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他們都能創業,而我還要在職場苦苦掙扎?面對高房價,面對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很多年輕人產生創業的想法。就像常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但是在行動之前,請先思考自己是否適合選擇創業這條路。
鄧鋒,北極光風險投資公司創立者,著名投資人。在他看來,絕對不要因為職場發展不順利而選擇創業,創業應該是夢想的召喚,一定是有一件事,如果不做這輩子就會后悔,有這樣的勁頭才滿足了去創業的基本條件。
我們來看看,一個合格的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第一,創業人至少要有夢想和另外的選擇
最適合創業的人最基本滿足兩個條件,第一,一個有其他選擇的人,第二,一個有夢想的人。
如果說迫于現實沒有出路,或者在職場的路走的不順利、或者是自己不愿意聽老板差遣、又或者不適應職場的生態環境等,這樣的情況下選擇去創業,那是不對的。
一個真正的創業者,一定是一個有夢想的人,這個夢想可以是一門心思的想賺錢,也可以是改變世界。夢想沒有高低貴賤。
如果你邁出了這一步,下定決心要創業,那首先,一定要建立足夠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打造一切夢想的關鍵。
第二,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
如果你決定創業,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團隊,這就需要在決定創業之前,就已經開始積累人脈,觀察并且找到可以一起創業的人。團隊的積累在創業過程中,是最關鍵的因素。
比如,一個年輕人決定創業,找了兩個同事,打算一起出來干,但是最后卻發現無法合作,僅具備你需要的技術條件或者其他外在條件是不夠的,一定要考察價值觀是否合適。
鄧鋒舉例,比如他的創業伙伴柯巖,他們是大學同學,在技能上可以互補,鄧鋒和柯巖負責的事情不一樣,但是卻可以融洽的合作在一起,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曾經的深入的了解和交往過程中建立的信任。
合伙人之間一旦建立信任,那么在產生分歧的時候,對方都知道彼此是在就事論事,而不是懷疑對方是否會有其他想法做出背叛,只有彼此信任的人,才不會心生罅隙。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適合做合伙人,你可以和很多朋友聊得來,可以一起侃大山,可以一起談理想,但是,要看執行力,一旦涉及到執行的時候,兩個人合不上拍,那就不適合做合伙人。
第三,快速適應市場的能力
如果你沒有快速的適應市場的能力,不具備在市場學習的能力,那創業這條 路,并不適合你。
快速的適應市場的能力包括商業敏感度、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心態。這三點將決定你是否可以適應市場中不斷的變化。
商業敏感度決定了對于市場變化的嗅覺是否靈敏,是否能很快捕捉到商機,這決定了你進入市場的速度和位置,
溝通能力同樣非常的重要,如果你是一個工程師,可以是技術上的“大拿“。但是如果你不具備與人溝通的能力,如果不是一個好的傾聽者,那將無法了解到客戶的需求,如果不是一個好的說服者,那將無法用簡單甚至簡潔的方式把想法帶給別人,并且影響別人的決定。
用一種生動的方式打動別人,是一門技術,不要總強調別人不理解你,實際上是自己的問題。
心態是由素質和價值觀決定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心態,就是愿意做老大,但是如果說,你做了老大就意味著所有人都必須聽你的,那是絕對的錯誤。合格的創業者應該把自己的角色當作創業過程中的一部分,可以不重要。
決心也是由心態決定,每一個創業者最好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這件事如果不做,那我這輩子一定會后悔。就算會失敗,無所謂,甚至失敗這件事本事都完全不需要在乎,要看重創業這個過程,無論結果怎么樣,都要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