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抗癌進行時——隨王三虎教授臨證日記·肺癌辨病辨證經驗
肺癌是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簡稱,是最常見的肺原發性惡性腫瘤,絕大多數肺癌起源于支氣管粘膜上皮,故亦稱支氣管肺癌。根據肺癌發生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將肺癌分為中央型肺癌、周圍型肺癌及彌漫型肺癌三類;根據組織病理學不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包括鱗癌、腺癌[含肺泡細胞癌]、大細胞癌、腺鱗癌等)(80.4%)、小細胞癌(16.8%)。不同類型,其惡性程度、轉移途徑、預后等有所差別。近50多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吸煙發病率更高,死于癌病的男性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預計到2025年中國肺癌病人將達到100萬,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形勢嚴峻。 肺癌屬于中醫學的“肺積”、“痞癖”、“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疇。如《素問·奇病論》說:“病脅下滿氣上逆,……病名曰息積,此不妨于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難經·論五臟積病》說:“肺之積曰息賁。……久不已,令人灑浙寒熱,喘熱,發肺壅。”金元·李東垣治療肺積的息賁丸,所治之證頗似肺癌癥狀。明·張景岳《景岳全書·虛損》說:“勞嗽,聲啞,聲不能出或喘息氣促者,此肺臟敗也,必死。”《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所提到的“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均對于后世研究肺癌的發病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現代方藥中、鄧鐵濤主編的《實用中醫內科學》(1985年版)中正式明確將肺積定名為肺癌。 跟師臨床侍診期間,筆者不完全統計,肺癌患者約占王老師門診量約1/5余。在肺癌臨床辯證施治時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臟腑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相結合、傳統病機與創新學說相結合、經方與自擬方相結合,師古不泥古,屢屢應驗,活人無數。 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在日常門診接待的患者中,大部分已經在西醫醫院確診為肺癌,且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實施了手術、放化療等治療。面對此類患者,王老師教導我們詳實追問病史,包括癥狀、診治經過,甚至是家族史亦不得放過,充分掌握西醫學有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將西醫學的資料作為我們四診采集的一部分,展開中醫學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利用中醫學辨證思維完成中醫學診斷及證候辨別,為下一步施治提供重要支持。此外,王老師常說,中醫與西醫屬于完全不同兩大體系,腫瘤診治中切忌中西醫混參,比如將鱗癌、腺癌、小細胞肺癌等與中醫學痰、濕、瘀等病理產物生搬硬套,盲目對號入座,勢必違反各自的病因病機、診治原則、用藥規律,最終很難取得滿意療效,甚至產生醫源性損傷等。 臟腑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相結合 王老師門診幾乎可以見到各個系統的腫瘤,首先以中醫學“臟象學說”為依托,完成相關臟腑辨證,其次采用八綱學說進行具體化。以肺癌為例,大部分患者按照中醫肺系病之肺癌診斷,其次按照寒熱、虛實定性,必要時參照病理產物,比如:肺癌,痰熱郁肺證。部分患者無明顯定位、定性依據,只能以臨床癥狀作為中醫診斷,比如:“咳嗽”、“咯血”、“胸痛”等。除此之外,部分患者適合采用六經辨證,經四診合參辨證為六經某一病癥,或兩經合并、三經并病等。如:太陽少陽并病等,有效補充了臟腑八綱辨證的不足。 傳統病機與創新學說相結合 王老師認為,同行引用最多的認為相當于肺癌的“肺積”僅見于《難經·五十六難》:“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至此片言只語無法有效指導肺癌臨床診治。王老師認為,肺癌沿支氣管壁浸潤生長,造成狹窄、阻塞而引起肺不張,或肺癌造成胸腔積液致使肺葉受壓萎陷,據像推理,強調肺癌應當從肺痿論治。