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同樣是愛,結果卻大不相同。據研究表明,不同類型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成長模式。你是什么類型的父母,你對孩子有何影響,你在教育過程中是否忽視了一些東西,該如何改變,下文將為你一一解開。
針對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A:控制型父母——'高要求、低反應' 型
這類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比較沒有彈性,認為孩子必須遵守家長制定的規矩,期望絕對的服從,不能有絲毫的反抗。喜歡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講究紀律和服從,甚至會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想法。孩子最好是“聽話就好”。
優點:用這方法的父母會看到孩子最快的反應。只要孩子一天還是抱有“害怕”的心理,她/他一天都會“聽話”。
缺點:現今的孩子從小就面對一個科技資訊充沛的復雜環境,讓孩子“害怕”的因素越來越多。(網絡,電視,電玩,天災,人禍)所以,孩子會照著自己天生的特質和環境教育的影響,演變成以下可能的成長過程。
第一種孩子,這種高壓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甚至打從心底里厭惡,容易變得自卑,情緒管理比較容易出現偏差。孩子脾氣特別暴躁,對周遭的人懷有敵意。嚴重者,可能引起家暴。
第二種孩子,這種高壓強迫式教育方法使孩子常受到恐嚇,容易變得敏感、對什么新的事物感到害怕。嚴重者,還可能患上焦慮癥或恐懼癥。
解決方案:其實孩子們心理特別希望能與父母進行互相尊重和友善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有更深心靈層次的互相了解和支持,讓愛流動。
B:溺愛型父母——'低要求、高反應' 型
這類父母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和標準,給孩子高度自由和自主。不論孩子怎么做,都認為是對的,從不嚴厲批評,竭盡所能努力為孩子塑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和“容易”的未來。
優點:這類型的父母是“24 孝父母”,沒有自己,只為孩子服務。只要他們可以擔保在孩子的有生之年都供給孩子美好的世界,這類孩子看似幸福的。
缺點:然而,實則相反,養在‘溫室’的孩子缺乏容忍力,抗逆能力,自制力,任性、自私、不禮貌,容易出現沖動和攻擊的行為,經常得寸進尺,不愛自己動手,長大以后可能會變得好吃懶作,生活自理能力差。受挫折的能力低,容易步上自殘或自殺的決定。
解決方案:不挨摔的孩子是永遠學不會走路的。父母們和孩子們應該進行良好的溝通,把擔心轉換為祝福,放心讓孩子去嘗試新的事物,創出自己的天地。
C:忽視型父母 ——'低要求、低反應' 型
這類父母與孩子一起的時間和精力最少,對孩子漠然,不關心子女的興趣愛好、經歷和交際,很少與子女談心。容易讓孩子感到父母對自己疏于照料,不受重視。
優點:這類父母可以忙自己的事物,永遠把孩子擺在“忙碌”之后。孩子有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在這類型的家庭教育之下,孩子會照著自己天生的特質和環境教育的影響,演變成以下可能的成長過程。
缺點:這種家庭只養不教,容易導致孩子冷漠、消極、孤獨、自閉。自幼在情緒上受忽視,甚至受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產生很多行為問題,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展,人際交往能力會比較差,不容易相信別人,對家庭和社會可能產生敵對心理,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比較差。
第一種孩子因沒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在青少年的階段,特別容易認同和黨派的“一體”的信念,或自暴自棄步上歧途。嚴重者可能會對社會產生破壞力。
第二種孩子會演變成非常強悍,什么事情都自己“扛”,比較不容易與他人接近,或難和他人有心靈的親密感。從而,容易感到抑郁,患上憂郁癥。
