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對“迷信”這個行為怎么理解?我在美國學習犯罪心理學的時候,有一門課是“反恐/反邪教研究”。借著課程的機會和在美國“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我查閱了大量關于“法X功”,“奧姆真理教”,“摩門教”等邪教的相關信息。
在我小的時候,就很弄不明白,為什么很多大學教授,也會被某些邪教洗腦?為什么大家會心甘情愿地做些看起來特別可笑的事情?而且還越做越起勁兒?甚至于,我都想不明白,為什么古人經常去廟里求雨,而現代人去廟里求仕途、求學業、求姻緣?
這個“求雨”和“求姻緣”,真的不是同一個東西么?為什么不求自己?
越學習,越發現“迷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現象,值得我們深入討論一下。
所以,今天我們從最樸素的思路——行為的角度,來跟大家聊聊,“迷信”是如何產生的。
Ps. 為什么“行為的角度”最樸素?因為行為的邏輯是,“你做了一個行為=對世界產生了影響”,沒有復雜的交互過程。
Pps. 由于對“迷信”這個話題想說的很多,今天只聊行為機制的產生,下一篇做更深入探討。
01
行為主義的邏輯
斯金納是一名極負盛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所有的心理現象,最終都會通過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
比如我們對插隊行為的態度,會通過“怒斥”插隊人這個行為表現出來。至于這個態度的產生,到行為的“內在轉化過程”,也就是“你心里的想法和思路”,是很難研究的,因為沒有人會讀心術。所以,斯金納更專注于探索外界的刺激,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上圖簡單說明了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觀點(Schneider & Morris, 1987)。在特定的情境中,我們的行為會產生某種結果,比如扶老太太過馬路后,獲得了老太太的贊揚,會讓你感到自豪;不聽勸要熬夜玩兒手機,第二天早上起不來床導致上班遲到,會讓你覺得尷尬。
而這些結果,有的會給我們帶來好的體驗,稱之為行為的“強化物”;有的則是不好的體驗,稱之為行為的“懲罰物”。
如果我們扶老太太過馬路的行為,被老太太的贊揚強化了,我們就更愿意去做類似的行為,就會導致尊老愛幼的行為越來越多。如果我們熬夜玩兒手機的行為,導致上班遲到,被罰款了,我們就更想去避免同樣的行為。
當然,有的人會嘗試改掉熬夜玩兒手機的行為,有的人會考慮怎樣不遲到,有的人覺得罰款沒啥大不了的,這就是每個人思維和表現的不同。
02
非關聯強化
前面這些“行為”和“結果”的關聯性,我們很容易都能看到。
那,如果兩件事情沒什么關聯呢?比如,我們很清楚,去廟里求雨,和下雨,這兩件事本就毫無關聯。但在以前,大家去求雨,第二天果然就下雨了,人們欣喜若狂。再遇到干旱,再去求雨,過兩天又下雨了。那古人就很容易就把“求雨”和“下雨”聯系起來了,甚至更進一步,認為“求雨”了,才會“下雨”。
“為什么下雨?”
“因為我們誠心求雨。”
“心誠怎么導致下雨呢?”
“龍王高興了唄,被我感動了~”
“真的有龍王么?”
“。。。你管他那么多干嘛?能下雨不就行了?”
這不就是“迷信”么?
