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為小兒咳嗽主要是由于肺失清肅,宣發肅降功能失常,致肺氣上逆而咳;肺失清肅是由于肺內氣道不潔,或有伏痰,或有風邪,或有火邪外侵內擾,相引而動而致。臨床上治療小兒咳嗽以止咳、化痰、順氣為法,對于實痰、頑痰用小兒推拿配合中藥及食療方綜合調理。邵瑛老師打破傳統中醫復雜繁冗的兒科證型分類,獨創小兒咳嗽二分類法,將小兒咳嗽不論虛實分為干咳、濕咳,即分為有痰和無痰,并制定出獨具特色的兒科推拿處方,適時配合中藥及食療方,臨床上取得顯著療效,并舉醫案為例,以饗同道。
邵瑛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小兒推拿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治療小兒咳嗽經驗豐富,臨床能適時結合中藥治療,形成推藥結合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的特色療法。尤其對于6個月以下的小兒效果顯著,而對于4~5歲長期慢性咳嗽的患兒常常亦能收效于頃刻?,F將邵瑛教授治療小兒咳嗽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小兒咳嗽是臨床最常見疾病之一,以發病率高、病程長、癥狀容易反復為特點,咳嗽是為了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及異物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一種機體防御性反射動作,能防止異物或者外部細菌等進入下呼吸道,防止局部感染擴散。但長期咳嗽容易影響睡眠,咳嗽時易出現大腦暫時性缺血,影響小兒正常生長發育及學習。該病基本病機為肺失清肅,是指肺內氣道不潔,或有伏痰,或有風邪,或有火邪外侵內擾,相引而動則出現咳嗽,肅是肺的宣肅功能,如其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則會出現肺氣上逆而咳。小兒推拿操作簡便,是一種綠色自然療法,其作用原理是通過對特定穴位的局部力學刺激,從外調內糾正患兒體內偏盛偏衰的病理狀態,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邵瑛教授臨床治療小兒慢性咳嗽注重止咳、化痰、順氣,對于實痰、頑痰配合中藥及食療方綜合調理效果顯著。
現代醫學將小兒咳嗽分為外感咳嗽、流感咳嗽、刺激性咳嗽、過敏性咳嗽及其他如急性咽炎、喉炎引起的咳嗽,還有其他如氣管炎、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中醫學將小兒咳嗽分為外感及內傷兩類,邵瑛教授打破傳統的兒科證型分類,將小兒咳嗽不論虛實分為干咳、濕咳,即有痰和無痰之分。根據《素問·宣明五氣》篇:“五氣所病……肺為咳”,認為小兒咳嗽不離于肺,亦不止于肺,故臨床治療以治肺為主,配合化痰、祛風、平肝等手法。
2.1 濕咳
2.1.1 臨床表現 《小兒推拿秘訣》記載:“因痰而嗽者痰為主,主治在脾;因咳而動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因多數小兒不會吐痰,所以我們不能憑借小兒有無吐痰而判斷體內有無痰,邵瑛教授通過多年臨床經驗根據以下幾種情況判斷,并以祛痰化痰法治療。
2.1.1.1 夜晚睡覺時痰音重,聽診時可聞及呼吸音粗。
2.1.1.2 咳嗽伴有嘔吐。
