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部近年來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陳寶生部長強調,要想在學校里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必須抓好三個關鍵措施。
第一是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教師們開口就是“白日依山盡”,而不能僅僅是“柴米醬醋茶”。
第二是在教材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特別是經典名篇要占一定的比重。目前中小學教材中的優秀古詩文比例已經提升了,這很必要。詩歌朗朗上口,又有節律,讀起來能調節身體,還能調節心情,孩子們會很喜歡。必須把教材建設這件事做好。
第三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一個學生愿意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愿意體驗優秀傳統文化,愿意交流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這是教育部一直探索的課題。我們正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把戲曲、傳統舞蹈、書法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要素引入校園,目前取得很大進展。未來,還要進一步做好這件事。
陳寶生說:“優秀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中國人怎樣看待世界、怎樣看待生命,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闡述得很系統。如果不能把這些繼承下來,在教育過程讓我們的學生了解、繼承,他們的人生就會發生方向的偏離。”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圖/央視新聞網)
自2013年至今,為推進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教育部曾推行過哪些舉措?
2013年
1月8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文件,《綱要》指出,書法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學習和掌握硬筆、毛筆書寫漢字的基本技法,提高書寫能力,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
2014年
3月26日,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明確了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即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此外,《綱要》還提出,要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水平。
2016年
1月19日,教育部黨組發布《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意見》第四條特別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具體部署,要求重點建設一批中國傳統文化協同創新中心和重點研究基地等研究機構,加強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和人才庫建設,資助一批對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工程項目,一批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獻資料發掘整理項目。此外,《意見》強調應“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教育宣傳;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
2017年
5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稱“著力支持基層戲曲院團發展,加強地方戲人才培養。戲曲教育不僅要繼續面向京劇、昆曲等具有標志性、代表性的大劇種,還要面向基層、面向地方戲。”
6月26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于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2017年全國統編三科教材
此版語文教材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國家主權意識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設計。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9篇,總體占比30%左右,初中語文古詩文選篇132篇。革命傳統教育方面,小學教材中有《朱德的扁擔》《金色的魚鉤》等革命傳統選文約40篇,初中教材中有《紀念白求恩》《回憶我的母親》等革命傳統選文30多篇。增設專題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后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使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歷史教材主要在中國古代史部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涵蓋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諸多方面,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道德與法治教材介紹了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12月29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此次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豐富充實相關內容,特別是語文課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語文課程各部分,并設置學習專題,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從先秦到清末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古詩文,并背誦72篇(首)經典作品。誦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閱讀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于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增強文化自信,植入紅色基因。(整理/普慶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