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總第122期) 2021年1月20日出版
跨媒介性的四種話語
?延斯·施洛特/著 詹悅蘭/譯
“跨媒介性”的領域和話語是非常多樣的。本文嘗試建構這個領域,并描述跨媒介性的不同話語。所有這些話語都是從相關的理論文本中重構的,因此本文可被視為對“跨媒介性”這個概念進行元理論探索的途徑。我們要探究的問題是,不同的話語在不同媒介之間帶來了怎樣的聯系? 我們至少可以發現有四種模式:綜合的跨媒介性、形式/ 超媒介的跨媒介性、轉換的跨媒介性和本體論的跨媒介性。首先,綜合的跨媒介性模式圍繞著將不同媒介融合成一個超級媒介這一觀念而建構起來。這種模式根源于19世紀瓦格納關于“總體藝術作品”的概念,據于此,跨媒介性具有高度的政治內涵。該模式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對跨媒介性和多媒介性進行區分。其次,形式/超媒介的跨媒介性模式圍繞著以下觀念而建構,即存在著并非某種媒介“專屬”而是在不同媒介中都可以找到的形式結構,比如,將一部電影和一部小說之間的敘事實踐過程進行比較的情形。該模式圍繞著“超媒介的”手段而展開。其問題在于,“媒介特殊性”已不再能被概念化。再次,轉換的跨媒介性模式則圍繞著這一中心而展開,即一種媒介的表征通過另一種媒介來實現。問題是,這是否完全符合“跨媒介性”,因為被表征的媒介就不再是一個媒介,而是一種表征。然而,鑒于媒介是充滿爭議的領域,這一形式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媒介的定義有賴于它們之間諸種跨媒介的表征。最后,本體論跨媒介性,即媒介總是在與其他媒介的關聯中存在。所以,如果人們無法顛倒這些關聯,那么最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并不是說先有單一媒介,然后跨媒介性才出現。但跨媒介性是本體論意義上不可或缺的條件,它總是先于“純粹的”以及“特定的”媒介而存在,而這些媒介都必須從更具普遍意義的跨媒介性中提取出來。
媒介技術想象: 一種可能的藝術理論
?曾 軍
藝術作品的形塑原則上總是基于“媒介技術想象”的。“媒介技術想象”所強調的,就是藝術始終把對“作為材料的媒介”的技術(技巧)完美性與藝術可能性的追求作為藝術創新的不竭動力之一。19 世紀中期以來,“作為傳播的媒介”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藝術發展的進程。“作為材料的媒介”與“作為傳播的媒介”相互交織,共同影響了現代藝術乃至當代藝術的發展。其中“作為傳播的媒介”占據了支配性地位。在“作為傳播的媒介”時代,藝術面臨的主要矛盾轉化為兩種或多種媒介相互交匯或雜交時刻所形成的對“作為材料的媒介”的媒介特殊性和媒介局限性的突破問題。依不同藝術門類的不同“媒介間性”,可分為“本媒介技術想象”和“跨媒介技術想象”、“過往媒介技術想象”和“未來媒介技術想象”、“單一媒介技術想象”和“融媒介技術想象”等等。
跨媒介藝術研究的基本問題及其知識學建構
?李 健
作為一種典型的跨學科研究范式,跨媒介藝術研究的學術傳統至少涵蓋以下四個方面:以詩畫關系為代表的“姊妹藝術”研究、美學維度的藝術類型學研究、比較文學主導的比較藝術/跨藝術研究,以及當代文化視域下的媒介研究。以這一學術傳統的歷史脈絡為依據,其基本問題可以分別從兩個層面來考察:一是微觀層面以模態關系為代表的跨媒介分類體系;二是宏觀層面以技術變遷和文化實踐為語境的跨媒介生態系統。由此所揭示出來的一系列關鍵議題及其話語范式,則為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知識學建構,提供了跨媒介研究維度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將“如畫”擱置
——從李安電影《理智與情感》中的 3 幅畫談起
?裴亞莉 閃金晴
在李安導演的改編自簡·奧斯丁小說的影片《理智與情感》中,一場戲的背景墻上懸掛了3幅具有明顯的“如畫”風格的繪畫作品。這3幅作品的存在,看似平常,但有著極具意味的解讀空間。本文試圖說明:當18世紀“如畫”趣味在英國極為流行時,奧斯丁并不贊賞這樣的趣味,而李安,通過將這3幅畫作為道具來使用,支持了奧斯丁的審美觀念。李安在電影《理智與情感》中關于風景、風景畫以及“如畫”風格的態度和立場,既標志著“風景”作為重要元素開始在他未來的電影創作中占據突出地位,也顯示出他在當代電影史上所選擇的藝術觀念的獨特性。
