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提問:我的孩子四年級了,學業能力跟不上。每天送他上學時,內心都很掙扎。上學,感覺是浪費時間。盡管老師同學可以接納包容,但聽課猶如聽天書,能學到什么呢?最近也發現了孩子的情緒有些變化,無聊的時候,他總想尋點事做,動作也比以前多……可是,如果孩子不上學,我們又怎么安排孩子呢?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上學呢?
大家都熟悉并敬佩的老家長康康媽媽,她曾寫下了兒子康康的融合教育經歷。好,就讓我們用這個真實、成功的案例,來回答這位家長的問題吧。
(六年級的康康和他的同窗好友)
為什么送孩子去上學?
康康媽媽: [以琳ID:zouwen]
模范家長,以琳論壇志愿者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這句話在參加融合教育的ASD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在求學這條路上,大家遇到的困難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但我們家長要思考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為什么送孩子上學,我們要為孩子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才是合適的。
大家都知道,ASD學生在認知、注意力、社會溝通等方面的缺陷,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他們在學習上存在困難,甚至是嚴重困難都是很常見的。
許多ASD學生,在剛開始的一、二年級,還能勉強跟上學業,因為一二年級涉及的內容大多是字詞或者簡單的計算,不需要太高的理解力和復雜的推理、分析能力。但到了三年級甚至更高,閱讀理解、作文、應用題就開始考驗他們的學習能力了。因為能力嚴重不足,學業猶如天塹一樣難以逾越。
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家長硬要在學習上死摳,逼迫孩子學習,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說白了,就是拿孩子的短處去硬拼。
這個時候,家長必須清楚自己為什么送孩子上學,上學的目的是什么。
(方靜老師融合教育講座PPT截圖)
康康上學后,經過努力,逐漸克服了影響他人的行為問題,提高了自控力,完全可以安坐,不再影響課堂紀律。于是,我們對他的要求也開始提高,希望他能跟上或盡力跟上學業,但結果卻事與愿違。
康康一年級快結束時,我寫了一篇文章《我差點把兒子逼成了厭學癥》,由于過度追求學業,沒有顧及孩子的困難,讓孩子不堪壓力,產生厭學情緒,天天哭著不上學,并且出現比較嚴重的情緒問題,非常焦慮。
其實,從第一學期開始,他的班主任吳老師就再三地提醒我,不要在學習上逼迫康康,她擔心逼他太緊會使他不喜歡上學,她說知識什么時候都可以學,可失去了學習的動機要想找回來卻是非常困難的。
以琳老網友馮斌也曾經說過:對有的孩子來說,上學一年級到三年級,也就是讓他們收收心,學好規矩,準備好上學罷了。
但是,我們家長卻經常是走著走著,就走偏了。
這種情況下,其實是需要家長適當地退一步,降低要求,降低學業難度,保持孩子學習的興趣,讓他能夠把學繼續上下去。
因為我們不具備給孩子提供家庭課堂的能力,所以孩子需要學校這個環境。但我們必須根據孩子自身的實際來確定融合的目標,才不至迷失。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及時調整了方向。
根據甄岳來老師關于普通學校就讀學生的基本分類來看,康屬于社會行為較好,學業不好這一類。細化下來就是:能夠理解學校的基本規則,行為基本正常,但是學習困難。
這類孩子上學的情況是:基本被學校接受,但是家長困惑,質疑上學的意義。
難點問題有三個:
第一、 同學的歧視,
第二、 學習障礙,
第三、 部分孩子自我接受困難。
如何應對:以社會活動、日常生活常識為主要學習內容,增加生活經驗;學習識別歧視,學會告狀和轉述;懂得一般的交往規范,具有物質所有權的基本概念。
綜合以上,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寬容,在學校利用其特點,為班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庭生活中需要多和孩子交流,適當進行自我意識教育。學業盡力而為,不要求成績,學習與理解相應的內容。堅持到小學完成,轉入培智學校學習。
——【摘自甄老師關于社會性發展的講課內容】