2.1.1.3 體位性咳嗽,當體位改變時候咳嗽加重,晨起加重。另外可以通過聽咳嗽聲音來判斷痰、病位深淺,如咳嗽聲音沉悶,則病入深,多為支氣管肺炎,則病情較重;如果咳嗽聲音比較淺,多為支氣管或者喉嚨異常,病情較淺。
2.1.2 經驗推拿方 起式:改良黃蜂出洞(在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睡眠較差時用該手法)、點筋分陰陽(陰陽不調、寒熱往來或受驚心神不寧時用)、三六和元法(邵教授獨創手法,對于病久寒熱不調陰陽失調,上三關與退六腑1∶1,以平調寒熱,調和陰陽)治療。
主穴:清肺平肝、掐揉掌小橫紋及板門,先順后逆運內八卦、理肺八步、抱肚。
收式:摩前囟、閉天門。
隨癥加減:如有外感癥狀,如鼻塞流清涕、惡寒發熱等則加外感方;如有發熱,則配合發熱方;食積配合揉板門、抱肚法等。
2.1.3 手法具體操作
2.1.3.1 改良黃蜂出洞 醫者左手拿持患兒左手手腕部,右手拇指及示指捏住患者中指指尖掐9下,順勢向上掐內勞宮穴(位于掌心第三掌骨中心處) 9下,后用右手示指屈曲的指間關節搗小天心27下(小天心位于大小魚際交界處),后點總筋9下(總筋位于掌側腕橫紋的中點處),最后分陰陽池(位于腕橫紋尺側為陰池,位于腕橫紋陽側為陽池)分3下,捏提1下,操作3遍。
2.1.3.2 三六和元法 邵教授自創手法,“三”為推上三關,“六”推下六腑,三關位于手前臂橈側從腕橫紋到肘橫紋連線,操作時一手握持住小兒手腕部,另一手拇指指腹或示指中指指面從下往上推六腑位于前臂尺側,從肘橫紋到腕橫紋處,操作時候左手握持住小兒手腕部,右手示指橈側指面或示指中指指面從肘橫紋推向腕橫紋,各操作50下,合稱為三六和元法。
2.1.3.3 清肺平肝 邵教授認為,咳嗽病位在肺,痰多則壅塞肺部,影響正常宣發肅降的生理功能,咳嗽日久容易引起肝旺化火,木火刑金又容易加劇咳嗽,故用清肺平肝,肺經和肝經分別位于無名指和示指的指端螺紋面上,操作時左手拿住無名指和食指,暴露出被操作的指端螺紋面,用右手拇指螺紋面逆時針旋推,操作約3~5 min。
2.1.3.4 掐揉掌小橫紋及板門 掌小橫紋位于尺側掌面,小指根與掌橫紋之間的細小紋絡,揉3 min,掐10次;板門位于手掌大魚際平面,用拇指掐揉 10次,二者同時操作是邵教授總結的化痰經驗穴。
2.1.3.5 先順后逆運內八卦 內八卦位于以手掌中心(內勞宮)為圓心,圓心至中指根距離2/3為半徑之圓周即為內八卦,順運內八卦即是順時針推運內八卦,逆運內八卦即逆時針推運內八卦,其中中指根為離火位,古時候有離位不運之說,操作時候用左手拇指蓋住離位,右手運至中指根下時,從左手指甲背上滑過,以免動心火。順時針運內八卦可以宣散邪氣,逆時針運內八卦取降氣化痰之意,先順后逆,能起到宣散外邪、化痰降氣的作用。
2.1.3.6 理肺八步 ①分胸八道:胸八道位于前胸部,操作時用兩手拇指從患兒胸骨上凹處沿著胸肋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部,從上到下左右各4次,故稱為分胸八道,分至兩邊時順勢點按中府及云門穴,從上至下共操作5次左右。②分推肩胛骨:肩胛骨位于肩背部,操作時候兩手拇指從患兒肩胛骨內側從上到下分推至肩胛骨兩側,推至紅熱為度。③肅肺:患兒取坐位,醫者用兩手掌分別位于前胸后背處,兩手對掌搓揉1 min后如有痰則往上擠壓3次,如無痰則向下捋3次,為總的1次復試操作,共操作3次。④虛掌拍背:取患兒俯坐位,醫者一手扶住小兒,另一手虛掌拍小兒后背,連續操作10下左右。⑤振肺:操作時候醫者一手扶住小兒,一手用手掌掌根處振擊兩肺葉處,左右各操作10下。⑥深點缺盆:缺盆穴位于鎖骨上中點凹陷處。⑦扣咳穴:做這個操作時候孩子嚴禁仰臥位,此時應該坐位或者俯坐位,咳穴位于胸骨上凹陷處上1寸處,操作時將拇指指面輕輕揉該點兩側約氣管兩側后深點揉,這時候往往能夠引起咳嗽,必要時后可以橫向撥動氣管,此時往往引起劇烈咳嗽甚至嘔吐,或者回家后才出現劇烈咳嗽及嘔吐,排出痰涎后咳嗽即愈。⑧拿肩井:肩井穴位于兩側肩膀約中點處,操作時候兩手拇指及示指拿住該處肌肉大筋處往上提拿約3次。
