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投資方法,賺不了大錢,卻能增加點零花錢;一些投資理念,不能保證穩賺不賠,卻能降低風險。春節將至,置辦年貨的人們越發覺得“錢緊”,記者找到幾位“賺小錢”達人,學習他們的投資經。
理財產品算好時間勤折騰
很多人覺得理財產品收益不高,不愿意花時間選擇購買,讓錢躺在銀行里睡大覺,這可是大錯特錯的方式。
2013年9月,王女士用10萬元購買了
建設銀行一期為期92天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4.6%,12月中旬產品到期后,獲得收益1160元,拿回本金后,她又購買了一款
交通銀行年化預期收益率5%的理財產品,產品期限30天,在過年前,產品就能到期,按以往經驗,可以獲得約410元的收益。兩次收益加在一起有1570元。王女士表示,雖然錢不多,但在年前給自己添一件新衣應該差不多了。
王女士表示,看似簡單的理財產品購買也有一定技巧。每到季度末,銀行理財的預期年華收益率都會比平常高,年底更是如此。算好時間,掐好節點才能買到高收益理財產品。“9月份以來,我買的兩次理財產品都買在節點上,如果再晚幾天,就不得不買預期收益率低一些的產品。比如,在我購買這兩期理財產品大約半個月后,市場上普遍推出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就在4.3%、4.6%左右了,若那時購買,收益率將少100元左右。”當然,王女士說,如果上一期理財產品到期后,這一期的預期收益率還沒到傳統時間段的高點也不必非要等到高點再買入,因為等待的時間也是成本。
基金股票縮小范圍常關注
李女士金融專業知識豐富,但她卻不經常投資,只是密切關注幾支基金的動向,覺得時機成熟就投資一把。去年12月中旬,李女士一直觀察的交行成長類基金到了3.2元的價位,她認為此時的基金凈值已經偏低,于是果斷出手,購買了10萬元基金。到1月8日贖回時,這筆交易為她帶來了2000元的收益。
李女士表示,投資基金最好不要廣撒網,只密切關注幾支基金,對其情況做到心里有數,當到合適價位時賺點就走。“不要想找最高點,誰也沒有預測最高點的能力。”
同樣的思維在炒股上也適用。股海沉浮多年的李先生表示,與其追逐熱點等待板塊輪動,還不如僅關注幾只股票,時機成熟就出手。這兩年來,他專做銀行股,2013年初大漲的
民生銀行正是他一直觀察并持有的股票,這一支股票就讓他獲得了1600元收益。“專門關注幾支股票的好處是能了解他們的波動區間,做短線風險性相對較小。不要貪多,只需掙點零花錢即可。”李先生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