03
斯金納的鴿子實驗
斯金納為了研究這種“非關聯強化”,選了8只鴿子參與實驗(Skinner, 1974)。
他讓這些鴿子每天在一個特制的實驗箱里待幾分鐘,對鴿子的行為不做任何限制。這個箱子的特別之處在于,里面有一根控制桿(或控制盤),如果按下控制桿(或控制盤),就會出現幾粒粟米,也就是鴿子的食物。
如果有個開關,碰一下就會出現食物,你會去碰么?當然了,鴿子也不例外。
不過,“碰一下”就“出現食物”,這兩個因素關聯的太明顯了。為了讓行為和結果的關聯度不這么大,斯金納將“碰觸開關”到“得到食物”的中間間隔,拉長為15秒。也就是鴿子“碰觸開關”后,需要等待15秒的時間,才能得到食物。
這個15秒鐘,讓8只中的6只鴿子,都產生了非常明顯的“迷信行為”。
一只鴿子形成了在這15秒鐘逆時針旋轉2-3圈的行為;
一只鴿子反復將頭伸向某處;
一只鴿子反復抬頭,有點像點頭的狀態;
兩只鴿子呈現出搖頭的動作,左右或者前后晃頭;
還有一只鴿子朝著地面啄擊,但不碰觸地面。
在進入箱子前,這些鴿子可都是行為舉止優雅的正常鴿。也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在箱子里學會的。
斯金納接下來把這個間隔15秒的時間,拉長到了1分鐘。更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鴿子的異常行為變本加厲了。
之前搖頭晃腦的鴿子,擺動的更加起勁,頻率更快,幅度更強,好像在跳印度舞。
如果把時間再拉長,也就是如果不論鴿子怎樣“碰觸開關”,都不再給它們食物強化呢?
這些奇怪的“迷信行為”就慢慢消退,消失不見了。鴿子也回到了以前的正常鴿狀態。
不過,在這個行為完全消退之前,這只搖頭晃腦的鴿子,做出了不下10000次的晃頭行為!
04
對實驗的分析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很容易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了解,“迷信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通常,鴿子是不知道“碰觸開關”就能“獲得食物”。就像我們無法解釋的很多自然現象,我們就和鴿子一樣,不知道因果,不知道原理。
偶然間,鴿子碰到了開關,做了搖頭晃腦的行為,然后獲得了食物。就好像突然找到了一個打開新世界的鑰匙。它可能會把“得到食物”歸因為“碰觸開關”,也可能歸因為“搖頭晃腦”。而“搖頭晃腦”和“得到食物”有關系么?沒有啊。所以,“搖頭晃腦”對于鴿子而言,就是迷信行為。
由實驗結果得知,“迷信”的鴿子還是占大多數。
類比求雨這件事。“求雨”和“下雨”有關系么?沒有啊。不過由于古人求雨時,碰巧就下雨了。
這樣幾次“碰巧”下來,再加上口口相傳,大家自然會認為“求雨”是我們打動了上天,上天幫我們“下雨”了。
我覺得至少蕭敬騰不會這樣想。
那為什么間隔時間拉長以后,鴿子的“搖頭晃腦”加劇了呢?鴿子想的是,“欸我剛才都可以得到食物,為什么現在不行了?是不是我不夠努力啊?還是我不夠虔誠?那我要再使點勁兒!”
在“求雨”的流程里,如果求完雨,還是不下雨怎么辦?
“是不是我們不夠努力啊?還是我們不夠虔誠?”然后祭品,儀式,廟宇,習俗,一股腦都整上。不下雨,就是心不誠!
所以迷信行為就越來越多,強度越來越大,流程越來越復雜。
而且更主要的是,“迷信行為”很難消退!后續我們下篇文章再詳述。
參考文獻:
Schneider, S., & Morris, E. (1987). The history of the term radical behaviorism: From Watson to Skinner. Behavior Analyst, 10(1), 27-39.
Skinner, B. F. (1974). About behaviorism. New York: Knopf.
- The End -
小貼士
Q
幸運物/儀式行為讓人更自信
“迷信行為”在心理上很不健康么?不盡然。雖然迷信行為并不會產生我們想要的結果,但還是有一些積極功能的。當身處困境時,迷信行為經常能讓人們感到力量感和控制感,并且降低焦慮、增強信心和勇氣,甚至是提高表現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會喜歡有個幸運物(手鏈),或者是一個儀式行為(進球之后的慶祝動作)。
但,畢竟是迷信,適度沒問題,過度就有點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