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守護敦煌藝術寶藏,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守護敦煌藝術寶藏,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樊錦詩 《 光明日報 》( 2014年10月27日   16 版)
樊錦詩 漢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生。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自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后已在敦煌研究院堅持工作50余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第45窟西壁龕內北側 菩薩(盛唐)
第二七五窟西壁 彌勒菩薩(北涼)

    ■演講人:樊錦詩

 

    ■地點:敦煌市莫高窟九層樓前廣場

 

    ■時間:2014年9月

 

    創建于公元4—14世紀的敦煌莫高窟,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在中國歷史上繁榮了一千年,演變成中西文明交融薈萃的結晶,蔚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寶藏。元明以降數百年來,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沉寂,嘉峪關的封閉,莫高窟長期處于無人管理,任由自然損毀、人為破壞、甚至偷盜的境地,使光輝的藝術豐碑黯然失色。敦煌研究院成立于抗戰時期,1944年,一批有志之士趕赴敦煌,在敦煌莫高窟設立了保管、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常書鴻任所長,開始了敦煌石窟的清理、調查、保護、臨摹等工作,1950年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段文杰任院長。1998年4月始,樊錦詩任院長。

 

    不知不覺間,我在敦煌莫高窟工作已滿51年了。51年,像做夢一樣。

 

    敦煌的條件確實相對艱苦,但我相信,金錢和享受并不是人生選擇的唯一標準。敦煌的藝術寶藏,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我們要讓這里的年輕人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為此,我們創造機會讓他們重返大學,攻讀碩博學位,出國深造。讓年輕人廣泛參與國際合作項目,開闊視野。世界永遠是年輕人的,文物事業始終要交托給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一代代的莫高窟人,經歷歲月的磨礪和洗禮,孕育出了“莫高精神”:堅守大漠、勇于擔當、甘于奉獻、開拓進取。這種精神讓我充滿力量和希望。敦煌石窟、研究院就是我的家,已經融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現在想想,人的一輩子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為它做出一點事,這輩子就算沒白來世上一趟。我有幸為敦煌服務了一輩子,這輩子很值得。

 

    下面,分為三個時期簡單介紹敦煌研究院七十年來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文物所做的主要工作。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時期

 

(1944—1949年)

 

    1942年,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莫高窟收歸國有,第二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做了人員、資金和業務的各項籌措,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式創立。根據于右任先生提出的“寓保護于研究之中”的倡議,以保管研究莫高窟為主,也兼及敦煌西千佛洞、安西(今瓜州)榆林窟的一些保管工作。以上三處石窟統稱為敦煌石窟,有時也稱莫高窟為敦煌石窟。其職能專門從事敦煌石窟的研究、保管工作。首任所長、著名畫家常書鴻先生和他帶領的10多名有志青年,從大城市來到風沙呼嘯、荒涼寂寞、交通不便、生活艱苦的西北邊陲敦煌,面對的是破敗不堪的石窟,他們克服了無房、無電、無自來水、無交通工具、經費拮據,缺少人手,孩子不能上學等各種困難,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清除了數百年堆積在300多個洞窟內的積沙、拆除了窟內俄國人搭建的全部土炕土灶、對石窟作了力所能及的初步整修,還募款為部分重點洞窟裝了窟門,修建了長1000余米的圍墻,有效地阻擋了人為破壞和偷盜。

 

    與此同時,開始敦煌壁畫臨摹、洞窟內容調查和編號;設置陳列室,展示文物;到南京、上海、重慶等地舉辦敦煌藝術展覽;制訂了進窟工作和參觀的辦法,撰寫洞窟說明。

 

    敦煌藝術研究所的創立,標志敦煌石窟結束了約四百年無人管理、任憑損毀、破壞和偷盜的歷史,翻開了保護、研究和弘揚新的歷史篇章。前輩們篳路藍縷、含辛茹苦所做的各項開創性工作,為此后敦煌石窟事業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敦煌文物研究所時期

 

(1950—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敦煌石窟的保護。中央文化部將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任常書鴻為所長;制訂了“保護、研究、弘揚”的工作方針;派來了文物、考古和古建專家,對莫高窟作了全面綜合勘察,提出了保護和研究方案;修繕了五座殘破的唐宋木構窟檐。這時明確了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也由敦煌文物研究所負責管理的職能。1961年,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個時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環境穩定,而艱苦的日常生活和簡陋的工作條件并無多大變化,員工們過著清苦的生活,堅守著自己的責任,即使在10多年動蕩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雖業務停頓,職工中也存在派性,互有指責和批判,但全體職工對保護敦煌藝術寶藏的認識和態度完全一致,依然共同堅守和保護著敦煌藝術寶藏,敦煌石窟文物未受到絲毫破壞。

 