2.1.3.7 抱肚 抱患兒背對醫者腹部坐于醫者的大腿上,兩手從小兒脅肋部穿過,用一手臂彎圍住小兒胸腔部,醫者的胸腹緊貼住患兒背部,另一手搭在該手背部,兩手同時向后方擠壓,同時配合胸腹部向前擠壓,以此手法夾擊患兒胸廓,注意此法應該在患兒呼氣時候操作,或者哭鬧發出聲音的時候,以免引起不適,操作約3~5次;抱肚的部位可以向下移動抱腹部及抱小腹部,同樣操作手法,抱腹部時可用于治療厭食及消化不良等;抱小腹部可以治療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
2.1.3.8 摩前囟、閉天門 前囟約位于前發際正中上2寸左右,天門位于鼻根處,操作時用左手扶住小兒頭部,用掌面輕輕摩前囟門處,約10下,后至天門處用拇指指甲掐按約3下。
2.1.4外感方 邵教授通過多年臨床經驗提煉總結出來外感方,包括上三關、二扇門、黃蜂出洞、頭面四大手法。《小兒推拿廣意》咳嗽門:“夫咳嗽者,未有不因感冒而成也?!笨人圆徽撔赂信c舊疾,起病皆是由于邪氣外感,合于肺,令小兒咳嗽,治療宜用外感四法,驅風散邪,即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穴及耳后高骨。二扇門位于掌背,中指根兩側的凹陷中,示、中指交界處為一扇門,中指與無名指交界處為二扇門,操作時用兩拇指腹分別置于兩側,揉3掐1,二扇門被稱為腠理皮膚之門,能發汗,對于表證效果顯著。頭面四大手法包括開天門(操作是用一手固定住患兒頭部,另外一手拇指橈側面從眉心處上推至前發際線,操作約24下)、推坎宮(操作時候用拇指橈側面從眉頭上部向兩邊推至眉尾處,操作約24下)、揉太陽穴(太陽穴位于外眼角與眉毛尾之間,揉按約24下)、揉耳后高骨(操作時與揉按太陽穴同時操作,示指指面揉按耳背后高骨下方凹陷處,操作24下)。
2.1.5 發熱方 邵教授自創推拿方組合,包括推下天柱骨取痧、清天河水及推六腑。天柱骨位于頸后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條直線,操作時,一手扶住患兒額頭固定頭部,另一手拇指直面從上往下推,推至皮下出痧為度。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內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操作時,一手拇指按在內勞宮,另一手拇指或者示中二指,從腕橫紋推至肘橫紋,操作至前臂微紅為止。以上手法及取穴參考“十二五”規劃教材《小兒推拿學》。
2.1.6 中藥方 必要時配合止咳化痰理氣中藥,尤重理氣,且認為氣順痰自消,以二陳湯加減,實痰頑痰重用海蛤殼,理氣重用枳殼,咳嗽重者常加枇杷葉、款冬花、百部宣肺化痰,萊菔子及紫蘇子降氣化痰,濕盛則加白術、蒼術等,表證明顯則加紫蘇葉、前胡、荊芥、桔梗宣肺散寒,以表熱為主則加桑葉、菊花、連翹、薄荷、蘆根、大青葉等辛涼透邪;納呆則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雞內金等;嘔吐加丁香及柿蒂。
2.1.7 食療方 冬瓜湯:排骨100 g,帶皮帶仁冬瓜半斤,鹽適量。冬瓜仁性偏涼,中藥稱為“瓜瓣”,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冬瓜皮具有祛濕利水功效,加入排骨適量具有調味補中氣的作用。以上切碎洗干凈后共放入鍋內加水煮湯,去渣取汁,加入鹽調味服用。
2.2 干咳
