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話而沒有主見,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奴仆型”性格,事事都是隨風倒,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永遠都是以一名追隨者的角色出現。
有主見而不聽話,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偏執型”性格,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拿主意,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合理化建議。
不要事事都要求孩子聽話,父母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讓孩子主動聽話,主動的征求父母的意見。
孩子按照父母說的話去做事,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和成功,那么,孩子也會認可自己的能力,在成功帶來的喜悅和鼓勵之下,孩子就會敢于面對問題,從而心甘情愿的聽父母的話。
要想讓孩子有主見,父母就要讓孩子多做一些事情。孩子不經歷一些事情,就不會思考,也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可能會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在家庭環境里,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自己做事情的過程中就會激發其自身的能力。
父母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既聽話又有主見,既能表達自己的看法,又能善于傾聽,采納別人的建議呢?
1、就事論事,不要延伸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協助孩子一塊去解決,千萬不要因為一件事情沒有處理好,又牽引出其它的問題。
父母這樣做不僅幫不到孩子,而且還會因為問題的延伸,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讓孩子不聽話,有時并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說的話不中聽。
2、多聽少說,不要打斷
當孩子在敘述一件事的時候,父母要耐心地聽完孩子所說的話,而不要從中打斷,或者過早的判斷,下定義。
因為,很多事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有通過孩子的傾訴才會了解孩子內心的感受,傾聽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接納,父母的接納會讓孩子樂于表達,當孩子說完了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孩子就會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3、穩定情緒,不急不火
情緒是一切問題的導火索,很多父母就是因為不能調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火冒三丈”。這種情緒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孩子在這種高壓的情況下,表面上會屈從,內心之中卻埋下了一顆抗拒的種子。
不論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父母都要穩定情緒,和孩子一起面對,這也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而不是火上澆油。父母遇事不慌、不急不躁的態度同樣會影響著孩子。
4、探討征求,不要嘮叨
在家庭環境里,如果能夠遇事就和孩子說一說,提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議,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這種形式會激發孩子的思考,從而鍛煉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父母能夠以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就會自然而然的聽話。父母的嘮叨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擾亂孩子的思考,讓孩子產生反感。
孩子最初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大多來源于家庭,來源于和父母日常的互動。所以,讓孩子聽話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講究策略,因為也只有孩子聽話,才能夠引導孩子有自己的主見。
不要單純的讓孩子聽話,因為聽話未必就是優秀的孩子,也不要只讓孩子有主見,如果堅持自己沒有見解的主意,只能是固執己見。
聽話,就是能夠分析利弊,善于借鑒;主見,就是有主意,更有自己的見解,聽話又有主見才是一種智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