    這個時期針對壁畫和彩塑病害頻發、崖體風化和坍塌、風沙侵蝕等嚴重的問題,首次實施了全面的大規模的搶救性保護:傾倒的塑像被扶正加固;瀕于脫落的壁畫,作了邊緣抹泥加固,或鉚釘固定和灌漿黏結加固;對起甲、酥堿病害的壁畫,與國外專家一道試驗采用新的修復材料和工藝方法作了修復;特別是60年代初,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國家撥巨款,以“支”、“頂”、“擋”、“刷”的技術,對裂隙縱橫的莫高窟南區崖體和石窟實施了全面大規模的危崖加固工程,解決了石窟的穩定性問題,經過加固的莫高窟能承受7級烈度的地震,使瀕臨坍塌的洞窟,脫離了險境,得到了妥善保護。為了防止風沙對壁畫和塑像的磨蝕,還在崖頂做了鋪設草方格的擋沙柵欄試驗。

 

    這個時期也是敦煌藝術臨摹的黃金時期,完成的敦煌壁畫和彩塑臨本數量多、質量高、內容豐富;還首創原大、原狀整窟臨摹;根據多年的臨摹實踐,總結、歸納出三種臨摹方法,對以后臨摹有重要指導意義;通過臨摹對敦煌壁畫藝術各個時期風格特征進行了探索研究;并嘗試創作新壁畫;不僅在國內的北京、上海和鄭州等大城市,而且到波蘭、捷克、印度、日本等國舉辦敦煌藝術展覽。

 

    這個時期敦煌學研究主要做了基礎性的整理研究。經過長期調查研究,基本搞清敦煌石窟壁畫圖像、彩塑的內容,出版了多年調查研究的成果《莫高窟內容總錄》、《莫高窟供養人題記》,這是研究敦煌石窟必備的基本資料;還對本院收藏的藏經洞出土文獻開展整理研究;配合莫高窟南區危崖加固工程,對莫高窟南區窟前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清理,完成了《莫高窟窟前殿堂遺址》考古報告;協助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保護,完成了《天梯山石窟》考古報告;開始對敦煌石窟藝術和內容的研究。

 

敦煌研究院時期

 

(1984年到現在)

 

    1984年甘肅省政府決定將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增加了職能、擴大了編制、增添了員工、增設了部門;敦煌研究院利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與國際和國內高端的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合作中開闊了視野和思路,引進了先進的理念和技術,迅速提高了我院專業人員的能力和水平;采取送出去、引進來等多種方法培養人才,形成了一支文理藝術兼有的多學科專業人才隊伍;建造和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改善了員工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基本改變了以往的艱苦和閉塞狀態。

 

    這個時期正值莫高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全方位探索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科學保護、研究、傳承和管理問題,并采取了與敦煌石窟職能相應的法律法規、科學技術、人文學科研究、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等綜合措施。這時的敦煌研究院是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的綜合性科研和保管機構。

 

    首先,制訂法律法規和規劃。制訂和頒布專項法規。2003年,經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并頒布實施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明確了莫高窟保護對象、范圍,規定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的職責,及其保護、利用、管理工作應遵循的方針和原則;也明確規定了政府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在保護莫高窟方面的權利、義務和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責任。這項專項法規頒布,為莫高窟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法律保障。制訂和頒布保護規劃。1998~2004年,中、美、澳三國四個單位共同研討制訂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對莫高窟價值及其本體和環境的保護、保存、利用、管理和研究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科學的評估,制定總體規劃的目標、原則和實施細則;又按照保護、研究、利用和管理四個方面制訂分項規劃的目標與對策,編制主要措施與分期實施計劃;最后提出規劃實施的支撐體系。自《規劃》制訂和甘肅省政府頒布以來,敦煌研究院始終以《規劃》為指導和依據,開展莫高窟的保護、利用、研究和管理各項工作。

 

