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說一個詞“影視降級”,
是說現在的國產劇,
從審美到劇情,從演技到價值觀,
和十年前相比,是全方位退步、降級。
有人在豆瓣上統計發現:
2000~2009年,國產劇8分以上有346部,
但到了2010~2018年,就只有206部。
這不由讓人想到過去那些高質量的國產劇,
那個年代的國產劇,哪部是你心中的神作 ?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
不出意外,肯定會有下面這部
豆瓣9.3分的《大宅門》。
2001年4月15日,《大宅門》首播,
并以17.74點的收視率奪得當年收視冠軍,
迅速紅遍大江南北,
用“萬人空巷”都不足以表達它的價值,
“由來一聲笑,情開兩扇門”的旋律一響,
你也一定能跟著唱幾句。
甚至直到今日它還維持著,
高人氣、高收視、高口碑的“三高”記錄。
要講這部劇,
就必須先講本劇的導演兼編劇郭寶昌,
因為《大宅門》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本劇的男主白景琦,
原型是郭寶昌的養父樂鏡宇;
劇中的大宅門百草廳,
原型是郭寶昌生活了整整26年的同仁堂。
郭寶昌,1940年出生于北京,
2歲時父親早逝,
走投無路的母親把他賣進一戶富貴人家,
之后三姨借錢將他贖回,
轉手以200大洋賣進老字號同仁堂,
這戶人家就是同仁堂。
因養母姓郭,遂改名郭寶昌。
郭寶昌自幼聰穎,
5歲能唱戲,8歲寫文章。
16歲時,就開始撰寫《大宅門》,
講的就是他家大宅子里的事兒,
寫完后卻被養母一把火燒了,
因為家丑不可外揚。
五十年代他又寫一稿,
六十年代的大動亂中又被付之一炬。
平反后,郭寶昌三寫《大宅門》,
卻因和妻子婚變,稿子也被其妻燒毀。
三寫三毀,也沒有燒了他創作的志向,
這時候已經45歲的郭寶昌,
決定把小說寫成劇本,那時沒電腦,
他就用鋼筆一筆一筆的寫完了一百集。
在大宅門里住了24年,
寫《大宅門》近40年,
從十六歲起,數易其稿,嘔心瀝血,
劇本終于如愿完成,
本以為一切磨難都將結束,
夢想似乎馬上就唾手可得了。
不料,磨練,才剛剛開始。
《大宅門》的拍攝和創作一樣,十分波折,
1996年,第一回開拍,卻突然下馬,
面對背叛、欺騙,郭寶昌無處叫苦。
之后,郭寶昌開始四處找人投資,
他每周至少談一家投資方,
但連續四年,一直碰壁,
直到遇到了中央電視臺的俞勝利。
俞勝利
俞勝利看了劇本后,
深為劇作中強烈罕有的戲劇沖突,
超拔迷人的人物塑造,
斑斕多姿的社會風情,
豐厚博大的民族文化內涵,
史詩般的恢宏氣勢等所驚詫。
“這么好的本子,必須拍!”
之后他開始寫審讀報告,洋洋灑灑上萬字,
俞勝利后來說這是他有生以來最長、
也是職業生涯中最具水準的審讀報告,
他力薦領導全資投拍《大宅門》,
可見有多喜歡這部劇。
俞勝利的報告后來被人民文學出版社
選去當做小說《大宅門》的序
得到上級批示后,俞勝利立馬找到郭寶昌,
共同挑選攝制班子,
幾乎動用了央視所有的力量,
一個月就組建起了《大宅門》劇組。
開機前的一次會議上,郭寶昌上去講話,
站著哽咽了一分多鐘,最后說了句:
“《大宅門》不拍,我死不瞑目。
謝謝各位了!”
生的艱難,造就了傳的久遠。
果然,在播出之后,
《大宅門》氣勢如虹,勇奪年度收視冠軍。
這部劇情節緊湊,臺詞經典,
人物性格豐滿立體,
通過一個家族的興衰表現中國近代的變遷,
通過每一個人物來表現人生百態,
被譽為現代版的《紅樓夢》,
這個贊譽已經可以說明一切。
當然,
我們也忘不了劇中演員們的精彩表演。
他們都是為了藝術,極其有心的演員。
男主白景琦的扮演者是陳寶國,
這也是劇組第一個定下的演員。
其實,1996年《大宅門》第一次開機時,
陳寶國就是男主的扮演者,
不過當時才拍三集,郭寶昌就被架空出局。
陳寶國本來就沖著郭導的劇本和名聲來的,
就把已經到手的9萬片酬,拍到桌上。
“對不起,只要不是郭寶昌導演,
我就不參加了。 做爺們得仗義,
郭導用四十年寫這么一部偉大作品,
我們得尊重。”
這次開拍后,郭寶昌再次找到陳寶國,
提出給他五千一集的片酬,以為他會嫌太少,
誰想他竟說“不給我錢我也干!”
