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數字化轉型的話題,無論是阿里、騰訊還是百度,似乎都在有意爭奪領導者席位。4月9日,百度聯合清華大學發布了《產業智能化白皮書——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地形初現端倪》。
報告基于AI與產業融合的視角,植入了大量案例,20000余字、76頁PPT,如此長篇幅,重度探討了AI技術發展近況、如何商業化落地、如何與智慧城市等產業結合——鑒于百度現在是All in AI的大戰略,這也算得上是百度與清華大學共同針對AI課題的最新研究與成果展示了。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親自站臺了這本白皮書的發布。
在白皮書上半部分,AI的研究模型、產業演進工具是主要內容;下半部分,AI走出實驗室的應用、AI技術商業化過程是主要內容,出行、金融、城市、家居、客服等5大垂直領域是典型案例。
這本報告到底有多少干貨?我們試圖一探究竟。
AI地形已初現端倪 “靴子”最先在哪落地?
白皮書的開篇是AI技術的概述。從20世紀50年代起,人工智能的方法、研究路徑經歷了“三起兩落”。新一輪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正從實驗室走向廣泛的產業應用。
人工智能發展歷史
隨著近幾年神經網絡等算法理論開始復興,語音識別、圖像識別也獲得關鍵發展,AI迎來發展浪潮,并開始應用在搜索引擎、物流、工業機器人、銀行、金融、醫療等行業。而業界對AI的層次結構也梳理的越發清晰。
人工智能的層次結構
現在,驅動AI發展的因素很多,比如:大數據、云、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數據,GPU芯片的普及使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再上新臺階,多層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算法也取得長足的發展,加上現在巨頭追逐、政策紅利,AI已經進入到一個快車道。
計算能力發展歷程 數據來源:AMD
對于中國而言,與美國同屬于AI產業最活躍的國家,在學術研究、算法、專利、產業應用各個方面,中美兩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
全球主要國家人工智能論文情況
中美兩國AI專利數量占全球AI專利總數62%。
截止到2018年6月,美國AI企業2039家,世界排名第一,中國緊隨其后,數量達到1040家。
產業技術端,在基礎層、算法層、技術層和應用層,中國都涌現出一批有相當實力的AI企業。
芯片領域有華為海思、寒武紀等;
算法和綜合領域有百度、騰訊、阿里;
智能語音領域有百度、科大訊飛等;
計算機視覺領域有商湯、曠視等。
總體來看,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完整的AI產業鏈。
融資能力端,中國相當活躍。
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情況及全球占比
投資金額從2014年到2016年,兩年時間增長了6倍。
從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中國AI領域累計融資金額全球占比60%,超過美國的29%,世界排名第一。
而最先落地AI技術的場景主要集中在醫療健康、金融、商業、教育、工業和安防這幾個領域。
AI技術熱點及場景出現 TO B成“狹路相逢”的賽道
白皮書觀察到,不同種類的AI技術逐漸應用到越來越多的產業中,有些已經找到應用場景,發展前景日趨明朗。其中,智能推薦、計算機視覺、以語音識別及NLP為代表的智能語音語義技術應用最為廣泛。
智能推薦在電子商務、搜索和內容分發、新零售、精準營銷等領域獲得長足發展,已經過了在發燒友用戶中流行的階段;
計算機視覺則適用于視頻監控、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識別、醫療影像分析、航空/遙感測量等領域,已經不是一個有很高門檻的“極客產品”。在中國AI創業公司所屬領域分布中,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占比排行第一,超過20%。
智能語音語義技術在語音命令交互、智能語音助理、機器翻譯、輸入法等方面已經有所應用,蘋果的Siri、微軟的Cortana、小米的小愛同學、百度的DuerOS對語音識別的準確率和對語義的理解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智能家居是當前AI熱門領域,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國際重要AI企業,百度、小米等國內重要企業都已進軍智能家居領域,并有相應的產品面世。
不過問題是,雖然語音交互的智能音箱大打價格戰,但智能家居領域還沒有殺手級應用,當前的產品形態還不具備發展成高滲透率產品的潛力。
智慧城市是興起的較快的一個領域,目前這個賽道已經出現阿里城市大腦、騰訊數字廣東、百度AI City、京東智能城市、平安智慧城市等項目,眾多二三線廠商躍躍欲試。
雖然智慧城市涉及的各種AI技術、云和大數據技術基本上具備了理論可行性,但由于處于起步階段,會有很多實際應用上的技術課題需要解決。
總體而言,AI廣泛地深入產業化,其實就是不斷拓展“智能+”的過程,新的產業要素和新的產業鏈結構正在形成。
現在BAT集體將技術重點放在了TO B上,勢必也會在新階段“狹路相逢”。