    其次,敦煌石窟本體和環境的科學保護。施行保護和修復的科學技術研究。通過科學研究,確定了石窟壁畫顏料的成分及其顏料中膠結材料的性質和類別;掌握了泥質壁畫地仗層的組成結構及物理化學性質;掌握了壁畫多種病害的機理;研究并確定了針對不同病害修復的材料和工藝。采用數字技術永久保存敦煌石窟文物。為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經過多年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先進的數字影像拍攝、色彩校正、數字圖片拼接和存貯等敦煌壁畫數字化保存技術,實施了建立全部敦煌石窟數字影像檔案的工程。這些成果已應用于石窟保護、學術研究、美術臨摹等領域,并在國內外多次展覽中為觀眾提供了豐富逼真的敦煌藝術視覺體驗。建立莫高窟安全防范監控系統。安裝了包括入侵報警、視頻監控、音頻復核、在線電子巡查、周界報警、安全照明、安防通訊等多個子系統的安防設施,對所有布防區域可進行全面有效監控。保護莫高窟人文和自然景觀。拆除窟區近現代添加物;遷出窟區的工作和生活用房;完整地保護莫高窟窟區前歷史形成的舍利塔群和寺廟等人文景觀,以及山嶺、沙漠、河流、樹木林帶等自然景觀,使莫高窟保持了莊重、古樸、幽靜的文化氛圍。治理莫高窟風沙。在莫高窟崖頂建立了長6000米的高立式阻沙柵欄,以阻擋疏導來自主風向的沙害;崖頂沙源所在的沙山鋪設了100多萬平方米草方格固沙;種植10萬平方米沙生植物固沙林帶;鋪設了160多萬平方米礫石壓沙帶,形成了以固為主,固、阻、輸、導結合的綜合防治風沙體系。使莫高窟的風沙減少了75%左右,極大地減緩了風沙對敦煌壁畫和彩塑的磨蝕。構建莫高窟監測和風險預控體系。采用風險管理理論、現代傳感器技術和網絡技術,逐步實現對莫高窟遺址的大泉河水文變化、崖頂沙塵、崖體和洞窟振動、地震、開放洞窟微環境變化和游客流量、壁畫病害等方面監測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并通過監測數據分析,為遺址保護、風險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據和指導,建設國內首個以“物聯網”為基礎的遺址監測和風險預控體系。這個時期保護和修復的科學技術,與國際接軌,取得長足進步,在中國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研究領域居于領先地位,得到國家科技部的認可,被批準為文物系統唯一的國家古代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不僅保護本院管理的敦煌石窟,而且為西北乃至全國的石窟寺和土遺址保護開展服務。

 

    再次,敦煌藝術和敦煌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與開拓。敦煌美術研究方面,對敦煌石窟各時期各類型的美術作品風格、技法與美學特征做了總結性的研究,還在建筑、圖案、飛天、山水畫等專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此基礎上,近年來從美術史的角度,按時代發展的順序,開展了敦煌石窟美術史的研究,現已出版《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卷)》。敦煌壁畫圖像研究方面,一方面發現并考證出一批以前未知的佛教故事和經變等題材內容,另一方面對佛教故事、經變等在全面深入解析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總結性的研究,產生了《敦煌石窟全集》(為專題分類26卷本)一系列成果。石窟考古研究方面,對十六國、北朝、隋代、唐代前期、中期和西夏時期石窟進行了考古分期研究。另外,制訂了多卷本《敦煌石窟全集》考古報告的編輯出版計劃;按照計劃,采用多學科結合的方法,出版了第一卷考古報告,全面、準確、科學地記錄了本卷洞窟的全部遺跡,并探索出石窟考古報告編寫的科學方法。對莫高窟北區洞窟實施全面清理發掘,弄清了北區洞窟的數量、功能、性質,還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出版了莫高窟北區石窟三卷考古報告。北區石窟的考古成果還帶動了一些領域的研究。敦煌文獻研究方面,不僅對院藏敦煌文獻進行系統整理,而且由敦煌研究院主持對甘肅省藏敦煌文獻做了全面調查與整理,出版了六卷本《甘肅藏敦煌文獻》。同時,對敦煌學研究的基本工具書《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進行全面修訂,出版了《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近年,又開展了敦煌藏古藏文文獻的全面調查與整理工作,現正在研發敦煌遺書數據庫(以敦煌古藏文文獻為主)。

 

    再有,針對敦煌壁畫多元文化的特點,開拓敦煌學研究的新領域。社會生活方面的民俗、科技、交通、服飾的研究;音樂、舞蹈的研究,特別是對敦煌樂器的研究復原取得突出成果;敦煌石窟西夏時期密教圖像的深入研究;供養人畫像與世家大族的研究,對供養人的身份、家族、佛教供養活動,以及供養人畫像的服飾化妝探討研究;吐蕃時期石窟圖像和相關藏文文獻研究;回鶻時期的回鶻民族及其歷史、文化、藝術、宗教研究;敦煌與絲綢之路上多元文化匯流之間關系的研究;單個洞窟研究;佛教文學研究。敦煌石窟臨摹。經過幾代人的臨摹研究,已總結出一套臨摹技法和規范,并對各時期壁畫的繪制技法有了深入的認識。近二三十年間,完成了十多個代表洞窟的原大整窟臨摹復制,并結合數字攝影技術,在準確性、色彩還原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還進行了部分壁畫的復原臨摹研究。創辦《敦煌研究》。自1982年創刊至今已出版145期,屬國家期刊、核心期刊,刊物堅持學術性,開放性,發表了大量國內外學者有關敦煌學、佛教石窟考古、佛教藝術研究等方面的高水平論文,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廣泛而良好的聲譽,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主要學術刊物。圖書和信息建設。經過七十年的積累、發展,敦煌研究院整理了15萬冊有關敦煌和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宗教、民族、藝術等方面的專業圖書和文獻;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學術數據庫制作商合作,初步建成了“敦煌學信息資源數據庫”,已開始運行。舉辦“敦煌論壇”。敦煌研究院連續舉辦10多屆有關敦煌學研究、絲綢之路古遺址保護的國際學術會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國際敦煌學、古遺址保護研究的重要的國際性學術論壇。這個時期完成了包括國家級、省級、院內重大課題在內的一批敦煌學研究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經成為國際上敦煌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和最大實體。

