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句話揭示了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地域、環境影響事物發展。患者除了受遺傳因素影響外,還受情志、飲食、勞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更多的是六淫之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感冒發熱來說,教科書中多以辛涼、辛溫立論,驗之臨床,并不一定如此。筆者認為,中醫應重視整體觀念,根據“三因”制宜原則辨證施治,即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筆者在此提供3個典型病例,供大家參考。
2016年11月19日,最高氣溫達到18攝氏度。時隔一日,一場中雪突然降臨,氣溫降至4攝氏度,感冒患者猛增(尤以老年人和兒童居多)。
病例:劉林,男,67歲,家住唐河縣,2016年11月26日初診。當時,劉林已經生病5天了,經治療(服藥、輸注藥物未詳),效果不明顯。隨后,劉林經人介紹找筆者診治。劉林自述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咯吐白痰、頭痛、身痛。筆者發現劉林舌紅苔白,脈沉數有力,屬于風寒外束,內熱郁閉,治療時應溫散表邪、清瀉里熱。
擬方:通宣理肺丸(湯)加減。
方藥:麻黃,紫蘇,牛蒡子,連翹,生石膏,炒杏仁,前胡,桔梗,枳殼,半夏曲,茯苓,陳皮,甘草。共3劑,用水煎服。每日3次,飯后1小時服藥。
二診:2016年11月29日,劉林服藥后癥狀減輕,但其胃部稍有不適。筆者按照原方,減去生石膏,加上蘆根、萊菔子。共3劑。
三診:劉林繼續服藥3劑后痊愈。
除了常見病、多發病外,女性還易在經期、孕產期、哺乳期等階段發生疾病。在諸多階段,感冒、病邪隨時相侵。因此,醫生為女性診治疾病時,既要解表邪,又要關注各個階段的特點,以便因勢利導,辨證施治。筆者在此針對女性月經期感冒進行說明。
病例:患者,36歲,家住唐河縣,2016年9月6日初診。患者自述2016年9月4日來月經,次日因事外出而感冒。患者自述發熱、惡寒、咳嗽、頭痛、身痛、腹痛。筆者發現患者舌紅苔白,脈細數,認為患者是經血來潮時外感風邪,治療時應養血祛風、和解少陽。
擬方:小柴胡湯加味。
方藥:柴胡,前胡,荊芥,鉤藤,赤芍藥,白芍藥,酒丹參,川芎,酒黃芩,連翹,青蒿,玉竹,陳皮,紅花,半夏曲,麥冬,桔梗,甘草,蔥白一根為引。共3劑,用水煎服,每日服藥3次。筆者囑咐患者飲食要清淡,不要食用生冷、厚味之物。
二診:2016年9月9日,患者服藥后熱退,疼痛減輕。筆者再次為其開藥,以鞏固療效。
方藥:黃芪,防風,桔梗,甘草,雞血藤,女貞子,焦術,陳皮,麥冬,川芎,蘆根為引。用水煎服。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都有其特性,比如東南地區多潮濕、西北地區多干燥……醫生在治療感冒時,不要忽視地域因素。
病例:張躍,男,26歲,在甘肅工作。有一天,張躍得知爺爺病重,立刻帶病(感冒數日未愈)回到河南。回來時,張躍發熱,頭痛,咳嗽而無痰,咽干鼻燥,口渴心煩,舌紅,苔薄白,脈體大而虛數。筆者診斷為燥傷肺衛,氣陰兩虛,治療時應益氣養陰、潤燥解表。
擬方:清燥救肺湯加減。
方藥:桑葉,杏仁,生石膏,沙參,麥冬,天花粉,連翹,炙枇杷葉,前胡,魚腥草,甘草。蘆根、梨皮為引。用水煎服,每日服藥3次。
二診:服藥3天后,張躍痊愈。
(劉健運,男,從事中醫工作60多年,主編《醫德講義》《劉氏醫學文集》《醫苑文萃》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是“南陽市老有所為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