■ 翻譯研究
翻譯“福爾摩斯”與維新視域下《時務報》的說部實踐
?張 弛
《福爾摩斯探案集》經過張坤德在《時務報》上的翻譯,首次登陸中國,其作為偵探小說的敘事功能和文體價值卻并不被重視。在維新運動特殊的歷史語境中,這部小說與報譯欄目一起,構成了對于文化現代性的一種譯介,迎合了中國士人有關廣譯世界知識、更新文明的期待;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呈現出的文化干預姿態,也顯露出維新士人強調“群”而忽略“個”的精神癥候,成為戊戌時期說部實踐乃至維新運動的一個現實縮影。
上海編譯所創辦始末
?孔維恒
作為共和國翻譯出版史上的一個重要機構,上海編譯所至今較少為學界所知。本文基于大量檔案文獻,對其歷史進行了考掘和梳理。其創辦背景和原因,與文藝批判、出版整肅、稿酬制度改革、翻譯計劃化、譯者組織化、統戰政策等因素有關。在人事、經濟和政治制度方面,該所是宏觀政策與具體現實折中調和的產物;就效果影響而言,編譯所幫助了處境困難的職業譯者,支持了特殊時期經典類、外事外聯類和情報類著作的翻譯。
翻譯文學史研究中的方法論意識
——兼評《翻譯、文學與政治: 以〈世界文學〉為例(1953-1966)》
?耿紀永 劉朋朋
一般認為,作家、作品以及事件是翻譯文學史書寫的基本構成要素,但循此寫法,卻不足以體現翻譯文學史的深度,還需具有通性意義的歷史研究方法論的介入。具有通史性質的翻譯文學史側重點在于史料挖掘與梳理,囊括了翻譯文學史書寫的各要素,卻難以圍繞各要素進行深入探索,而以作家、作品或事件某一具體要素作為對象的翻譯文學史研究側重點在于深度,則需要運用較為系統的方法論。因此,作為歷史研究方法論內在構成要素的史識、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以及理論,在翻譯文學史各要素內部研究深度的體現上,有待進一步彰顯,而崔峰的《翻譯、文學與政治:以〈世界文學〉為例(1953-1966)》對于體現此四要素助力翻譯文學史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俄羅斯民族性話語與“中俄相似性”的建構
?龍瑜宬
在五四時期的俄國文學熱中,多種俄羅斯民族性話語被引入中國,為中國知識分子挑戰西方權威提供了重要資源;但同時,俄羅斯民族性話語中反思啟蒙理性的一面又與他們已有的現代想象,包括關于本國國民性的本質化論說存在明顯分歧。在建構“中俄相似性”的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努力對這兩面進行鉸接。而隨著時代日益激進化,無論是關于俄羅斯民族性的論說空間,還是“中俄相似性”的指向,都被急劇壓縮。
中西“文學自覺”現象比較研究
——以六朝文學與唯美主義思潮為例
?蔣承勇 馬 翔
中西“文學自覺”現象分別發生于魏晉六朝時期與19世紀唯美主義思潮。傳統價值觀念激變、文化觀念重組顯露出生活的可能境遇和生命本真狀態,“為藝術而藝術”是“為人生而人生”的自然延伸。“文學自覺”直接體現為“形式自覺”,唯美主義詩學是西方客觀論形式主義美學在19世紀的變體,而六朝詩學試圖打破客觀論美學的禁錮,兩者殊途同歸,推動中西文學形式的解放。“形式自覺”伴隨著“情感自覺”,中西文學的“情感自覺”沿著“自然—人體—人工”的審美對象演變軌跡,各自呈現為情感的“解放”與“隱退”之不同范式,從而產生群體本位的“感物”與個體本位的“戀物”的審美心理。
歐陽予倩戲劇理論與實踐中的法國元素
?宮寶榮
歐陽予倩作為我國話劇藝術的先驅,在其20世紀上半期的戲劇生涯中,廣泛吸收外國戲劇營養以豐富自己,其中又以法國戲劇為最。本文從其參加春柳社的早期演出、回國后開展的介紹與評論法國戲劇、創辦民眾戲劇社等一系列活動,論述了法國戲劇在歐陽予倩戲劇理論與實踐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重點剖析了羅曼·羅蘭及其民眾戲劇的顯性影響和安托萬自由劇團以及卜留的隱性影響。
后人類理論: 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新方向
?江玉琴
