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又名綿芪。芪字 讀“ qí”,常被人誤讀成“shì(氏)”。黃芪為補氣之要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古代將黃芪寫作“黃耆”,對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說:“耆,長(zhǎng)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排行第一),故名?!?/p>
黃芪是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黃芪作為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于長期大量采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已列入國家三級保護植物,為漸危種植物。
黃芪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很多人都知道黃芪有補氣的作用,因此,作為煲雞燉老鴨的配料現在超市里都能買到。但中醫的“氣”是一個大概念,黃芪補氣到底有什么特點?它與人參的補氣有什么區別?家庭用黃芪應注意些什么?
一、性味歸經
黃芪性味:甘,微溫,歸肺、脾經。
二、功效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尿消腫。
三、臨床應用
1、補氣升陽
黃芪可用于脾肺氣虛、甚則中氣下陷的神疲乏力、短氣、泄瀉、脫肛、子宮及內臟下垂等癥。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代表方子如補中益氣湯。市場上有成藥“補中益氣丸”。
2、益氣固表止汗
黃芪 多用于氣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容易感冒之人、過敏性鼻炎等。如黃芪配白術、防風,名玉屏風散,能益氣,固表,止汗。現有成藥玉屏風口服液、玉屏風顆粒和玉屏風膠囊等,服用時間長一些,效果也不錯。
3、益氣健脾、利尿消腫
黃芪可 用于氣虛脾弱、水濕停滯的各種水腫。如急慢性腎炎水腫,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黃芪也可以用于氣虛濕阻的肥胖癥,這種肥胖是一般人眼中的所謂“虛胖”。
4、益氣健脾、托毒生肌
黃芪用于陽氣虛弱,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或瘡瘍潰破,久不收口者。常配黨參、肉桂、當歸、銀花、皂刺、地丁等,有托毒生肌的特長。
5、補氣以行血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所以補氣能夠行血。黃芪可以廣泛用于氣虛血滯證。如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等,治以“補陽還五湯”,由黃芪、赤芍、川芎、當歸、地龍、桃仁、紅花七藥組成。方中重用黃芪補氣,與活血化瘀藥配伍,功在益氣、活血、通絡,臨床常用于治療中風后遺癥、冠心病、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又如治療營衛虛弱,肌膚麻木不仁,或肢節疼痛,或汗出惡風之“血痹證”,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由黃芪、 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組成。本方能益氣溫經,和營通痹。此方亦可用于中風之后,半身不遂,或肢體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氣短乏力,以及產后、經后身痛等癥。本人常用此方加葛根等藥治療頸椎病引起的手指麻木,也同樣有效。
四、用法用量
黃芪可以生用或炙用。一般補氣健脾多用炙黃芪,固表、托瘡、利水常用生黃芪。
黃芪常規用量為15-30克。根據病情需要,需大劑量使用時可以用到60-250克。古方中,治療鶴膝風(膝關節腫大疼痛,像仙鶴的膝部。)的“四神煎”(黃芪、遠志、懷牛膝、川石斛),其中黃芪的用量達到250克。據后世多位醫家應用驗證,均稱“效果靈驗”。本人也曾用較大劑量生黃芪為主治愈一例肝膿瘍術后久不收口、西醫束手無策的病人。
黃芪除了煎服,還可以做成中成藥或針劑,如黃芪片、黃芪口服液、黃芪精口服液、黃芪注射液,及與其他中藥制成的復方制劑,如黃芪生脈飲、玉屏風口服液、補中益氣丸、十全大補丸等。
黃芪不僅可以內服還可以外用。 據《舊唐書·方技傳》中記載:隋唐名醫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為官時,柳太后患中風不能言,遍請名醫醫治無效。因柳太后口噤不能服藥,病情一天天加重,新蔡王心急如焚。此時,精通醫藥的許胤宗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后治病。在得到新蔡王的應允后,許胤宗便以黃芪、防風煮湯數十斛(斛是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斗,后來改為五斗。),置于太后的床下,太后被藥霧熏蒸了數個時辰后即見了效果,當晚便能開口說話,后經一段時間的調治便康復如初了。
如今,藥物熏蒸法也非常流行,內服與外治結合,往往能使療效倍增。
五、保健作用
黃芪也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保健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據說胡適先生在1920年的秋天,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藥,總不見痊愈。后來幸得名醫陸仲安先生診治,以黃芪為主藥治好了他的病,遂與黃芪結下不解之緣。他在中年以后,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每每在上課之前呷上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鐘、滔滔不絕。他還把這個“訣竅”告訴周圍的人,使不少人受益?,F在有很多人也常用黃芪泡水喝以養生保健。
都說中藥很難吃,確實,一般的中藥口味很差,但黃芪卻是例外,口味甘甜。小時候,家中偶爾會奢侈一回,父親買上一兩黃芪一兩黨參,讓母親燉上一只老母雞,給全家人補一補。記得等吃完雞肉,我們幾個孩子還會把黃芪黨參撈出來嚼一嚼,味道也挺不錯。
日常生活中,黃芪除了可以泡茶喝外,還有很多吃法,如上面說的用黃芪燉雞或者燉鴨(還可以加黨參、山藥、枸杞等),劑量一般20-30克;也可以用黃芪煮粥、煎膏、浸酒。
六、黃芪與人參的區別
黃芪和人參均屬最常用的補氣良藥,人參偏重于大補元氣,常用于氣虛欲脫、休克、短氣神疲等危重證候,還能補益脾肺、生津安神。而黃芪的補氣作用雖不及人參,但比較適合一般的氣虛癥狀,如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更能升陽固表、托毒生肌、利尿消腫,這是人參所不及的。
七、應用注意點
黃芪主要適合氣虛體弱、久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人群,對于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及陰虛陽亢、平時容易上火之人,均須慎用或與其它中藥配伍應用。
黃芪的劑量也不是越多越好,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氣有余便是火”,劑量過大容易上火;補氣又容易引起氣脹氣滯。這些不得不知!
所以黃芪雖好,也不能盲目服用,必要時請在中醫生指導下使用。
END
【王芳聊中醫】
一起分享中醫生活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