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兵中醫(yī)”
導(dǎo)語:昨天講到《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其中有一個方子在《傷寒論》中也是常有的方子,大學(xué)教材中更是和解劑里的代表方之一,我在臨床上用得非常多,不僅治療中焦氣機(jī)升降失司的痞證,也用來治療寒熱錯雜的胃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昨天我們的《金匱要略》課程講到了第十七章,名為《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其中有這么一條原文:“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這里的嘔是由于中焦氣機(jī)壅滯,胃氣不得和降而致,常伴心下痞,用半夏瀉心湯主之。
要說到痞證,還要從心下說起,由于心下位于人體的半上半下,心腎的下交與上奉,肝肺的生發(fā)與肅降。脾胃的升清與降濁,都要通過這個部位。那么痞證的發(fā)生與中焦脾胃兩臟腑的失司關(guān)系最為密切,當(dāng)脾胃虛弱,不能對全身的氣血陰陽起到很好的升降調(diào)控作用,或者受到外邪的干擾,亦或者二者皆有時,就會導(dǎo)致中焦升降樞機(jī)不利,氣機(jī)壅滯,就會出現(xiàn)心下痞這一癥狀。
打個比方,比如心下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公交車站的樞紐站,各路公交車都要從這里經(jīng)過,如果這個樞紐站的調(diào)度不利,也就是氣機(jī)升降失司,那么這個地方就會出現(xiàn)公交車堵塞,大家誰也不知道往哪里開,全塞在一起了,發(fā)生了交通堵塞,這就是氣機(jī)壅滯,出現(xiàn)了痞證,那么怎么辦呢,寒熱平調(diào),辛開苦降,調(diào)理氣機(jī),該往東的東,該往西的往西,氣機(jī)一順,病也就好了。
半夏瀉心湯見于《傷寒論》中第149條講到:“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也,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瀉心湯用于寒熱之邪結(jié)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職,氣機(jī)不暢,致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痛。
臨床有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釀痰而成者,有脾胃虛弱而成者,原因眾多,故不能被誤治一說所限。凡見嘔吐、惡心、噫氣,下有大便失調(diào)者,皆脾胃升降失調(diào),不能斡旋上下。
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運之軸,升降之樞。脾胃和則納化衡常,升降有序。若寒邪直中,或濕困脾陽,則脾氣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傷胃陰,則胃氣不降而生熱。寒熱互結(jié),則升降運化障礙,致水為飲,谷為滯;津液氣血化生不足,則臟腑肢骸因之而虛損。胃氣上逆則嘔吐,食臭,脾失健運則腸鳴下利。
臨床可見寒熱錯雜、虛實共有諸多證象,如面紅目赤,頭重眩暈,鼻衄齦腫,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煩熱,吞酸嘈雜,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噯氣則快,胃脘高起如拳,腸鳴腹脹,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邊尖紅赤、苔黃白或灰白而膩,用熱藥則下寒減而上熱增,用涼藥則上熱減而下寒重,及形瘦體倦,四肢乏力等等癥狀。
半夏瀉心湯寒熱并用以和陰陽,苦辛同施以調(diào)升降,補(bǔ)瀉共進(jìn)以理虛實,三法同冶于一爐,使脾胃得復(fù),寒熱得化。故凡脾胃虛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熱錯雜,清濁無序病證,皆可用本方治之。
本方功能辛開苦降,寒熱并用,補(bǔ)瀉兼施,調(diào)和腸胃。
方中半夏為主藥,辛溫散結(jié)和胃,降逆止嘔,
干姜大辛,溫中散寒,止嘔,散痞;
黃苓、黃連苦寒泄熱,燥濕,辛苦合用,有降逆止嘔消痞之功;
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
上藥合用,使寒熱并調(diào),腸胃的和、升降復(fù)常,則痞滿嘔吐下利可除。
黃芩、黃連、干姜量可據(jù)寒熱之多少予以增減,宜小不宜大。
煎煮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煎煮方法是“去滓再煎”。
所謂的“去滓再煎”即煮后去掉藥渣,把剩余的藥液再加熱,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煎藥法。
在半夏瀉心湯中湯汁從開始煎煮到去滓再煎再到出鍋,藥量也從一斗多到六升再到最后的三升,藥液量雖大大減少,但藥液中有效成份的濃度就可以提高一倍。
瀉心湯類的病癥多有惡心嘔吐,噯氣不止等癥狀,而中藥的口感著實不好,若此時大量服用中藥湯劑則會使患者惡心嘔吐、胃脘不適,甚至?xí)又夭∏椤2坏貌徽f從這一角度來看去滓再煎是一個很人性化的煎煮法。
瀉心湯類屬和解劑,去滓再煎法可以使藥物的寒熱、陰陽屬性相互調(diào)和,可使諸藥氣味調(diào)和, 寒熱同行,攻補(bǔ)并施,作用于同一樞機(jī),更好地起到和解的作用。
張勝兵作品《攻癌救命錄》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掛號可獲得簽名書以及與張醫(yī)生合影留念!
