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理氣的藥物大多香燥,有耗氣傷陰的副作用。例如蘇梗、青皮、香附、川楝子、柴胡等。其中柴胡有升陽作用,多用古有“柴胡劫肝陰”之說。
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故用藥以“柔潤”為妥,所以古有“肝為剛臟,非柔養不克”。在肝郁時用疏肝理氣藥,必須很好配伍。如柴胡為疏肝藥,因有“升陽劫肝陰”之患,故使用時往往配伍白芍,以保護肝陰。例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遙散都是柴胡、白芍同用。
有些肝郁病人,可以直接選用理氣而不傷陰的疏肝藥。例如白蒺藜、佛手、綠萼梅、香櫞。
一、四逆散
柴胡——升、枳實——降、白芍——酸斂、甘草——甘緩。
四逆散本來是治陽氣郁遏的四肢厥冷證。此“四逆”是由于陽氣不能正常舒展所造成的。如果是陽虛造成的四逆,就要用回陽救逆的四逆湯。所以四逆散證,只要陽氣能夠舒展,四逆就可消除,后世醫家利用四逆散的基本理論,作為疏肝調整腸胃方劑。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都是由四逆散衍化而來。
二、柴胡疏肝散
就是四逆散加川芎、香附,枳實改枳殼。加川芎以調肝血,加香附以疏肝氣。因此,疏肝理氣的作用較四逆散為強。枳殼降氣的作用比枳實輕。
三、逍遙散
本方用柴胡,疏肝氣;歸、芍養肝血;薄荷,亦有疏肝作用;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煨姜溫中。所以原則上說本方是調和肝脾的方劑。常用于肝強脾弱的病人。但逍遙散又是婦科常用的一首方劑。如能很好地加減化裁,可以治療不少婦女病。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女子多郁(肝)證,故柴胡、歸、芍為必用品,此三藥同用即可視之為逍遙散。
(1)如再加川芎以調血,香附、青皮以理氣,則療效更高。柴胡治外感宜生用,治內傷宜炒用。但陰虛血熱者禁用。
(2)如病人有便溏,下肢浮腫,茯苓、白術為必用品;如舌苔厚膩,白術改為蒼術。因蒼術主要是燥濕運脾,而白術是健脾燥濕。白術有閉氣的作用,故氣郁甚者,白術不能用。古有“郁損肝脾,逍遙減術”之說。如《臨證指南醫案》就有不少逍遙散減去白術的病例。甘草也可不用。
(3)如病人白帶稀薄、遇寒更甚,此屬寒濕帶下,可用茯苓滲濕,蒼白術同用,健脾與燥濕并重。如白帶較稠味腥臭,有時小便灼熱,此屬濕熱帶下,可加鹽水炒黃柏。黃柏與蒼術同用,是二妙丸法。蒼術燥濕,黃柏清熱,鹽水炒可入腎。實際上就是清利下焦濕熱。
(4)如病人腹痛,可用金鈴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并可加木香,冷痛者可選用小茴、吳萸、烏藥、肉桂等藥。
(5)如病人日哺惡寒發熱(或不定時),此屬營衛不和,可加用桂枝 3g或4.5g。因桂枝與白芍同用,是桂枝湯法,有調和營衛的作用。
(6)逍遙散加丹皮、山梔,名丹梔逍遙散,又稱加味逍遙散,主要用于肝郁火旺的病人。
(7)逍遙散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遙散,主治肝脾血虛。
(8)秦伯未認為逍遙散可加香附,以增強疏肝理氣的作用。
(9)逍遙散也可加用川芎,但藥在 3g作用。少量川芎,有疏肝解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