白皮書的4大建議:算法廠商與應用廠商要“強連接”
從應用從技術角度看,AI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用層的廠商需要和技術層、算法層的廠商建立更多的合作和連接,培養應對變化所必須的彈性和敏捷的應變能力;另外,算法廠商也同樣需要和應用廠商建立廣泛連接,具體的應用場景中的需求往往會為技術發展起到難以預想的催化作用。
基于前期的研究,白皮書為在產業智能化轉型中致力于發展AI的企業提出4大建議:
從企業業務(to B業務)入手,這是人工智能廠商當前時期發展的一個合適起點。
在已有產業中發掘適合自己人工智能產品的應用場景,這是人工智能產業化的“錨點”。通常,人工智能的應用率先從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方面起步。然后才會發掘出全新的應用場景,為用戶創造全新的價值。
“鎖定”早期用戶,跟隨用戶成長。在業務發展中理解需求并打磨產品。雖然早期用戶規模小,但他們對于企業產品創新非常重要。如果企業能夠“跟得上”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那么,在技術維度發展出主導設計、突破第二節點過程中就不會掉隊,甚至可能成為引領者。這也是用戶規模逐漸成長達到可持續擴散的過程。
隨著產業化的發展,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的產業要素將會逐漸出現,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基礎,選擇、建設或投資與自身業務協同的產業新要素,從而能夠為未來市場爆發做好準備。
商業實踐:5大案例 百度的AI商業化“閱兵”
白皮書里,百度AI商業化的成功案例主要集中在以下5個:首汽約車、太平洋保險、中國聯通、極米科技、軟通智慧。
整體來看,TO B 意味明顯。據了解,在云計算、大數據、AI等層面,百度與這幾家公司都有合作。
首汽約車+百度,軟硬件雙優化
在首汽約車的案例里,首汽約車目前在營車輛超過40萬臺,獲得了58個城市的網約車運營牌照,實現了全國運營。安全、基礎體驗和增值服務3個方向,是其與百度開展大數據、AI合作的重點。
機器學習和判斷 來源:首汽約車
雷鋒網注意到,一方面,首汽約車與百度地圖等開展合作,做到了派單優化、峰谷平策略、目的地預測、模糊搜索等功能;另一方面,首汽約車還與百度聯合推出了基于DuerOS平臺的CI車載智能硬件系統,集成了圖像識別、語音識別、NLP、高精度傳感器等多項先進技術,提供現駕駛輔助、駕駛安全監測、乘車安全輔助、智能行程管理、智能后臺管理、一鍵報警等功能。
成果上,據統計,自投運以來,CI系統累計識別出車道偏離160多萬次,前車過近60多萬次,疲勞行為23萬多次,行駛中打電話9萬多次,車內抽煙3萬多次,超速43萬多次,每天自動監聽分析超過2萬次通話,有效監督和規范了司機駕駛行為。
聯通的AI探索 百度在云管端上協作
在聯通的AI等技術探索案例里,聯通目前正處在運營商競爭白熱化的階段,降低企業寬帶資費、降低移動網絡流量資費等政策要求倒逼聯通改革。除了在混改中引入BATJ的投資,聯通還在云管端上與BATJ展開合作。
聯通混改部分參股公司
智能客服是建設AI核心能力的場景,聯通與百度智能云合作建設全渠道、全媒體智能客服并投入試點,實現了話費查詢、業務辦理、發票咨詢等100多個意圖模型,在準確率95%、客戶滿意度90%的情況下,減少了12%的人工服務時長。客服電話10010的15秒服務水平提升至88.7%,而客服外包成本則下降了10%,達到了降本增效的設計目標。
中國聯通AI生態架構
AI方面,“聯通大腦”正代表聯通構建AI生態體系、推動產業滲透的努力,在商業、醫療、交通、城市管理等各類信息化、智能化應用場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優勢。
軟通智慧的城市數字化 百度在底層支持
在軟通智慧的智慧城市框架搭建及實踐中,AI技術擁有很多應用場景,比如圖像識別、VR/VR、公共安全、交通等。百度本身也推出了AI CITY方案,強調以數據為驅動的城市決策機制,根據實時數據和各類型信息,綜合調配和調控城市的公共資源。雙方目前在云、大數據和AI層面有一定合作。
軟通智慧城市架構
2018年,百度發布了AI城市的“ACE王牌計劃”(Autonomous Driving、Connected Road、Efficient City),并宣布AI城市解決方案將率先在北京和上海落地。而與之合作的軟通智慧通過架構軟通云網,以城市為平臺,聚合了超過200個行業云應用。武漢政務云(數據)中心項目共完成了武漢市42個委辦局的信息梳理及資源交換工作,完成了全市1000多萬人口信息及20多萬企事業單位法人信息的數據建庫工作。
此外,其他幾個案例也展示了百度在AI商業化逐步走向“靴子落地”。
雷鋒網總結
綜合來看,百度此次聯合清華大學發布這本《產業智能化白皮書》,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AI技術與產業融合的新面貌。
可惜的是,核心數據的披露有限,另外阿波羅自動駕駛、自研芯片方向的進展也沒有進一步對外公布。
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案例
不過,很強烈的信號是,百度自2018年12月的架構調整、技術體系整合動作以來,升級“ABC智能云”業務戰略、推進“云上百度”都在加快。加上AI的落地是當前學界、工業界最為關注的核心問題,百度的TO B成果迎來新進展,而利用自己擅長的優勢必然是“鎖定”用戶的關鍵,屆時也會有更多商業化的案例涌現。(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