當時陳寶國已經40歲了,
飾演青年白景琦時,
每天得把臉用化妝手段繃緊,
皺紋一褶褶撐開,十分受苦。
拍攝期間,他身體不好,
一半的時間都靠吃藥維持著。
醫生讓他躺在病床上休養,
他不顧勸告,拔了針頭就往片場趕。
“一個演員一生不會有三五次的機會,
這樣的角色一生可能就一次,
也可能沒有。”
一個敬業的好演員心中,
戲比天大,比命還大。
女主二奶奶的扮演者,
當時劇組備選的演員有好幾個,
沒想到,剛一建組,斯琴高娃就來了。
那時,將近五十歲的她,
居然提前減了十八斤體重,
而且自己花錢請人畫好妝,
來到劇組競爭二奶奶!
這種精神徹底把郭導和俞勝利征服了。
還有劉佩琦,為了“三爺”這個角色,
一連推了12部戲,
只為《大宅門》騰出檔期。
白玉婷的發型為了符合年代感,
都是用火鉗燙出來的。
燒熱的火鉗碰上頭發,滋滋冒白煙,
基本上燙一次,頭發就毀了。
蔣雯麗說毀了就毀了,大不了就剪了。
當時還有許多大牌客串演出,分文不取。
張藝謀從大連趕來,
不但沒要錢,還自掏腰包墊路費。
他演的大太監李蓮英,
從換上服裝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角色,
跟導演說話也像請示慈禧太后一樣。
陳凱歌客串濟南府臺衙門的差官。
本來只用剃鬢角,
他嫌拍出來不夠逼真,主動全剃了。
姜文出演濟南的府臺大人。
他說:“還是郭導的劇本好,所以我愿意來。
演不了七爺沒關系,
隨便來個什么角色,我串也行。”
他把這個貪心又虛偽的家伙演得活靈活現,
不浮夸,不臉譜,四兩撥千斤。
李雪健演一個藥商,戲不過3、5分鐘,
演技卻讓人無話可說。
看了《大宅門》才明白,
好劇本遇上好演員后有多出彩。
在這部劇里,無論是什么人物,
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
每一個角色都有血有肉、無比豐滿。
拍攝過程中從演員到導演,
每個人都傾注了無限心血,
當時年近花甲的郭導,
每天熬大夜盯片場,事無巨細都得操心。
整部戲拍得年輕演員都吃不消,
他累得夠嗆也說“沒事兒”。
畢竟為了這部戲,他等了一輩子。
不僅是前期的創作,
在后期制作時主創們也費了很多心思,
劇中的音樂就是閃光點之一。
郭導在大宅門中長大,從小就癡迷京劇,
但京劇卻越來越式微了,
于是,在為《大宅門》制作配樂時,
他請出著名作曲家趙季平,
在配樂中融合了許多京劇元素,
使人感受到中國古典戲劇文化的魅力。
片尾曲中那一陣急促的鑼鼓,
就是化用了京劇武場的鑼鼓經“急急風”。
白玉婷和萬筱菊的照片結婚時,
背景音是《柳青娘》。
最得意的一筆,是白景琦出生,
老爺子在紙上寫出他的名字,“四擊頭”響起,
而這在京劇中是角要出場的前奏。
劇中白景琦經常唱的一句:
“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
待俺趕上前去,殺他個干干凈凈。”
出自于京劇《挑滑車》的唱段,
也是白景琦一生愛憎分明,
敢作敢當的人物個性體現。
《大宅門》片頭的寫意國畫,也大有深意,
畫上是一個老北京四合院的大宅門,
門前跪著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郭寶昌,
因為暴露自己家族的是是非非,
他多少有一種歉疚感;
另一層含義則是,
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的虔誠之心,
使他跪在《大宅門》前。
當時美術老師畫了十二幅插圖才選出這張。
能夠成為經典的,必定是動人的。
而動人,就要求編劇站在觀眾的角度,
貼近現實,表達質樸溫暖的感情。
大宅門里的人盡管平日里多有紛爭、齟齬,
但關鍵時刻卻有一份頂天立地的氣魄。
就如郭寶昌所說:
“我想叫觀眾和讀者知道,
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
曾經這樣的做人,曾經這樣的活著;
他們輝煌,他們齷齪,
他們頂天立地,他們卑怯猥瑣,
他們敢愛敢恨,他們懦弱無情,
我分不清他們是好人、壞人。”
如今17年過去了,
仍然有無數人在回顧這部老電視劇。
它所達到的高度,
足以讓后來的導演、編劇、演員瞻仰一生。
這就是經典好劇的魅力。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
大牌明星拿著天價片酬卻在糊弄觀眾,
更加懷念當年那些
拿著幾千塊用良心拍戲的中國演員,
懷念那些無法復制的經典作品。
正應了電視劇中那句,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做事不要違背良心,
不要見利忘義,因為你所做的一切,
上天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