 

傳承弘揚與遺址管理

 

    傳承弘揚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是敦煌研究院的重要職責。莫高窟的洞窟雖有年代久遠、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價值珍貴的獨特之處,又有空間狹小、文物材質脆弱、病害頻發的局限。每個洞窟既是文物庫房,又是游客參觀的展室。為了做到滿足游客的文化享受,又保護洞窟的文物安全,敦煌研究院堅持“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堅持保護”的理念。多年來開展了莫高窟單日游客承載量和石窟開放管理的調查研究。根據洞窟觀賞價值、空間容量、有無病害;窟內的游客數量、游客流量、停留時間;以及開放洞窟內小環境(環境因素主要指標為溫度、相對濕度和二氧化碳含量等)的變化等等多種因素,確定了莫高窟單日游客最大承載量,制訂了洞窟開放標準。經過科學研究,莫高窟單日游客承載量為3000人次。洞窟開放標準為精選不同時代、不同內容、精湛藝術的代表性洞窟供游客欣賞,開放洞窟面積不得小于15平方米,不能有嚴重病害;每批進窟的游客不能超過25人,停留時間不宜過長;為保持空氣清新、保證參觀質量,窟內溫度應保持相對穩定,相對濕度應低于62%,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過1500ppm。

 

    面對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莫高窟觀光旅游,原來單一進窟參觀的模式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為充分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同時保護好莫高窟文物,使莫高窟真正“活起來”,敦煌研究院建議國家建設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采用數字展示技術,讓莫高窟內的敦煌藝術搬到莫高窟外面向游客展示。這個建議得到國家和甘肅省的高度重視。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后,我院和國內外熱心關注敦煌石窟的許多機構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經過數年建設和數字節目創新制作,今年正式竣工啟用。

 

    在這座高新科技與古老文化完美結合的中國世界遺產地目前唯一的球幕影院里,觀看全球第一部展現文化遺產的8K高分辨率的球幕電影《夢幻佛宮》,以及4K超高清主題電影《千年莫高》。使游客坐在影院里就能身臨其境地觀看到莫高窟的敦煌藝術。先進的科技成果,還帶來了全新的參觀模式和優質的管理服務。莫高窟參觀由過去的單一參觀洞窟的模式,改為現在的先觀賞敦煌藝術數字電影,后實地參觀莫高窟洞窟實景相結合的復合參觀模式;由過去現場排隊購票,改變為現在的網絡預約、自主選擇、線上支付。參觀模式的轉變不僅有助于提升游客參觀體驗的品質,改善旅游服務質量,而且可以減少游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降低對洞窟開放的壓力,莫高窟單日游客最大承載量也由3000人次增加到6000人次。達到文物保護和開放利用的雙贏。

 

    我院負責的莫高窟遺址旅游開放與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選為世界遺產旅游管理的最佳案例和國際上踐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最佳案例。

 

    回顧敦煌研究院艱苦卓絕的70年奮斗歷史,經過莫高窟一代又一代傳人的堅守,為敦煌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發揚光大,堅持和傳承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持續不斷地向前推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當年的舉步維艱到今天的蓬勃發展,走出甘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今后的敦煌研究院應面向未來,繼承發揚老一輩創造的“莫高精神”,繼續加強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和國內合作,充分學習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先進理念、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更有效地發揮敦煌研究院在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傳承方面的積極作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敦煌女兒”樊錦詩:別樣人生“莫高”情
段文杰:大夢敦煌六十多年
王旭東:孜孜大漠 精琢匠心——七十馀載用心守護敦煌寶藏|文史知識
西部戈壁,巨擘書寫精彩的“敦煌答卷”——“時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利用群體群像素描
論述百練:我心歸處是敦煌
樊錦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河县| 盘山县| 静海县| 濮阳县| 长顺县| 丰宁| 乌鲁木齐市| 墨玉县| 大兴区| 石门县| 新绛县| 梁山县| 芷江| 保靖县| 井陉县| 屏南县| 泽州县| 荆州市| 略阳县| 桦甸市| 宜章县| 澄城县| 香港 | 夹江县| 昌黎县| 大同市| 济阳县| 云浮市| 鸡泽县| 卢湾区| 阿瓦提县| 徐州市| 石首市| 东海县| 万州区| 工布江达县| 江都市| 九龙城区| 河西区| 海晏县|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