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最全|中醫基礎理論常考點匯總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醫師考試中最為基礎的科目,同時也是最容易拿分的一個科目。醫學教育網小編特此,將中醫基礎理論在考試中的常考知識點進行匯總,希望可以幫助大家輕松記憶,快樂學習。

  1.中醫學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2.證,也叫證候,是機體在疾病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3.辨證,就是將四診所收集的癥狀和體征等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4.論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5.“同病異治”,是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以表現的證不同,因而治法就各異。


  6.“異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證,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療。


  7.人體是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并通過經絡縱橫廣泛地分布,以貫通內外上下,運行氣血津液,滋養并調節各組織器官的活動。


  8.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并含有對立統一的內涵。陰和陽,既可以代表兩種相互對立的事物和勢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


  9.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


  ①陰陽的對立制約;


  ②陰陽的互根互用;


  ③陰陽的消長平衡;


  ④陰陽的相互轉化。


  10. 陰陽的對立制約:


  正常者如 “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則如“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等。


  11. 陰陽的互根互用:


  “陽根于陰,陰根于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等。


  12.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13. 陰陽的相互轉化: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甚則熱,熱甚則寒”。


  14.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15. 凡陰虛不能制陽而致陽亢(陰消陽長)的虛熱證,宜用補陰治之。這種治療原則,稱之為“陽病治陰”;又稱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16. 凡陽虛不能制陰而致陰盛(陽消陰長)的虛寒證,宜用補陽治之。這種治療原則,稱之為“陰病治陽”;又稱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17. 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18.“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


  19.五行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20.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難經》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即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如以火行為例,生我者為木,我生者為土,這樣就稱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


  自然界五人體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方位 季節 行 五臟 五腑 五官 形體 情志 五聲 變動角 酸 青 生 風 東 春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呼 握徽 苦 赤 長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笑 憂宮 甘 黃 化 濕 中 長夏四時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噦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哭 咳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21.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內經》稱作“所不勝”和“所勝”的關系,即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如以火行為例,克我者為水,我克者為金,這樣就稱水為火之所不勝,金為火之所勝。


  22.五行制化,是一種五行相生與相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故說:“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23.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勝之行的過度制約和克制。即相克太過。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


  24.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不勝之行的反向制約和克制。又稱“反克”。


  25.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現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


  26.依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瀉南補北等法。


  27.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②風性善行而數變;③風性主動;④風為百病之長。


  28.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②寒性凝滯;③寒性收引。


  29.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②暑多升散,耗氣傷津擾神;


  ③暑多挾濕。


  30.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濕性重濁;


  ②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③濕性黏滯;


  ④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31.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②燥易傷肺。


  32.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②火易耗氣傷津;


  ③火易生風動血;


  ④火易致腫瘍。


  33.癘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危篤;傳染性強,易于流行;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34.情志所傷,以心、肝、脾三臟和氣血失調為多見。


  35.七情內傷致病特點:


  ①直接傷及內臟;


  ②影響臟腑氣機;


  ③多發為情志病證;


  ④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36.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37.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38.發病的類型:


  ①感邪即發:又稱為卒發、頓發。即感邪后立即發病。


  ②徐發:又稱為緩發,即指感邪后緩慢發病。


  ③伏而后發:即指感受邪氣后,并不立即發病,病邪在機體內潛伏一段時間,或在誘因的作用下,過時而發病。


  ④繼發:是指在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繼發新的疾病。


  ⑤合病:合病之說,首見于《傷寒論》。指外感病初起時兩經同時受邪而發病。


  ⑥復發:指疾病初愈或慢性疾病的緩解階段,在某些誘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發作或反復發作的一種發病形式。


  39.正治:指采用與疾病的證候性質相反的方藥以治療的一種原則。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其本質相一致的病證。由于采用的方藥與疾病證候性質相逆,如熱證用寒藥,故又稱“逆治”。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40.反治:指順從病證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原則。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其本質不相符的病證,即病有假象者。由于采用的方藥性質與病證假象性質相同,故又稱為“從治”。究其實質,仍然是針對疾病本質而進行的治療。包括①熱因熱用,即以熱治熱,是指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熱征象的病證。適用于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②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證。適用于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③塞因塞用,即以補開塞,是指用補益藥物來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虛證。適用于“至虛有盛候”的真虛假實。④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藥物來治療其有通瀉癥狀的實證。適用于“大實有羸狀”的真實假虛。


  41.調整陰陽:


  ①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適用于疾病過程中人體陰陽偏盛有余的實性病變。“陽勝則熱”的實熱則“熱者寒之”:“陰勝則寒”的實寒則“寒者熱之”。


  ②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適用于疾病過程中人體陰陽中一方虛損不足的病變。“陰虛則熱”的虛熱,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可“陽中求陰”,即在補陰時適當佐以補陽藥,如腎陰虛衰而相火上僭的虛熱證,可用滋陰降火的知柏地黃丸少佐溫熱藥性的肉桂以陽中求陰。“陽虛則寒”的虛寒則“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可“陰中求陽”,即補陽時適當佐以補陰藥,如真武湯中大量補陽藥中配以芍藥,以陰中求陽。


  42.三因制宜:


  因時制宜:是根據時令氣候特點,考慮用藥的治則。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43.養生原則:


  ①順應自然;


  ②形神兼養;


  ③調養脾腎;


  ④因人而異。


  44.養生方法:


  ①適應自然,避其邪氣。


  ②調攝精神,內養真氣。


  ③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④勞逸結合,不可過勞。


  ⑤和于術數,適當調補。


  45.《素問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數論述人體生長發育到衰老的過程:“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丈夫八歲,發長齒更……八八,則齒發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燥邪新論
中醫基礎理論要點總結
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基礎學》歷年必考28個高分考點
中醫基礎知識
《內經》論為何“百病生于氣”2
病因之暑、濕、燥、火、癘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巩义市| 思茅市| 贵南县| 昭苏县| 故城县| 密山市| 密云县| 渭南市| 徐州市| 正安县| 佳木斯市| 景东| 卫辉市| 锡林浩特市| 九江市| 甘泉县| 五家渠市| 南京市| 梓潼县| 大荔县| 城固县| 余庆县| 临桂县| 靖远县| 桐庐县| 武城县| 封开县| 县级市| 库车县| 清苑县| 准格尔旗| 乐清市| 汉寿县| 青冈县| 昆山市| 恭城| 文化| 静乐县| 敖汉旗| 故城县|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