解決方案:這類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應多陪同孩子,多和孩子溝通。畢竟,孩子來到這世上是大人的意愿,他本身是沒有選擇權的。
D:平衡型父母 ——'高要求、高反應'型
這種類型的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認可他的情緒與行為。他們對子女溫和而嚴厲,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并嚴格執行,鼓勵溝通交流,平等對待,以引導代替控制。
優點:這樣的親子關系會十分諧調。在既有接納,又有合理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會慢慢養成自信、獨立、合作、積極樂觀、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質,較能獨立自主地生活。與小朋友們交往時,也往往表現出有主見、有組織能力和高情商等優點。
缺點:這類型的父母都是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明白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引導,愛心陪伴,和孩子,家人做出合理的的配合是需要付出精力和時間。為了提升自我了解和良好的家庭感覺,愿意需要不斷的自我成長,努力更新學習。
由此可見,每一種教育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父母選擇了什么,孩子便會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你若不信,請向下看。
案例一:暴力男孩的養成
十歲的小杰才上四年級,但他個性沖動、易怒,有暴力傾向,時常與母親起沖突,甚至互毆。抑止不住憤怒的父親對孩子采取了粗暴的教育方法,經常對其打罵,并常對母親實施暴力。這樣的戲碼在他家幾乎不曾停止,暴力行為甚至伸展到公共場合里,警察也因鄰人的投訴登門警告。
不堪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壓力下,母親帶著小杰一起來到我的輔導室尋求幫助。小杰在會談時和母親惡眼相看,態度惡劣。母親在輔導過程中,滿是眼淚,訴說了丈夫種種不是,但始終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有暴力傾向的丈夫和的兒子。
后來小杰的暴力行為越來越過分,甚至對父親也磨拳擦掌,暴躁的情緒一次又一次爆發,父親也只好一同前來輔導。通過觀察、溝通后,發現小杰的沖動、易怒及暴力傾向都是由于家庭因素導致的。
小杰的父母是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屬于大家都羨慕的中產階級家庭。然而,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壓力,父親的情緒長期起伏不定,易怒,有暴力傾向;尤其是妻子產后的嘮叨和喋喋不休令其無法忍受,繼而怒發沖冠,揮拳相向,孩子的滿月日竟然是家暴的紀念日。家庭的氛圍從此處于低迷和一觸即發的恐慌中。
Alice寄語:
有責任感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而孩子的自信來自安全感,家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地方。一個不安全的家,又怎么會有自信心和責任感的孩子呢?生活細節向來與個人發展息息相關。在耳濡目染之下,小杰的價值觀、行為和人格有被扭曲的跡象。他不懂得如何尊重父母,對他們的態度顯得霸道、不講理。生活于一個暴力的家庭中,他學習到以暴易暴,以暴力解決事情,不如愿便會以暴戾的行為恐嚇他人。這一切被視為常態,對他而言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父親是典型的A型(控制型)爸爸,要求沒有彈性,認為孩子和妻子都必須遵守家長制定的規矩,期望絕對的服從,不能有絲毫的反抗。喜歡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講究紀律和服從,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小杰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甚至打從心底里厭惡,容易變得敏感、自卑,情緒管理出現偏差,缺乏自信和主見,獨立性差;不善與人交往,對周遭的人懷有敵意。
