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陶器在國際間聞名以來,將近有五百年的歷史。紫砂壺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人們稱為高超的藝術品。在明清兩代,地處江南人文薈萃之地的宜興所生產的紫砂壺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紫砂壺之所以成為名陶,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與獨特的藝術性。尤其是紫砂壺的藝術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它陶瓷品類無法相比的。
紫砂壺有光器、花器、筋紋器等各種各樣的壺型,其造型可謂“方匪一式,圓無一相”。其中,“筋紋器”是深受很多壺友喜愛的一種壺型。紫砂筋紋器又稱為“筋瓤器”,是一種隨著時尚習俗的改變而改變的造型,筋紋器包括方型、圓型、自然型、筋紋自然混合型、筋紋自然方型混合型等多種形式。無論是方型、圓型、混合型,壺體均采用筋紋組成線條,蓋與口瓣瓣相吻,筋紋的表達均從蓋頂端放射到蓋口,再舒展過渡至壺體,直至壺底貫通一氣;瓣面大小如一,腴而不腫;轉角鈍而不圓,呈現出勻稱豐腴的寶相。
常見的筋紋器造型有“水仙花瓣壺”、“水仙花六瓣方壺”、“菊花菱形八瓣壺”、“半菱壺”、“合菱壺”、“荷葉菱形壺”、“四方菱花壺”等。這類壺藝均要求壺口、蓋、嘴、鈕、把做成筋紋形,與壺身的紋理相配合。因此,紫砂筋紋器的壺藝和壺體、壺蓋的結合有如精密的機械,要求每一等份、每一壺口半圓線、弧線等都計算精確,其工藝手法的嚴謹程度達到了無比嚴密的程度。
以明代嘉靖隆慶(1522~1572年)年間擅于制作花瓣式紫砂壺的名家時鵬為例,他所制的“水仙六瓣壺”風骨奇特、典雅拙樸,體現了中國歷史人文的風骨之美, 是紫砂筋紋器的經典之作。“水仙六瓣壺”為六瓣水仙花式造型,六片花瓣收縮成口,與蓋紋緊密吻合,不失毫厘;壺鈕以清秀的 雕蕾作為全壺的收束點,筋紋往下延伸,經過壺蓋在壺肩處筋囊收縮內凹,仙骨奇麗,別有一番風味;“水仙六瓣壺”壺身的筋紋所切分的每一塊面隨著筋紋陰陽起伏。呈現出多種層次的格調,簡潔流暢、弧度自然、嚴謹有致;壺流、把較細,形似水仙花的枝干,尤其是壺流與壺體的連接過渡自然,根部大、口小,線條處理簡潔流暢;壺把肩部有節,既起了裝飾的效果,又利于提拿穩當。“水仙六瓣壺” 壺身的下部為六方壺體,線條挺闊、輪廓分明,呈現敦厚渾樸、穩重大方的氣質。
“水仙六瓣壺”整體形似一朵水仙花,神韻清疏秀澈、風骨清雅。水仙花是一種花期較長的植物,婀娜多姿、清秀美麗、清香馥郁。它通常是在精致的淺盆中栽培,然而它對生活也挺簡單樸素,只憑一勺清水、幾粒石子,適當的陽光和溫度就能養育它的生命,使它生根、發芽、開出潔白可愛的花朵。寒冬時節,百花凋零,水仙花卻葉花俱在,儀態超俗。歷代無數文人墨客都為水仙花題詩作畫,呈獻了不少優美的篇章。
宋代詩人劉邦直的《詠水仙》盛贊它是“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暗香已壓荼蘼倒。只此寒梅無好枝”。此外,還流傳著許多關于水仙花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例如,傳說水仙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的化身。她們二人同嫁給舜,姐姐為后,妹妹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駕崩。娥皇與女英雙雙殉情于湘江。上天憐憫二人的至情至愛,便將二人的魂魄化為江邊水仙,她們也成為臘月水仙的花神了。這樣美妙的傳說無 疑加深了對水仙花的珍愛。