我重新學習甄老師的對孤獨癥學生的教育戰略:
第一、培養生活能力,豐富社會生活經驗;
第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建立社會化的思維模式;
第三、培養自我意識,完成自我接納;
第四、學業成績與專門的技能。
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培養生活能力,豐富社會生活經驗是放在第一位的,學業成績是放在最后的。
而早在幾年前,看臺灣林玉葉醫師和張正芬教授的演講稿,以及蔡逸周教授的那篇《成人自閉癥的社區生活》,都讓我意識到: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豐富社會生活經驗是重中之重。
張正芬教授的在演講中談到:在日本,他們做過一個對大孩子家長的調查 ,有很多題目,其中有一題就問:“如果時光倒流的話,你的孩子還小,你希望怎么樣去教你的孩子?”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把孩子教到能夠處理日常生活的事情,較好的獨立的能力。否則到后來爸爸媽媽都完全沒有辦法放手。
是的,放手,對我們來說,是多么的重要。能夠放手,才意味著,將來我們能夠擁有相對正常和輕松的生活。當然,與之相關的,比如培養他們獨自休閑娛樂的能力,培養一技之長,比如做飯彈琴練書法等等,都是圍繞實現這個目標的思路。
一旦確定了目標,戰略就迎刃而解。
調整后的這幾年,我們基本是朝著這個大方向在努力:以社會性教育為主線,通過學校學習、家庭個別教育,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自理能力及社會性能力,盡可能融入社會生活中。
(九年義務教育完成,康康和好同窗重相聚)
我們不再看重孩子是不是能夠整天呆在學校,而是根據康康的實際情況,采取了部分融合的方式。
我的具體做法是:
1、減少學業,增加個別化教學時間。
從二年級開始上半天學,下午半天在家一對一學習,學習內容包括補學業、認知理解、社會性教育這些方面的內容。
2、培養生活自理及休閑技能。
增加適量的生活自理內容,不斷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并加入體育鍛煉及業余愛好培養(書法、打乒乓球、游泳等)。
3、增加社會體驗,豐富見聞,增加見識。
節假日帶著他到各地旅游,增加見識和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
兩年下來,感覺這種方式適合康康。盡管康康的學業依然困難,但他在社會性方面進步較大,有比較好的社會情感,較好的規則意識,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他可以自己做涼拌菜,會切菜,會烤面包,喜歡書法,可以近距離一個人到超市購物,情緒穩定,每天都快快樂樂。
他可以獨立一個人通過航空托運坐飛機到福州的黃花菜家,從這些,我感覺到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我的期望值是:把康康培養成一個快快樂樂、心智單純的人,生活能夠完全自理,根據他的情況發展,能夠達到在"輔助下自立"最好。
(康康初中畢業的那一天,和親愛的學校、校長及班主任合影留念)
后記:
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康康媽媽寫在以琳論壇主題貼“求學荊棘路“中的一段,當時的康康上完三年級。
此前,康康媽媽還回憶了康康入學的經歷:康康是個中重度的自閉癥兒童,很多人都認為康康無法上學,所以在決定是否融合之前也糾結了很久。最后,在小學校長的鼓勵下,康康坐進了課堂。
在上學的ASD學生中,康康確實不屬于能夠追求學業升級的一類,但是時至今日,康康卻順利地完成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段的融合,成為了媽媽希望的“快快樂樂、心智單純、生活自理”的人,而且遵守社會規范,有良好的情緒情感。接著康康將繼續他的職業技能學習,向在“輔助下自立”的目標進發。讓我們深深地祝福他!
如果說康康的融合案例能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那就是:懂得取舍,立足孩子實際;有效溝通,善用校園資源;持之以恒,堅持科學訓練。就讓我們做這樣有眼光、有智慧、腳踏實地又堅持不懈的家長吧 !
發送關鍵詞“上學”、“上小學”閱讀“為上學的孩子作準備”系列文章
發送關鍵詞“融合”、“融合教育”閱讀”融合教育“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