母親是B型(溺愛型)的媽媽,是“24孝父母”,沒有自己,只為孩子和丈夫服務。心里渴望在孩子的有生之年都供給孩子美好的世界。渾然不覺,潛意識里其實是想避開自己內心的痛苦。小杰心的傷害來自每天必須面對媽媽對爸爸的逆來順受,可是暗地里不斷用嘮叨,恐嚇來控制孩子,把孩子當成了對付父親的棋子以營造她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世界”。
若想要解決小杰的問題,父親要學會待人處世應有的的圓滑和彈性,情緒管理更是不能缺。而母親要學會愛惜自己,尊重自己,理性的面對小杰和丈夫。
案例二:容易走神的小女孩
玲玲是一個九歲的小女生。生性活潑好動,愛做白日夢且紀律散漫,上課喜歡插嘴、講話、愛走動、坐不住。雖然很聰明,卻缺乏學習興趣,時常不做功課,被老師標簽為懶惰、頑劣、難教等。在家里,不愿和父母合作,父母認為她叛逆、不聽話。
在老師的多次投訴下,父母將玲玲帶來了我的輔導室。纖瘦的身影有著精靈的眼神,透著她這年齡不應有的成熟。在輔導的過程中,我終于發現了其中的緣由。
玲玲的家庭,父母的關系緊張,長期分開居住。剛開始的時候,父親是因為出差,所以不在家里居住。但是后來父親發現回家的日子就會和媽媽吵架。所以幾個年頭下來,父親索性自己在外居住。玲玲只在特定時間和爸爸相遇。
輔導的過程中,夫妻各執自見,都認為是另一方把孩子教壞了。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持不同的態度,對孩子的問題,生活習慣也反應不一,經常為了孩子的如何教孩子的問題陷入爭吵,難以心平氣和地交流,致使家庭處于一種難過的境地。
丈夫指責妻子“懶惰”,整日上網看戲。埋怨妻子的原生家庭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只會用大喊大罵來教育孩子,而不像他一樣好好和孩子解釋。妻子理直氣壯的反駁:“你這么厲害,你自己去教啦!你不也一樣,遇到問題發脾氣時辱罵孩子?”
Alice寄語:
很多時候,父母認為孩子有問題,希望孩子通過輔導來改變。可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絕對的,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去改變她的環境,很多時候,是沒有空間讓她進行表達。她只有從別的途徑來“釋放“負面情緒。所以,只要是孩子的環境一天不改變,孩子的行為便不容易改進。就算暫時改進了,也往往不能堅持。
這對夫妻的感情早已亮起紅燈。妻子在長期感覺不到丈夫的關愛和柔情之下,早在丈夫和孩子的關系里是“行尸走肉”,她扮演了C型(忽視型)媽媽和妻子。另一方面丈夫對妻子的冷淡,感受不到妻子的認同和仰慕,感到受傷。他認為自己是個“講道理”的爸爸,卻不知原來自己其實是A型(控制型)爸爸和丈夫。
玲玲在父母劇烈的爭吵中,對他們的互相指責,感到憤怒,不滿,煩厭。滿腦子的困擾,讓她容易分神。內心充滿痛苦,不僅對學習進度沒目標,沒動力。對自己的人生也覺得灰暗和憂郁,更別提自愿和父母好好合作,“聽話”了。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同,沒有一個愉快的家庭環境。他們對待孩子的立場、意見不一致,令玲玲產生了逃避的心理,造成不負責任的性格。
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這對父母必須要坐下來好好的理清自己內心的包袱和負面情緒。A型的父親要學會尊重和友善的溝通和取舍,而C型的媽媽要從新啟動活在當下的喜悅。為了孩子或為了自己也好,夫妻兩人應該把關系好好整理后,學習愛護自己和對方。之后,各自才有能力去建立一個教育目標一致,充滿關愛和健康的環境給予玲玲。
李馨君(Alice)碩士,美國專業心理輔導師和毒品輔導治療師, 馬來西亞注冊心理輔導師。2002年從美國俄克拉何馬中央大學畢業后,她便開始了多年的心理輔導生涯,著重進行兒童和青少年的輔導及心理治療,特別是針對酗酒和磕藥的問題青少年。
她還是專業的兒童及青少年“品格塑造”培訓導師,積極參與邊緣少年的輔導和活動策劃。她在日本美軍營里被美國SAIC公司雇用為青年濫用毒品的輔導師并教導生活技巧(品格塑造)訓練課程,獲得美國教育局肯定,并以擁有優秀成果而聞名。2010年,她和合作伙伴伙伴建立了億謙心理成長中心,在馬來西亞受邀于眾多大型企業訓練、心理咨商,出席了無數親子講座會、輔導服務及報章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