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9日,由中華醫學會和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心臟大會(CHC)2015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會議期間,阜外醫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呂濱教授接受醫聲網采訪時表示,未來心臟影像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新技術必將層出不窮,如全自動冠脈斑塊識別系統(Machine Learning System)、心臟3D打印技術等;二是循證心血管影像學研究將爆發性增長,即使用客觀的影像數據結合精準的圖像分析,指導臨床治療及并改善預后,如PROMISE、SCOTHEART等研究;三是國際合作將成為主流。國內醫院既要積極參與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也要敢于發起這樣的研究,讓世界聽到中國學者的聲音。
呂濱教授介紹說,在過去的1年里,國內外心臟影像學發展迅速,數個“重磅炸彈”接連放出,一方面反映在影像學診斷領域,如影像學新技術、新方法;另一方面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治療和轉歸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分別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具體介紹:
經胸和經食管三維心動圖的空間分辨率進一步提高,同時圖像后處理軟件也進一步完善;在原有二維和三維斑點追蹤技術的基礎上,推出了”分層“(layer-specific)斑點追蹤技術,尤其提高了對隱匿性冠心病和心內膜心肌缺血的診斷準確率;隨著新一代超聲微泡造影劑的改進,聲學心肌造影有望獲得美國FDA的準入,大規模推向臨床;負荷心動圖進一步普及,并與上述技術結合,共同提高了超聲心動圖對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
影像融合技術提高了醫師明確解剖學異常所致功能改變的能力。利用PET/CT掃描技術檢查冠狀動脈和其他動脈床可發現和定量鈣化和非鈣化斑塊,定量血管反應性和內皮健康狀態,發現限制血流的冠狀動脈狹窄,還可能發現高危斑塊。通過顯示解剖學狹窄的程度和部位及其生理學作用、斑塊的面積和結構,PET/CT可提供獨特信息,有助于改善冠心病無創診斷和預測心血管風險。此外,雙頭SPECT照相機更加普及。基于Tc99m的示蹤劑(甲氧異腈和替曲膦)已成為心臟核素檢查的主要制劑。心電門控負荷后影像學檢查成為臨床常規,除可定量評估左室大小和功能,還可以半定量評估右室大小和功能。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衰減校正方式可改善冠心病的診斷特異性。
心臟MRI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在:可識別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狀動脈再灌注后的微血管阻塞;采用延遲釓超增強可定量測定心肌瘢痕大小(ACCREDIT研究);識別可存活的心肌;可行血管擴張劑負荷心肌灌注顯像,改善冠心病檢測的精確性。
心臟CT在今年的心血管影像學中亮點頗多。64排心臟CT成像技術經過十一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過去1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臟CT對心血管事件的評估,如今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布了PROMISE研究、《LANCET》上發布了SCOT-HEART研究、《JAMA》上發布了FACTOR-64研究,都證明了冠脈CT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積極作用,并可以改變治療策略和臨床路徑,這些成果在未來幾年必將改變心血管疾病診治的臨床指南。
呂濱教授說,阜外醫院作為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過去的1年里在心血管影像領域也取得了驕人的成果。首先在臨床方面,隨著新大樓的啟用,大型影像設備數量增加1倍,引起了國際最新的Revolution CT、SIEMENS Stellar CT和GE DISCOVERY 3.0T MR等設備,病例數量大幅增長,預約時間明顯縮短;其次,在科研方面,過去1年里我院青年醫生付出很多,在繁重的醫療任務外,還發表了包括1篇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Circulation》(SCI影響因子14.43分)、1篇放射性領域頂級期刊《Radiology》、1篇超聲心動圖頂級期刊《J Am Soc Echocardiogr》在內的10余篇SCI文章,展示了阜外醫院年輕人的科研創新能力。
呂濱,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放射影像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心胸學組委員,北京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亞洲心血管影像學會質量控制官員,國際心血管CT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及中國區共同主席、發起人,“協和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