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五火箭首飛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特殊意義,將大幅提升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和顯著標志之一。
長五火箭被稱為“大火箭”,它的大首先體現在外形巨大,是長征火箭中的“巨無霸”。 長五火箭為兩級半液體火箭,直徑5米,全箭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是目前長征火箭中最大的火箭,整體技術達國際前列。 長五火箭的大,還因為它“力氣”巨大,具備近地軌道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的運載能力,比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使我國運載火箭的規模實現了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運載能力達到或超過國外主流大型運載火箭。 長五火箭于2006年正式立項研制,至今已走過了10個年頭,是我國迄今為止難度最大、規模最大、系統構成最復雜的火箭。 10年間,長五火箭研制中突破了以12項重大關鍵技術為代表的247項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使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技術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實現了長征火箭的升級換代。 長五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黃兵介紹,長五火箭在研制之初就堅持“高可靠、低成本、無毒無污染、適應性強、安全性好”的原則。這五大性能,讓長五火箭成為“全能王”。 黃兵說,長五火箭的設計可靠性指標達0.98,在國際同類運載火箭中最高,其關鍵系統、重要單機,都采用了三冗余設計。 也就是說,即便在同類單機中,有一臺產品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火箭飛行。 此外,對長五火箭的大推力產生至關影響的火箭“心臟”——發動機,在火箭首飛前,經過了數萬秒的試車,可謂“千錘百煉”。 據介紹,長五火箭是按照產品化思路進行研制的,火箭芯級、助推器、上面級、整流罩等大部段均為模塊化設計,通過不同組合形成運載火箭系列,從而節省研制經費和發射成本。 在設計方法上,長五火箭是一枚數字火箭,數字化設計手段不但提高了研制效率,而且用數字仿真代替原來的實物模裝,有效降低了研制成本。 此外,長五火箭通過地面自動化遠程測試、自動加注等手段,還能縮短測試發射周期、減少發射場測試操作人員,這也降低了發射費用。 黃兵介紹,長五火箭主動力采用液氫、液氧、煤油等無毒、無污染推進劑,既減小了對從業人員的危害,也符合國際運載技術的發展趨勢。 “長五火箭具備執行發射太陽同步衛星、地球同步衛星、月球探測器、深空探測器等各種任務的能力。”黃兵說,長五火箭發射任務靈活,在近地軌道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的軌道之間,都可以滿足發射要求。 與現役火箭不同的是,即便在液氧燃料加注后,長五火箭具備停放24小時后,于發射窗口的2到3個小時之間實施發射的能力,發射適應性更強。 據介紹,在長五火箭發射任務中,為火箭供電、供氣、供液的“臍帶”首次實現了全方位零秒脫落,也就是到火箭起飛的時刻,它才與箭體斷開聯系。 “‘臍帶’脫落后,必須要盡快發射出去。而零秒脫落的話,火箭射前的安全性也就更高?!秉S兵說。 熟悉航天的人都知道,火箭發射前,有一個非常關鍵卻也很危險的節點,那便是燃料加注。而在長五火箭發射中,還有一大特點,那便是首次實現了燃料的現場“無人加注”的能力,極大提高了產品、人員的操作安全性。 長五火箭是一枚全新的數字化火箭,新技術比例幾乎達100%。 例如,在新結構上,長五火箭突破了傳統火箭3.35米直徑限制,首次采用5米大直徑箭體結構。在采用大量新技術的同時,與之配套的產品也基本是全新的。 大火箭需要大推力。在新動力上,長五火箭有3種新型主發動機。起飛時,共有10臺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 長五火箭的研制,還牽引出了以它的核心技術為基礎的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若干構型,促進我國新一代中小型火箭的發展,對構建我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的型譜發揮出牽引和輻射作用。 后續,長五火箭將直接服務于我國探月三期、載人空間站和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也可用于不同地球軌道大型載荷及其它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更為重要的是,長五火箭的研制成功還為我國未來載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