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在今天產生了比較文學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爭議。本文基于這一爭辯,梳理了比較文學學科史上跨學科概念的提出與發展過程,并再次回歸跨學科概念本身,提出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應該摒棄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爭議,而以問題導向模式為核心,建立比較文學研究的整體系統。目前人們聚焦的后人類理論呈現了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這一問題研究模式,開拓了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兩條新路徑,即以“間性批評”為導向,聚焦問題,探討跨越自然、生態、生物、科技、文學、倫理等學科而生成的人類本體論與認知論;以“系統批評”為導向,致力于比較文學總體文學建設,推動比較文學學科整體發展。
后殖民批評的“去殖民性”
——跨文化研究的一個新趨勢
?彭秀銀 顧明棟
自21世紀初以來,后殖民研究領域異軍突起,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該趨勢由拉美的思想家和美國的學者首先發起,以“去殖民性”為中心,展現出與美英后殖民研究頗為不同的旨趣,已經在跨文化研究領域引起廣泛關注。這一新趨勢的具體表現是 2018 年由美國杜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論去殖民性》,以及2020年剛由后殖民研究的旗艦學刊《后殖民研究》圍繞該書發表的一組討論文章。本文介紹了《論去殖民性》這本書以及后殖民研究的新動向,并對后殖民研究的這一新趨勢予以分析,表達中國學者對去殖民性這一理論問題的看法。
萊辛如何思考文明沖突問題?
——《智者納坦》中的指環寓言再釋
?張 輝
文明沖突問題是現代世界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每一個比較學者無法回避的深刻難題。本文通過分析萊辛的最后一部劇本《智者納坦》,試圖從詩或文學的角度具體呈現并反思上述問題,提供理論思考之外的另一種可能。在揭示《智者納坦》圈層結構,并細致分析全劇中心事件“指環寓言”的基礎上,論文認為,審慎地將最終裁定權交給未來,是納坦也是萊辛本人的偉大智慧;真正克服宗教與文化偏見,需要的不是奇跡和幻想,而是愛和善的行動。
明清“性靈”詩論的現代符號學詮釋
?蔣靖芝 譚瓊琳
清初三大詩學理論“性靈”“神韻”與“格調”是中國古典詩論在文論歷時譜系中 的共時表達,其中“性靈”在現代語境中評述頗多。本文運用皮爾斯符號學理論,從性靈的主體、符號與結構三方面探討中國古典詩學中“性靈”詩論之特征,認為主體(流派)對客體(詩論)的理解呈無限遞歸的趨勢;性靈符號的“真”與“變”反映了文人對復古思潮的反思和批判,對社會現實的策應;“趣”結構成為性靈詩論的藝術表達。通過闡釋,本文認為“性靈”詩論是歷代文人“自戀”意識的集合,其詩性語言符號的自指性和理據性的統一傳達了他們對人性的憐憫和才情的珍視。這種詮釋為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哲思開辟了蹊徑,同時也為世界符號學的中國闡釋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才學小說與百科全書式小說的比較研究
?李 鋒 金 雯
中國清代中葉的“才學小說”與西方的“百科全書式小說”都具有專業知識含量龐大、體現民族整體文化的特點,但兩者在歷史成因、知識內容、發展軌跡等三方面又存在明顯差異。本文嘗試以這三個方面為切入點,通過平行研究的方式(包括文類學的視角和異同比較的方法),對這兩種頗為相似的文類進行系統的對照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們各自的歷史嬗變、主旨思想和藝術特色,同時為比較文學研究和文類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和示例。通過研究,本文認為這兩種文類都是對現代審美自主性的顛覆,雖然它們具有內在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但其代表的時代精神、敘事理念和審美意識,卻以各種形式在文學創作中不斷地延續和發展,可以成為我們審視文類疆界、發掘文化內涵的有效視角。
如需閱讀論文全文,請訂閱 / 郵購本刊,或登錄本刊官網(clc.shisu.edu.cn)、中國知網查閱,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