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城市轉型發展之路
微信公眾號:規劃前沿觀察
全國城鄉規劃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建立完善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規劃制度”,推動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對老舊城區、老舊小區采取設施改建、功能再造、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活動。本文對“城市雙修”的內容和意義進行了解讀。
2016年9月,黃艷副部長在全國城鄉規劃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建立完善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規劃制度”,推動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以下簡稱“城市雙修”)工作,對老舊城區、老舊小區采取設施改建、功能再造、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活動。
“城市雙修”的由來。2015年3、4月份,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籌備期間,陳政高部長來到三亞視察城市建設工作,針對三亞突出的城市問題,提出了“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理念;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城市修補”的新概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有序實施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
“城市雙修”的內涵。城市雙修是在城市發展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時期提出的城市設計新理念和城市建設更新方法。
城市雙修與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均是存量規劃時期的重要建設方式。相較后兩者主要是針對城市自然衰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概念,城市雙修主要是針對追趕期野蠻生長、粗放開發、平庸空間而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建設方式。
城市雙修就是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機更新,既要保護原有肌理,又允許建設發生,新老巧妙結合。
城市雙修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中國式的規劃創新,它不再通過圈地建設新的區域,而是把已有建成區域做好。
基于此,規劃界提出以存量規劃取代增量規劃,部分城市如上海等,在總規方面提出了減量化,更多的關注棚戶區、城中村的改造。
同時,城市雙修不僅僅是建設上的,還是各方面的,包括要修補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要讓城市肌理連續,讓歷史記憶找得到。
三亞“雙修”的主要工作內容。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下發文件,將三亞市列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的首個試點城市。
同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派出專業技術骨干駐扎三亞,對雙修工作從規劃設計到實施提供全流程的技術服務。
城市修補通過運用總體設計方法,按“山、河、城、?!毕嘟蝗诘某鞘锌臻g體系為目標,針對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進行“修補”,以城市形態、城市色彩、廣告牌匾、綠化景觀、夜景亮化、違章建筑拆除“六大戰役”做為抓手,相關專題研究包括《三亞市城市色彩專題研究》、《三亞市廣告牌匾整治專題研究》等。
生態修復指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通過對各類生態要素的完善,修復“山海相連、綠廊貫穿”的整體生態格局和生境系統,相關專題研究包括《三亞市山體修復專題研究》、《三亞市主城區城鄉結合部污水設施專題研究》等。
目前,三亞啟動開展了10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程,包括城市內山、河、海、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以及城市綠地和綠化帶建設、廣告牌治理、城市色調整理、城市夜景照明、城市天際線規劃、城市建筑立面改造、違法建設治理等城市修補工程,在城市雙修工作中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城市雙修”專家談。“城市雙修”的具體做法逐漸引起各方專家的關注。
仇保興提出城市修補宜從老舊小區綠色化改造入手,以“綠色化改造”替代“棚戶區改造”,改造分為兩類,一類是必須要進行改造建設的,一類是可以選擇拓展的項目。
具體實施步驟可按“城市老舊小區綠色化改造技術導則”(正在編制),由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規劃局負責牽頭編制綠色化改造規劃并實施,經示范試點后、再充分調動鄰近百姓自主參與改造的基礎上逐步整體推開。
俞孔堅提出以大腳革命思維推進城市雙修,通過“大腳革命”改掉水利防洪、城市園林綠化、農業等方面的“小腳”做法,建立“大腳式”的生態設施基礎,以水為核心建設生態的河流廊道、濕地系統、生態的田園系統和城市的公園系統。
常青提出城市修補廣義為“城市的保護與更新”,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存”,二是“修復”,三是“翻新”,也就是翻件、翻造,也可以說是保護前提下的更新,四是“再生”,這四個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城市修補”的概念。
“城市雙修”的意義及要求。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是住建部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重要舉措,是新時期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
在城市生態修復方面,要更重視整體性和系統性,注重城市與生態的共生關系,建設和保護的協調關系,自然與人的親近關系,生態環境自身的生長循環規律,要防止因對景觀的喜好而破壞生態的現象。
在城市修補方面,一要把對城市空間和環境的修補與完善城市功能相結合;二要把對物質空間和設施的修補與社會、社區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結合;三要把城市街區的修補與城市文化傳承和建構相結合;四要把營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場所和改善民生相結合;五要注重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相同步,集中資源補齊短板。
“雙修”工作是一個長期和常態性工作,既需要近期集中力量開展“戰役式”行動,也需要科學合理的長遠規劃和持續的行動計劃,同時還要注意規劃、建設、管理的統一和銜接,加強對城市生態環境和公共環境的日常管理,必要時應該通過地方立法強化管理。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 王欣 林雙盈.城市設計需要一場“大腳革命”——三亞的城市“雙修”實踐[J].城鄉建設,2016(9)
[2] 本刊編輯部.城市修補 生態修復[J].建設科技,2016(13)
[3] 常青.城市修補與設計挑戰[J].建筑時報,2016(6)
[4] 余池明.科學認識城市修補[N].中國城市報,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