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在使用抗菌藥物后出現的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抗菌藥物引起腸道菌群紊亂是AAD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可降低腸道碳水化合物和膽汁酸代謝而致滲透性和分泌性腹瀉,還可引起對抗菌藥物不敏感菌、耐藥菌或真菌過度增殖而致感染,或因藥物直接刺激腸道蠕動增加而致病。艱難梭菌、產氣莢膜梭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酸克雷伯桿菌和白假絲酵母菌等是AAD的常見致病菌。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是AAD的高發人群,早產、低出生體重、接受腸道手術或侵入性操作、長時間住院、有嚴重基礎疾病或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以及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等可增加AAD發生風險。
兒童AAD的潛伏期一般為2~6 d,典型病例通常在停用抗菌藥物期間起病,僅有8%~15%延遲起病,可遲至使用抗菌藥物后2個月。
1. 輕型(單純性腹瀉):最常見。僅表現為稀便,2~3次/d,持續時間短,無中毒癥狀,通常為Ⅰ度或輕Ⅱ度腸道菌群失調。臨床常被忽略。
2. 中型:菌群失調Ⅱ度以上,腹瀉次數較多,可有腸道條件致病菌感染。臨床易被誤認為感染性腹瀉。
3. 重型:在嚴重菌群紊亂基礎上繼發條件致病菌如艱難梭菌或白假絲酵母菌等感染。癥狀重,腹瀉次數一般10~20次/d,可達30次/d,可伴有發熱、腹部不適和里急后重等。
4. 極重型(暴發型):除腹瀉外,還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低蛋白血癥等并發癥,甚至發生中毒性巨結腸,可并發腸穿孔。
1. 臨床診斷:近期曾使用或正在使用抗菌藥物后出現腹瀉稀便或水樣便,甚或黏液便、膿血便、血便,或見片狀或管狀假膜,排除其他有明確原因的腹瀉,(1)各種原發性感染性腹瀉如細菌性痢疾,(2)腸道器質性疾病如炎癥性腸病,(3)腸道功能性和過敏性疾病,(4)胃腸道手術1年內等,可臨床診斷為AAD。證實有腸道菌群失調是臨床診斷的有力證據。
2. 病原診斷:如果微生物學檢查檢出優勢生長的致病菌,可直接診斷為相應病原性腸炎,如白假絲酵母菌腸炎等。
AAD重在預防。嚴格掌握使用抗菌藥物指征是預防AAD的根本措施,宜根據病情盡量選用對腸道菌群影響較小或窄譜或AAD發生風險低的藥物。益生菌在預防AAD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免疫抑制、危重癥、結構性心臟病及中央靜脈導管置管等高危人群應謹慎使用。
1.益生菌預防適應證:(1)使用廣譜類抗菌藥物如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喹諾酮類和抗厭氧菌抗菌藥物;(2)使用經肝臟代謝或膽汁排泄且在糞便中藥物濃度明顯增高的抗菌藥物,如紅霉素和克林霉素及靜脈用頭孢哌酮;(3)預計抗菌藥物療程較長;(4)聯合使用抗菌藥物;(5)其他情況,如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有并發癥和曾經發生過AAD或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
2.益生菌種類:強烈推薦布拉酵母菌CNCM I-745和鼠李糖乳桿菌GG用于預防AAD;條件性推薦布拉酵母菌CNCM I-745用于預防CDAD。國內制劑包括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或膠囊、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等也可用于預防AAD。
3.益生菌預防劑量和療程:布拉酵母菌CNCM I-745推薦劑量≥50億CFU/d,鼠李糖乳桿菌GG劑量100億~200億CFU/d,可達到最佳效果。推薦干預療程時間為7~21 d,早產兒可延長4~6周或直至出院。其他菌株(包括國內制劑)尚未形成推薦意見。
來源:中華兒科雜志, 2022,60(7) : 73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