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頭:儺戲。
2.發展:宋代南戲。民間創作、民間流行、貼近百姓生活。
3.成熟:元雜劇。表演形式多樣,故事情節完整。(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馬志遠、白樸)。
4.繁榮:清代京劇。博采眾長,融入秦腔、昆曲。(乾隆末年,徽班進京演出)。
一定時期的文化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經濟的發展為科技文化的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由經濟決定的政治狀況又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社會環境。
經濟因素:
當時的經濟是否發展、繁榮。
政治因素:
①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
②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
③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④各民族間和中外之間是否存在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演變中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中國人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至今仍有重要的意義。
①春秋時期產生,創始人為孔子,提倡“仁”的學說,但未被統治階級所重用。
②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孟子主張“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③西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倡導“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儒家思想至此成熟,成為歷代封建統治的政治思想。
④宋元時期儒家思想進一步發展,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學——理學。
⑤新文化運動時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沖擊,其正統地位動搖。
⑥“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毀滅性打擊。
⑦改革開放以來,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為進行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紛爭,社會秩序相當混亂,人民渴望安定與統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以“愛人”之心協調人際關系,比較符合人們的要求。但戰亂兼并的狀況下,統治者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熱衷于強化中央集權和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所以對于支撐兼并戰爭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較關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①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正統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論宣揚天人感應,道德規范,提出大一統,迎合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儒家思想強調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為廣大民眾所追求與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還在于它能不斷吸取其他思想的先進部分,也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故為統治階級所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