 邳州市| 喀什市| 崇礼县| 阿尔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