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80%的媽媽不僅選擇退貨,而且可能把老公全家都退貨了,為啥呢,還不就是因為有了個雞肋老公,讓自己只能活在“喪偶式育兒”的陰影下!
在所有關于“喪偶式育兒”的討論中,寶媽們都義憤填膺地把槍眼對準寶爸。
寶爸懶,下班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寶爸笨,換個紙尿褲都換不好!
寶爸粗心,娃衣服穿反了都沒發現!
寶爸大條,娃發燒了他還在喝著小酒!
總之,一無是處!在家還不如一個擺設!
童姐想說的是,
這個“一無是處”的老公是你們自個挑的啊!
一點優點沒有,當初為什么嫁給他啊?
吐槽他們,是不是也得順便吐槽一下自己當年腦子進水了?
這些在育兒中嚴重缺位的父親們,
百分之百都是人渣?
從頭到尾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
我們在吐槽寶爸的時候,
是不是也誤傷了一大批原本想帶娃,
但是被我們那張愛叨叨的嘴嘮叨得最后不想帶娃的寶爸?
最終我們只能自吞苦果,
在“喪偶式育兒”的路上越走越遠。
童姐前幾天在路邊等車,旁邊站著一對帶寶寶打預防針的年輕夫婦。
媽媽抱著寶寶,爸爸背著一個大背包。童姐正刷手機呢,就聽見寶媽在叨叨:“你說你能干什么!讓你給娃裹個尿布,一點不走心!一大早屎全都漏出來了!你就不能粘緊一點嗎!昨天就跟你說今天要打針,搞到現在才出門!”
寶爸在旁邊沒有吭聲,寶媽更火大了:“我讓你把毯子帶上,毯子呢?!待會寶寶要睡覺,著涼怎么辦?你怎么什么事都指望我!稍微讓你干點活,一點不上心,心思都不知道上哪了!跟你說了好幾遍,帶毯子帶毯子,最后還是沒帶!你說你能干啥?”
寶爸這回沒忍住:“我啥都不會,你啥都會,那下回你一個人帶娃打針好了!”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聲音越來越大。童姐的車來了,兩人還沒吵完。
以上對話,耳熟嗎?你們家是不是也經常發生?
孩子出生后,一邊是睡眠不足喂養辛苦而脾氣暴躁的新手媽媽,一邊是遲遲無法進入狀態,生活仍然我行我素的“豬隊友”。任誰都會火冒三丈,偶爾發泄發泄沒關系,但如果天天吵架,對培養一個靠譜的奶爸只能是反作用。
育兒,媽媽搶跑10個月,請給寶爸趕上的時間
雖然大家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媽媽懷胎十月,已經提前十個月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爸爸和媽媽的進入狀態、起跑狀態其實是不一樣的。
孩子在媽媽的肚子里,媽媽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熟悉、認識自己的孩子了。母子連心的感覺,從懷上寶寶那一刻開始就有了。爸爸是基本上到了孩子出生,才開始認識他/她。所以要給爸爸時間去適應、去學習,甚至去犯錯誤。
媽媽在孩子出生后的前6個月,要多包容一下這個爸爸,因為他確實是不能馬上進入這個角色,而當他進入了狀態以后,孩子越大的時候,他有可能介入到育兒當中反而越多。
尊重寶爸的帶娃方式
媽媽和爸爸的天性性格、做事風格都不太一樣。大多數女性比較細膩,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出發,會更多的限制一些,用限制性的保護。
男性比較大大咧咧,覺得很多東西嘗試一下也沒關系,所以理念有時候就會起沖突。這兩種理念其實都沒錯,孩子的成長既需要無微不至的母愛,也需要大大咧咧的父愛。
童童1歲零兩個月的時候,還不會走路。我和婆婆都生怕他摔倒,平時扶的比較多。
有一天我在上班,老公和婆婆在家帶娃。中午的時候,老公突然發過一段視頻,告訴我:兒子會走路了。
視頻里的寶寶哭著讓老公抱,老公不僅不抱,還讓他自己站著扶著柱子。寶寶的表情驚慌失措,小臉蛋上全是淚水。
我看完視頻,別提多心疼了,怪老公:“你可真夠心狠的!”
老公回我一句:“他是我兒子,我會讓他摔倒嗎?放心吧,我看著呢,隨時救場!”
后來想想,這也許就是爸爸愛孩子的方式。和母愛的無微不至相比,父愛是另一種更為深沉的表現方式。
不雙重標準
在帶娃這件事上,我們是不是隨時自帶雙重標準?自己疏忽了,沒看好娃,懊惱一下立刻原諒自己:“好累啊!一時疏忽也是難免的?!?/p>
寶爸要是沒帶好娃,馬上刻薄話就出來了:“沒腦子!不上心!你就是不想帶娃!”
童姐非常非常非常理解寶媽們想發泄情緒的心情,但是還是想提醒大家,那些嘴上叨叨叨的難聽的話,不僅給自己添堵,于事無補,時間一長,還收獲一個“甩手爸爸”。
雖然很難,但是還是要壓著火好好溝通。允許爸爸犯錯誤,別因為他做不好就把他擋在育兒圈外。
可以給寶爸們一些小活來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比如給孩子換尿布,洗澡之類的;創造一切機會讓爸爸和孩子親近。
我跟你說個不是想給你家那位缺位的老公洗白,也不是只是和大家吐槽一下“喪偶式育兒”。平時我們已吐槽得夠多,有用嗎?不如試著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給出一些解決之道。關于老公退貨的話題,有個粉絲說得很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