臨床應(yīng)用
半夏瀉心湯廣泛應(yīng)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療,但已不局限于“但滿而不痛”,“嘔而腸鳴,心下痞”的癥狀。只要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常,上熱下寒,燥濕不濟(jì),痰濁內(nèi)生,氣血不和等引起的疾病,如:口瘡、吞酸、呃逆、胃痞、胃炎、胃癌、胃酸過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賁門失弛緩癥、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消渴、虛勞、眩暈、心悸胸痹嘔吐、呃逆、腸炎、痢痰、妊娠惡阻等病證皆可使用。
關(guān)于寒熱錯雜痞證,還有幾個瀉心湯,如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是由半夏瀉心湯減二兩干姜,加四兩生姜而成。
甘草瀉心湯是由半夏瀉心湯加一兩炙甘草而成。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雖然都是治療心下痞的湯方,但因證候不同、程度不同、病因不同,用藥自然也有些差異,治療范圍也略有不同。
1、從證候上來說,半夏瀉心湯證最簡單,僅是心下痞,生姜瀉心湯證在此基礎(chǔ)上多了心下痞且硬,干噦,嘴里有異味,腸鳴而下利的證候,甘草瀉心湯在此基礎(chǔ)上多了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腸鳴而下利,且下利次數(shù)多的證候。
2、從程度上來說,半夏瀉心湯證為最輕,其次生姜瀉心湯證,甘草瀉心湯證為最重且急迫。
3、從病因上來說,雖然均是誤治而來,但誤治引起的結(jié)果卻不同。
半夏瀉心湯證的心下痞為“心下”水火無形之氣產(chǎn)生的熱氣與里虛脾之陽不足的寒氣相爭相阻,即是熱氣與寒氣相阻,自然沒有有形的物質(zhì)產(chǎn)生,只是心下脹滿不硬;
生姜瀉心湯證的心下痞硬為“心下”水火無形之氣與脾之寒氣,再加上胃有停水宿食,停水宿食為有形物質(zhì),三者相爭相阻,因此心下脹滿且硬,兼在上(干噫食臭)在下(雷鳴下利)的證候;
甘草瀉心湯證的心下痞硬而滿為“心下”水火無形之氣與脾之寒氣,再加上胃空(缺乏津液),致使“心下”之水火無形之氣乘虛而入于胃,客氣上逆,胃被此邪氣充滿,因此心下脹硬而滿,兼在上(干嘔,心煩不得安)在下(雷鳴下利,日數(shù)十行)。
配伍加減
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癥見手足不溫,兩脅抽痛不適。
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嘔,癥見嘈雜吞酸,口苦嘔吐。
半夏瀉心湯合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益氣和胃,癥見頻頻噯氣,咽中痰阻。
半夏瀉心湯合理中湯降逆溫中祛寒,癥見膚脹腸鳴大便溏稀。
半夏瀉心湯合平胃散降逆燥濕運脾,癥見濕困脾胃,肢體困重。
半夏瀉心湯合交泰丸清上溫下,癥見上熱不寒。
如伴有食積,肚子脹的厲害,放屁多,打嗝傷食,加山楂15g,雞內(nèi)金15g,蒲公英20g。
兼見口苦,肝火旺,常加柴胡一味,有小柴胡湯意。
如大便不利明顯,或大便略干,減干姜為5g,加大黃3g至10g,一般同煎。
如伴有兩脅撐脹不適或脹疼,合四逆散,因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用枳實比枳殼好。
如伴有胸骨后有悶熱感,或飯后食管區(qū)有燒灼感,加瓜蔞,有小陷胸湯意,如兼見大便不利,瓜蔞有通便作用,可量大一點,用二三十克也無妨。
如伴胃脘隱疼,喜按,合用小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