然而通過多年的肺癌臨床診治,王老師發現單用陰虛燥熱之肺痿難以概括更多的臨床病理病機,遂經過大量病例驗證總結出創新學說,如:寒熱膠結致癌論、燥濕相混致癌論等廣泛應用于肺癌臨床,獲效良多。 經方與自擬方相結合 提及肺癌臨床用方,首先要說的是王老師依據辨證選擇的經方,如:痰熱氣滯之射干麻黃湯,外寒內飲之小青龍湯,表寒內熱、肺氣上逆之厚樸麻黃湯,陰虛內熱、痰濁上犯之麥門冬湯,氣血雙虧、陰陽俱損之炙甘草湯,陰損及陽之甘草干姜湯等,緊扣病機,斬獲療效。其次,結果多年臨癥經驗,王老師在其自創燥濕相混致癌論指導下自擬海白冬合湯,臨床適用于痰毒壅肺、氣陰兩虛、燥濕相混型肺癌,療效卓著,詳見王三虎著《中醫抗癌臨證新識》。 病例分享 陳先生,42歲,某石油公司主管。2015年5月3日初診:左肺腺磷癌術后半年,合并腦、骨轉移5月,化療4周期、放療25次后。 患者半年前以“間斷咳嗽、咳痰1周”為主訴入住西安某大學附屬醫院。經支氣管鏡+活檢診斷為左肺腺磷癌,并給予左肺上葉切除術,術后一月復診發現腦、骨轉移,遂先后給予化療4周期(具體化療方案不詳)、放療25次。刻診:陣發性干咳,偶咳吐白痰,胸悶、氣短,咳聲重濁,聲音嘶啞,左側胸部隱痛,齒齦出血,伴神疲乏力、納差、大便稀溏,夜休差。舌紅苔黃膩,脈弦。王老師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肺積(寒熱膠結、燥濕相混),遂以海白冬合湯加減。處方如下:海浮石30g、白英30g、麥冬30g、百合30g、蘆根30g、白茅根30g、白芍30g、瓜蔞30g、自然銅30g、骨碎補30g、射干12g、麻黃10g、生石膏30g、杏仁15g、百部12g、紫菀12g、款冬花12g、人參12g、甘草10g、拳參30g。20劑,水煎服,日一劑。 2015年6月7日第二診:精神可,咳嗽、咳痰減輕,胸悶、胸痛緩解,齒齦出血消失,食納可,二便調,夜休不佳。舌紅苔黃膩,脈弦。王老師認為病勢已經有所遏制,宜繼續乘勝追擊,上方+土貝母15g、山慈菇15g。20劑,水煎服,日一劑。 2015年7月5日第三診:患者無不適。精神可,飲食佳,二便調,夜休差。舌紅苔黃膩,脈弦。上方加合歡花15g、黃連10g、肉桂3g。20劑,水煎服,日一劑。 2015年10月4日第六診:不慎受涼出現氣喘,咳少許白粘痰。精神可,飲食、二便調,夜休差。舌紅苔黃膩,脈弦。王老師在上方基礎上,加用蛤蚧1對、浙貝母15g、竹茹10g。20劑,水煎服,日一劑。 3月后隨訪,貌如常人,自訴服藥1周后癥狀減輕,近期無不適,并于1月前至原手術醫院復查,結果提示雙肺、腦、骨轉移原病灶穩定,部分較前縮小或消失,未見新發病灶。王老師囑其注意飲食起居規律,保持情志舒暢,避免受涼感冒、劇烈活動等。忌煙酒、濃茶及咖啡等,并定期復查。 王老師認為肺癌的基本病機為痰毒壅肺,氣陰兩虛,燥濕相混。故此治療肺癌擅用海浮石、白英、麥冬、百合等。海浮石味咸,性寒,能化老痰及黏痰,軟堅散結,且質輕上浮,專入肺經。正如朱震亨所謂:“海浮石,咸,清金降火,消積塊,化老痰。”海浮石是王老師治療肺癌自擬方“海白冬合湯”中用于化痰的主要藥物之一。用量一般在20~30g。白英,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是現代臨床用于肺癌和婦科惡性腫瘤的常用藥。《全國中草藥匯編》謂白英“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抗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英具有對“人肺癌細胞有抑制作用”(《現代腫瘤藥物學》)。也是“海白冬合湯”中主要藥物之一,乃針對“痰毒壅肺”之“毒”而設,用量一般在20~30g。麥冬的最早應用就是治療肺痿的麥門冬湯,以“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為適應癥,取其滋陰瀉火,生津潤肺之功為君藥,而肺痿就相當于肺癌。《藥性論》謂麥冬“能治熱毒”、“治肺痿吐膿”,《本草匯言》用麥冬治療“肺痿葉焦,短氣虛喘”皆是其例。與半夏相配伍適合肺癌“燥濕相混”的病機特點,而且潤肺而不礙脾,化痰而不傷津。百合,功能養陰潤肺,清心安神。實際上具有養陰扶正而不滯邪的特點。《本草述》謂:“百合之功,在益氣而兼之利氣,在養正而更能去邪。”甚至《神農本草經》首言“主邪氣”。所以張仲景將其作為外感病后邪熱未清之證。《醫學入門》則專用于“肺痿、肺癰”。因此,麥冬、百合就作為針對肺癌陰虛的主要藥物。其用量根據陰虛和痰濕的不同而異,一般為12g。 對于肺癌病人術后、放化療后或無法實施手術及放化療者,王老師結合近40年治療肺癌臨床經驗,緊扣病機,遵循本病因虛致病、因虛致實、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規律,扶正祛邪、標本兼治,逐步使患者肺氣得清、宣肅平和,病情得到控制,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了生存時間,達到了帶瘤生存的目的。師古不泥古,屢屢應驗,活人無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