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中國人開門的七件事,更表明它已經深深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茶在我國有著豐富的品種,各種茶葉分類方法都不甚相同。按照發酵程度可分為,發酵茶,半發酵茶和不發酵茶三類;按照茶葉的加工方法分類則又可以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黑茶,青茶這六大類。并且這六類茶的茶性不同,其對人體也有著不同的影響。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茶味苦,甘,微寒,無毒。歸經,入心,肝,脾,肺,腎臟。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所以,不同種類的茶本身就有不同的茶性,且大致分為涼、中、溫性。
其中,綠茶富含茶多酚,咖啡堿且葉綠素含量高,對腸胃的刺激性大,屬于涼性茶類;
黃茶是經綠茶加工手法演變而來,只是多了“悶黃”這一獨特的工序,其茶性也是偏涼性;
白茶俗稱“懶人茶”,它是經長時間萎凋后直接干燥而制得,內含物豐富,茶性偏涼。
紅茶,屬于全發酵茶,茶性甘溫,可養陽氣。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有抗寒和助消化的功能。
黑茶,經渥堆發酵而制成,茶性溫潤,可去油膩,有暖胃,降血脂的作用,茶性偏溫。
青茶又稱烏龍茶,其中,中度和重度發酵的烏龍茶茶性偏中性,主要代表為巖茶類。但是輕度發酵的烏龍茶茶性偏涼,主要代表為清香型鐵觀音等。另外,普洱生茶因年份短,其茶性也是偏涼的。
而傳統的中醫也認為“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強有弱,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表明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體質。體質是受先天遺傳和后天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形成的。傳統的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反映了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決定,并以氣血為基礎。
因此,中醫把人劃分為九種體質,分別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以及特稟質(見表一)。
表一
體質類型
體質特征和常見表現
平和質
面色紅潤,精力充沛,正常體質
氣虛質
氣不夠,聲音低,易累,易感冒
陽虛質
陽氣不足,畏冷,手腳發冷
陰虛質
內熱,不耐暑熱,易口燥咽干,手腳心發汗,眼睛干澀
血瘀質
面色偏暗,牙齦出血,易現淤斑,眼睛血絲
痰濕質
體形肥胖,易出汗,面油,嗓子有痰,舌苔較厚
濕熱質
面部和鼻總是油光發亮,臉上易生粉刺,常感口苦,口臭
氣郁質
體型偏瘦,多愁善感,感情脆弱
特稟質
特異型體質,過敏體質常鼻塞,打噴嚏,易哮喘,易對藥物,食物、花粉、氣味、季節過敏
資料來源: 網絡與期刊論文(tea time)
所以,根據人的體質與茶性,我們大致可以給出一些喝茶的建議(見表二)。但是,現代人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的節奏變化很大,導致人的體質出現復雜的變化,想要使喝茶成為一種養生手段還需要去自己去認清自己的體質,并且根據自己的體質去喝茶,這才能讓茶發揮它更大的效用。切記不能盲目喝茶哦!
表二
體質類型
喝茶建議
平和質
各類茶都可以
氣虛質
普洱熟茶、烏龍茶和安吉白茶(綠茶)
陽虛質
紅茶、黑茶和重度發酵的烏龍茶。少喝綠茶,黃茶
陰虛質
多喝綠茶、黃茶,白茶和輕度發酵的烏龍茶。盡量不喝
紅茶,黑茶等溫性茶
血瘀質
多喝綠茶、黃茶,白茶和輕度發酵的烏龍茶。盡量不喝紅茶,黑茶等溫性茶
痰濕質
多喝各類茶
濕熱質
多喝綠茶、黃茶,白茶和輕度發酵的烏龍茶。盡量不喝紅茶,黑茶等溫性茶
氣郁質
多喝安吉白茶(富含氨基酸)等
特稟質
注意不喝濃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