“水仙六瓣壺”優美的形制是在水仙花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的,它結合了六方壺體的形體,寓圓于方,見棱見角,使此壺不但有了水仙“瘦筋”的風骨清雅之美,而且具備六方體的穩重大方。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水仙六瓣壺”締造了紫砂壺器造型中可以和花卉媲美的品種,是紫砂造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門類之一。
具有風情之美的“水仙六瓣壺”將自然界中水仙花的形態加以圖案化、規則化,經組織變化,把生動、流暢的筋紋隨著形體的變化而處理得深淺自如、紋理清晰。所有的陰陽筋紋都能貫通吻合,口蓋部分合縫嚴密、蓋鈕通轉,壺體筋紋疏密得體,其如此優良的傳統工藝應該得以繼承,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這樣,紫砂壺的新款才能不斷涌現,紫砂藝術才能繁榮發展,才能使紫砂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推陳出新,不但不會湮滅優秀的傳統壺器,反而將為傳統的壺器造型注入新的動力,將紫砂藝術推向新的發展空間。
下面精選整理出歷代紫砂壺名家制作的水仙花六瓣方壺,請大家欣賞:
高:90毫米 寬:105毫米 闊:168毫米 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
壺底刻款:『時鵬』楷書款
水仙花六瓣方壺為水仙六瓣造型,寓圓于方,見棱見角,明快動目,是早期紫砂精品。此壺泥為冷金黃梨皮色,嘴仰略彎,壺身腹為六方造型,腹上漸收斂而成六瓣筋紋圓口,壺蓋亦為水仙花六瓣圓條形紋飾,與壺身筋紋栩吻合,蓋鈕為六瓣圓條形花蕾,流與把手也以圓的線條作成,與壺身渾然一體,線條挺括,輪廓分明,形制不侈不謝,典雅拙樸。這是明代早期紫砂壺筋紋器造型的代表作品,也是比較罕見的名家傳器之一。
“時鵬”.繼洪春之后,明代制壺“四名家”之一時朋的款識,刻在香港茶具文物館藏的明代水仙花六瓣方壺上.為正楷陰文,刻在壺底.落刀雖也有力.但字體較疏散,尤是“鵬”字,“朋”字傍歪到了一旁。其款十分簡潔,只署“時鵬”兩字,正好與后來其子時大彬落款也喜只“大彬”兩字十分相似.兩者正好為證。
時鵬(又叫時朋),明萬歷年間宜興人,紫砂壺名家,生卒不詳。時火彬之子,時大彬父。擅制宜興砂壺,以古拙見長。與董翰、趙梁、元暢四人,被譽為“紫砂四名家”。《陽羨萏壺系》對他們的評價是:“皆供春之后勁也,董義巧而三家多古拙”。
明晚期時鵬刻款的水仙花六瓣方壺不應該是明晚期時鵬的作品,其理由是造型、泥料、燒成均不具有明晚期特點。但是該壺是目前紫砂壺中筋紋器型同方器結合最好的一件作品。壺身為六方形,折肩。
此壺是新加坡黃先生的一件藍彩爐均水仙花六瓣方壺,底款為『時鵬』。僅憑釉彩,就已經知道此壺絕非身處明代的時朋所制,而是清代雍正之后所仿。當然,還有此壺表面雖然也含有大量粗砂,但顆粒大小過于均勻,明顯是后代調砂工藝。其次,“時鵬”二字是用鋼刀所刻,而非當時使用的竹刀。另外,關于時朋之名字的具體寫法,據現存最早的明代紫砂專著《陽羨茗壺系》,時大彬之父名為“時朋”,后代有寫為“時鵬”者,或許是同音之誤。
香港茶具文物館也藏有一把“時鵬”款水仙花六瓣方壺,除沒有上釉外,其造型、大小、泥料、工藝、及壺上細節都有與此壺極其相似,“時鵬”二字刻款的書體和大小更是完全相同,亦是鋼刀所刻。兩件“時鵬”款紫砂壺顯然出于一人之手,參考分析,其偽明矣。
款識:『鳴遠』 鈐印:『陳鳴遠制』
底款:『信手忘工拙』 蓋款:『界明』
六方菊瓣壺嘴仰略彎,壺身腹為六方造型,腹上漸收斂而成六瓣筋紋圓口,壺蓋亦為水仙花六瓣圓條形紋飾,與壺身筋紋栩吻合,蓋鈕為六瓣圓條形花蕾,流與把手也以圓的線條作成,與壺身渾然一體,線條挺括,輪廓分明,形制不侈不謝,典雅拙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