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水靈妹帶你打卡不一樣的都江堰,長著“象鼻”的離堆、峭壁上的洞穴......快來看看這些地方是否...
總有一瞬間
會直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今天水靈妹就帶大家
坐上“時光機”
穿越舊時光
看看這些地方是否有你的足跡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眾鑿山開江,壘石為堋,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國。在李冰建堰400年后的公元143年,東漢張陵千里奔波之后來到都江堰,在青城山天師洞結茅傳道,創建了影響中華民族一千八百多年的道教。伏龍觀是一座結構精巧的古典建筑群,座落于離堆之上,相傳為二郎降伏孽龍之處。三面臨水,殿宇巍峨,層次迭起,三重殿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十分精絕。伏龍觀所在的山堆就叫做離堆,原本是玉壘山的一部分,李冰修建都江堰時,從玉壘山鑿開了一道引水口,也就是寶瓶口,被鑿開的小部分山體與玉壘山分離,就稱離堆。當年李冰開鑿寶瓶口,留有一塊未鑿去的巖柱,與離堆相連,形如象鼻。象鼻與離堆相距寬為3至6米,可容1至2人,長約10米。其位置在伏龍觀山腳,寶瓶進水口右側,時人稱為“象鼻巖”。1947年8月一場大洪水沖來的大樹重重撞在了象鼻上,象鼻因此坍毀。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兩千多年前,寶瓶口是李冰率眾用火燒水澆的方法鑿開的一個進水口。寶瓶口是內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嚴格控制著進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內江水經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形成密如蜘蛛網的灌溉水系,這樣既保證了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足夠下游的需要,又防止過量江水涌入成都平原造成洪災。持續運轉2200多年的千年水利,默默無聞的守護著這片土地。每每看到連綿山巒下安流順軌的岷江,都會被古人的治水智慧所震撼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看似平凡的背后,也正是它最可貴之處。索橋架在岷江之上,橫跨內外兩江,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更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系紐帶。二王廟是為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其依山而建,臨岷江,背靠玉壘山,遠近風光十分綺麗,又稱之為“玉壘仙都”。墻壁上嵌刻的“深淘灘,低作堰”李冰傳世治水六字訣,及旁邊嵌刻的治水八字格言和治水《三字經》,無不告誡著后人必須謹遵李冰的教誨,防患于未然。也正是依靠這些治水秘訣,都江堰水利工程才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歷史上這條路是南方通往西藏的重要商業通道,所以又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西藏的人民通過這條道路用他們的毛皮、藥材等貨物換回生活所需的鹽巴、糧食……古道沿岷江依山而建,越山過水,風光綺麗多姿,馬幫商旅絡繹不絕。山門是青城山的標志,也是認識和游覽青城山的開始,極具道家建筑的特色,竹木結構,自然古樸。時光匆匆,山門慢慢發生變化,但青城山的清幽依舊常在。
青城山的文物古跡眾多,不過有一處建筑格外奇特神秘,那便是朝陽洞。它依山而建,又與山體融為一體,是懸崖峭壁上鑿出的一個洞穴,傳為上古寧封棲真處。 如今的灌縣古城仍舊保留了不同時期建筑風格及文物古跡。雖告別了往昔的喧嘩,卻迎來了新的熱鬧。夜幕降臨又會呈現出另一番絕美景象。宣化一詞意為“傳布君命,教化百姓”,東門乃迎接皇帝及朝廷命官之門,縣州之民,依理接受朝廷教化是謂宣化門。宣化城門氣勢磅礴,古色古香,作為都江堰的地標之一,是游客必打卡的地方~現在我們看到的南橋,各種彩繪、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融為一體,精美至極。遙想當年,一句“灌縣出南門沒路“,道出了過去都江堰人的交通是多么的不便,南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修建的。清光緒四年,通濟橋建成。它“雁齒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人們便稱她為“南橋”。從此,南來北往的行人腳下有了一條平穩的道路。楊柳河為護城河,后沿河修建街道名“楊柳河街”,古時河上多橋,使楊柳河街顯得古樸安寧。如今的楊柳河,小橋流水,是都江堰人喝茶擺龍門陣的好去處。每次走到這里,總感覺時間都慢了下來……西街全長不到400米,上平下陡,寬不足丈,是歷史上“松茂古道”的起點。也被譽為茶馬古道上的第一街。走進西街就如同走進了時光隧道。歷史上這條路是南方通往西藏的重要商業通道,所以又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西藏的人民通過這條道路用他們的毛皮、藥材等貨物換回生活所需的鹽巴、糧食……后世稱頌孔子思想集往古圣賢之大成,達到至高無上之境界,因此把文廟大殿稱為“大成殿”。大成殿位于文廟中軸線的最頂端,體現出儒學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蒼松古柏,郁郁青青,又明顯地流露出老莊超逸有仙氣的哲理氛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