2.2.1 臨床表現 干咳無痰或者痰少而黏不容易咳出,痰中帶血,或者喉嚨干癢,痰液干黏,附著在氣道上,不容易咳出,該類咳嗽屬于燥咳或氣陰虛咳,治療以補氣潤燥滋陰止咳為主。
2.2.2 邵教授經驗推拿處方 起式:點筋分陰陽。主穴:補脾經、清肝平肺、逆運內八卦、肅肺向下、振肺、直擦膻中、抱肚、搓摩脅肋、橫擦八髎、點三凹。收式:摩前囟、閉天門。隨癥加減:如由外感風燥引起,如初起干咳,噴嚏,鼻干咽燥,季節干燥等則加頭面四大手法,即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穴及耳后高骨;如有發熱,則配合發熱方等;食積配合揉板門、抱肚。
2.2.3 手法具體操作 ①補脾經:脾經位于拇指末端螺紋面上,順時針旋推約300下,《小兒推拿廣意》曰:“初得時,面赤唇紅,氣粗發熱,此是傷風痰壅作嗽。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經虛矣。肺為諸臟華蓋,臥開而坐合,所以臥則氣促,坐則稍寬,乃因攻肺下痰之過,名曰虛嗽。又當補脾而益肺,借土氣以生金,則自愈矣?!雹谥辈岭校弘形挥趦扇轭^連線中點處,操作時取患兒臥位,暴露前胸部,用一手尺側魚際從上到下擦熱該處,取紅熱為度。③搓摩脅肋:脅肋部約位于腋窩下到肋骨下端盡頭處,操作時醫者位于患兒身后,用兩手掌自上而下從腋窩下開始交替搓摩到肋骨下端邊緣,到下方順勢點揉兩側天樞穴,一般做10次左右。④橫擦八髎:八髎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一共八個穴位的合稱(約在孩子臀溝頂端放一個手掌處,以大人一個手掌為準)。操作時用小魚際或者手掌橫擦使其發熱,稱為橫擦八髎,約100次。⑤點三凹:三凹為兩側缺盆及天突穴,缺盆穴位于鎖骨上中點凹陷處,天突穴位于胸骨柄上方凹陷處,操作時用拇指或者示指指端先揉后點約10次左右。以上手法及取穴參考“十二五”規劃教材《小兒推拿學》。
2.2.4 中藥方 以補脾止咳理氣為主,尤重理氣,六君子湯加減,理氣重用枳殼,咳嗽重者常加枇杷葉、款冬花、百部宣肺止咳,燥盛者加沙參、麥冬及百合養陰潤肺,表證明顯則加紫蘇葉、前胡、荊芥、桔梗宣肺散寒,以表熱為主則加桑葉、菊花、連翹、薄荷、蘆根、大青葉等辛涼透邪;納呆則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雞內金等。
女,6個月,因“反復咳嗽4個月”就診。無發燒,其母代訴自發病以來于廣東省兒童醫院中西藥結合治療效果不佳,仍癥狀反復,現癥見咳嗽伴嘔吐、納呆、睡眠差,聽診呼吸音粗且痰音重,指紋紫滯,舌紅苔白膩。辨證為濕咳,給予以上濕咳方操作,配合冬瓜湯食療調養,并囑家長停服一切藥物,并告知推拿1~2次時候咳嗽加重,告知母親不能食太熱及寒涼的東西,且咳嗽時候虛掌拍背促進痰排出,即使喂奶后吐出來也沒有關系,患兒推拿1次后痰音明顯減少,胃口及睡眠改善,2個星期共5次推拿后睡眠明顯好轉,食欲好轉,2個月體質量增加4斤。
臨床上小兒咳嗽是兒科最常見疾病之一,以發病率高、病程長、癥狀反復為特點,目前現代醫學治療主要以止咳化痰、抗菌消炎為主,往往療效甚微。中醫學對該病分類偏多,證型冗雜,筆者認為臨床論治需執繁馭簡。邵教授對小兒咳嗽病因病機進行了深入研究及觀察后,打破中醫學傳統證型分類模式,首次在臨床上將所有小兒咳嗽不論虛實分為干咳、濕咳,即有痰和無痰,探索出了小兒咳嗽分類的新標準。認為小兒咳嗽的病位在肺,故臨床治療以治肺為主,注重止咳、化痰、順氣,并制定出了對應的小兒推拿處方,對于實痰、頑痰配合中藥及食療方綜合調理,臨床療效突出,是小兒推拿療法之進步及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