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與印度空軍簽署了一份協議,委托后者為印度2022年計劃實施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遴選航天員。
該媒體稱,遴選工作將持續12~14個月,首批將選出30名候選人,再從中選出15人進行基礎培訓,如果印度首次載人航天任務需要3名航天員,將先選定9名航天員并分成3個小組,在發射前3個月確定其中1個小組執行飛行任務。
緩慢積累 一朝勃發
印度一直采用“先衛星,后火箭,先空間探測,再載人航天”的航天發展道路,充分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經過50多年快速發展,在運載火箭、通信衛星、遙感衛星、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大成就。
印度航天工業發展注重實效,以應用為主開展航天計劃,重點發展衛星和火箭技術,載人航天工程的優先級并不靠前。這其中既有技術原因,又有過高的經費和對實際需求的質疑招致了很多政府官員反對等原因。
早在2006年,ISRO就公布了載人航天發展路線圖,準備利用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攻克關鍵技術,并開展工程研制,用自主設計的航天器將2名本國航天員送入太空,進行2~7天的在軌飛行任務。
但是,這一發展計劃難以實現,以至于印度2012年出臺的《“十二五”航天發展規劃》和2017年出臺的《“十三五”規劃》均沒有將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其中。ISRO在2015年提交實施無人太空任務的項目申請也沒有得到政府回應。
截至目前,印度政府為載人航天項目批準的經費總計2000多萬美元,ISRO僅能開展部分預研。缺乏政府和國家規劃的支持,印度載人航天進展緩慢,但是ISRO始終沒有放棄載人航天的夢想,在過去10年間,利用在衛星、火箭等領域發展的成果,陸續解決了很多載人航天技術瓶頸。
2018年8月,印度總理莫迪在慶祝印度獨立72周年的活動上公開表示,印度計劃在2022年用天舟載人飛船將本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執行印度首次載人航天任務。
當年12月,印度內閣為載人航天計劃批準了14億美元的財政撥款,ISRO獲得巨額資金后,徹底消除了載人航天項目在資金上的障礙。
時間緊迫 選拔嚴格
此次航天員遴選是印度載人航天項目宣布后的首個大動作。此前,印度沒有載人航天計劃,不需要獨立培養航天員,其第一位航天員拉克什·沙馬就是由蘇聯培訓,并登上了和平號空間站。
2008年,ISRO籌劃在班加羅爾建造航天員培訓中心,直到2018年才通過審批。訓練中心將由ISRO和印度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共同建造,展開針對未來恢復和救援行動中的載人任務訓練。
根據計劃,印度空軍航空航天醫學研究所將主導完成航天員遴選和培訓工作。ISRO制定了遴選航天員的所有標準和要求,遴選工作將持續12~14個月,隨后進入培訓階段。
據印度媒體報道,俄羅斯將幫助印度選拔和培訓航天員。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的專業人員會幫助印度挑選航天員候選人,其選拔標準要求參選者至少擁有5年以上的戰斗機駕駛經驗。
航天員的前期工作將在印度進行,后期訓練階段將在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進行,在執行飛行任務前回國。如果印度首次載人航天任務需要3名航天員,將先選定9名航天員并分成3個小組,在發射前3個月確定其中1個小組執行飛行任務。
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ISRO在前期缺少政府支持的情況下,千方百計進行了載人航天領域的預研和試驗,完成了包括無人艙試飛、再入試驗、載人飛船制造以及“乘員逃逸系統”試驗等在內的一些關鍵技術研究,為獨立實施載人航天活動打下了基礎。
2007年,ISRO成功進行了“太空返回試驗艙”試驗飛行,基本掌握了再入返回所需的熱防護和控制技術。
GSLVMK-3是目前印度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0噸,滿足發射載人飛船需求。
2014年,印度進行了GSLVMK-3火箭的首次發射,成功將“大氣再入實驗載人艙”送入預定軌道并返回。該實驗艙重3.7噸,是印度未來載人飛船的全尺寸返回艙。
2018年,ISRO成功進行了載人飛船逃逸系統的首次飛行試驗,驗證了在發射臺上出現緊急情況時返回艙的安全回收,意味著印度航天掌握的載人關鍵技術不斷增多,有利于推進載人航天計劃。
與此同時,印度還研制了航天服,艙內航天服為7層設計,質量20公斤,艙外航天服采用17層設計,質量120公斤,類似于俄羅斯的海鷹航天服。
印度2022年實施的載人航天任務,將使用GSLVMK-3運載火箭將載有3名航天員的天舟飛船送入300~400公里的近地軌道,執行5~7天的飛行任務。在此之前,ISRO將實施兩項假人實驗,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7月分別發送一個人形機器人進入太空。
總之,印度準備在2022年實施的載人航天計劃,從技術角度上講是完全可行的,如果這項任務能成功,印度將成為繼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后,世界上第四個能獨立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作者:肖沐辰
來源:飛天科普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