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作為現存最早的中醫臨床奠基之作,不僅其理、法、方、藥為后世所推崇,而且其中的服藥方法也有其特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意義,值得后人繼承和發揚。服藥方法主要包括每天的服藥次數、服藥時間和服藥溫度等方面。《傷寒論》中每一首方劑都指明了服藥的次數。由于疾病的病情、患者的體質、藥物的作用強度不同,方劑的具體服藥次數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本文對《傷寒論》中的服藥次數作簡單介紹,為臨床用藥提供借鑒。
一、根據病位運用
1.病位在表、在上宜少量多次分服
《傷寒論》中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加葛根湯等解表的方劑多為日服三次。其原因在于外邪犯表,治宜“汗而發之”。但出汗必須有度,如果藥物不能完全調動人體陽氣的力量,正氣不能與邪氣抗爭,發汗不徹底,不僅表邪不解,還可內傳入里;若汗出過多,可導致亡陰傷陽,因此掌握發汗的程度,在解表法中甚為重要。少量多次分服的方法,不僅使藥力接續,而且便于靈活的掌握發汗的程度。張仲景在很多方劑后都注明:服藥一兩次后,如果已經達到出汗的效果,就可以停藥,如果再服還不出汗就可以隨時增加服藥的頻率,如桂枝湯方后注云:“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在《傷寒論》中治療少陰病咽痛諸證的方劑,均要求少量多次服藥。如苦酒湯、半夏湯均注明少少含咽服,豬膚湯注明溫分六服。其原因在于,少量多次服藥尤其是含咽的方法,能使藥力直接作用于咽喉,而且藥效持續,不傷正氣。
2. 病位在下宜少次多量服
張仲景用干姜附子湯治療腎陽暴傷服藥方法為頓服,干姜附子湯以大辛大熱的姜附同用,用量較大且一次頓服,意在使藥力集中,回陽效果迅速;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四逆加人參湯、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汁湯等治療腎陽虛衰皆分二次服。可見治療病位在下,尤其是心腹以下部位臟腑疾病,以少次多量的服藥方法,能使藥力迅速作用于下焦,并且藥量較大,藥力集中,力專勢猛,故病位在下宜少次多量服。
二、根據病情運用
1. 病急者頓服
“頓服 ”是 “指一次較快地將藥物服完 ”。“頓 ”既指速度,又指次數。突發疾患,病情危急的情況下,需要集中藥力,速挽殘局,以遏制病情的蔓延與發展。頓服方法多用于體質壯實,邪氣壅盛,病勢危重急迫之時。此時用頓服法,以發揮藥專、勢猛、能迅速緩解病情之優勢。正如《傷寒心悟》所說:“一次頓服藥力集中,意在挽殘陽于萬一”。如桂枝甘草湯,是因發汗過多,使心陽驟虛,又出現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證,故頓服溫補心陽。又如瓜蒂散治邪結在胸膈不能食者,以之涌吐痰濁實邪,也要求頓服。干姜附子湯治療陽氣暴虛,陰寒內盛煩躁的危急證候更宜頓服。這些方劑的另一特點是大多藥少力專,頓服方能奏效。
《傷寒論》中調味承氣湯有兩種服藥次數要求,第 29 條規定:“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服藥方法為少少溫服之。此處用調胃承氣湯用來和胃氣、泄燥熱,目的為陽復太過而糾偏,因此用藥輕緩;第 207 條規定:“溫頓服之,以調胃氣”,采用頓服法,是因為此證病機是由陽明熱證向陽明實證轉化的關鍵階段,采用頓服的方法是為了迅速截斷病勢,有效地遏制病情的蔓延與發展。
2.病重者多次連服
病情嚴重者,宜多次連續服藥或縮短給藥時間,以增強藥力。張仲景在《傷寒論·傷寒例》中明確提出:“凡發汗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理中丸在第 386 條《辨霍亂病脈證并治》中的服藥方法為“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宜至三四丸。”而在第 396 條《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中的服法為“溫服之,日三服”。其中第 386 條為霍亂的證治,病情較重,病體較虛故日三四,夜二服,服藥次數多,而且腹中未熱,宜至三四丸。在第 396 條中為差后虛寒喜唾的證治,病情較輕,故日三服。由此可見,病情較重主張以多次連服為宜。
三、根據藥劑峻緩特性區別運用
1. 峻劑分次服
藥劑性味峻烈,攻邪較速,但易傷正氣。“有藥有毒急方者,如上涌下泄,奪其病之大勢者是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運用峻烈之劑要十分慎重。張仲景在用峻劑治療疾病時常是先飲一服,得效余勿服。如大陷胸湯:“煮取二升,得快利,止后服”。
2. 緩劑連續服
緩劑有兩種:一種為作用和緩的方劑,另一種為治療病位在上的方劑。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的“補上治上制以緩”。劉完素解釋說:“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者,蓋藥性無毒,則功自緩也。有氣味薄之緩方者,藥氣味薄,則常補于上,比至其下,藥力既已衰,為補上治上之法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論》中大陷胸丸是治療熱實結胸而病位偏上的方劑。熱痰結盛,非峻藥不能逐飲破結,而邪居上位,又非緩劑不能搜在上之邪,故將大陷胸湯改為丸劑以圖緩效。
藥劑作用較緩,宜多次連續服,使藥力持續,如豬膚湯分溫六服。另外,丸劑藥力較緩,服藥次數宜多于湯劑。如理中丸則日三四、夜二服,又如麻子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圖片來源于網絡)
審核:于蕾
文字:高優恒
編輯:張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