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乳制品的歷史其實也是蠻久的,唐宋時期乳制品在中國人食譜中的重要地位不亞于如今的歐美。如今偏安西南民族地區(qū)的乳扇、乳餅等,在當時也是中原地區(qū)漢族人的主要食材。古漢語中的黃油被稱為“酥”,再回頭看“天街小雨潤如酥”,有木有種甜甜的趕腳?世界上最早的冰激凌——蘇(酥)山,也是唐代的發(fā)明。
黃油(butter)&奶油(cream)
這倆在英文里差別較大,不容易被混淆;但翻譯成中文就讓人頭疼了,因為黃油本身就是奶油嘛。它倆的區(qū)別在于,黃油是奶油的提純版,它在室溫下是固體的,乳脂含量接近100%。沒錯,它就是一塊油。而奶油在室溫下是液體的,乳脂含量比黃油低很多,幾乎沒有超過50%的。
奶油分很多類,比如淡奶油(whipping cream)、濃奶油(heavy cream)、雙倍奶油(double cream)等等,基本上都是根據(jù)乳脂含量來分的。每種奶油用途都有細微不同,比如半脂奶油(half & half)最常用在咖啡里,凝結奶油(clotted cream)是司康(scone)的標配等等,但其實它們總體上都可以混用。甚至有美食博主建議,為了健康起見,可以在淡奶油中摻入淀粉來代替濃奶油。總之,還是以你的食譜為準,食譜上讓用啥就用啥唄。
中國超市里能買到的奶油一般是淡奶油(whipping cream)。其實它直譯是攪打奶油,而單倍奶油的別稱light cream才應該翻譯成淡奶油。但廠商愿意這么翻譯我又有什么辦法。買不到其他的奶油沒關系,既然知道牛奶、奶油、黃油的制作流程是牛奶提煉成奶油再提煉成黃油,那就可以逆向DIY一下嘛。做法就是:黃油放微波爐叮30秒到1分鐘,融化后放涼,倒入牛奶中,用電動攪拌器攪打數(shù)分鐘,至徹底融合、混合物質地變濃稠為止。而黃油和牛奶的比例見下表:
名稱 | 翻譯 | 乳脂含量 | 100ml牛奶中添加黃油含量 |
half & half | 半脂奶油 | 12% | 10ml |
single cream | 單倍奶油 | 18%-30% | 19ml-39ml |
whipping cream | 攪打奶油(淡奶油) | 30%-36% | 40ml-52ml |
heavy cream | 濃奶油 | 36%-40% | 53ml-65ml |
double cream | 雙倍奶油 | 48% | 90ml |
clotted cream | 凝結奶油 | 55%-60% | 120ml-150ml |
這里還需要專門說一下人造黃油(margarine)。從營養(yǎng)上講,人造黃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非常高,不太健康。但是它的延展性非常好,做酥皮等甜品時實際上是比黃油更好用的,因此用途還是滿廣的。
濃奶油(heavy cream)&增稠奶油(thickened cream)
增稠奶油是澳大利亞比較常用的一種奶油,在著名美食雜志《Super Food Ideas》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這里我要向大家道個歉,不好意思哈,過去碰到增稠奶油我一般都翻譯成濃奶油,以后不會再犯了。
增稠奶油的乳脂含量一般為35%,但比起濃奶油質地要更厚重、更穩(wěn)定一些,因為它采取了一些增稠措施,比如添加果膠、明膠粉等等。而且濃奶油是烘焙、烹飪兩相宜,西式濃湯里尤其喜歡用它;而增稠奶油一般只在制作甜點時才用,沒人拿它燒菜。
除了添加增稠劑之外,天然發(fā)酵的方法也可以讓奶油質地變濃稠。買不到增稠奶油的童鞋可以這么DIY:小火加熱180g淡奶油(whipping cream),直到?jīng)鰵庀Вú灰箝_了哈),然后倒入8ml原味酸奶攪拌均勻,盛出來放在溫暖的地方(27度到32度之間)12到24小時,這時候奶油已經(jīng)變得很濃稠了,放冰箱里冷藏至少4小時后就徹底成型了。
酸奶(yogurt)&酸奶油(sour cream)
酸奶和酸奶油都是發(fā)酵而成的,只不過酸奶是牛奶發(fā)酵成的,而酸奶油是濃奶油發(fā)酵成的。這個過程不復雜,無非是乳糖在乳酸桿菌的作用下降解成乳酸,給了酸奶或酸奶油酸酸的口感和濃稠的質地而已。毫無疑問,酸奶比酸奶油健康很多。酸奶的脂肪含量和牛奶差不多,大約3.2%左右,而酸奶油則高達18%到20%。
最喜歡酸奶油的,自然是墨西哥人。翻翻我過去介紹過的墨西哥菜,你會發(fā)現(xiàn)酸奶油的出鏡率堪比Justin Bieber在谷大白話微博里的出鏡率(好像暴露了屬性……)。吐槽一個,我有一種特異功能:只要我想做墨西哥菜,超市酸奶油就斷貨。╮(╯﹏╰)╭
好在酸奶油DIY起來也很方便:在1/4杯牛奶中倒入3/4茶匙白醋或檸檬汁,放10分鐘,然后倒入1杯濃奶油攪拌均勻,蓋蓋室溫放置24小時就可以啦。
酸奶和酸奶油門下各有幾個親戚需要介紹下。先說酸奶油。
酸奶油(sour cream)&法式酸奶油(Crème fra?che)&墨西哥酸奶油(Mexican crema)
現(xiàn)代工業(yè)制造酸奶油,是選用經(jīng)過巴氏滅菌的淡奶油,接種乳酸菌株并加溫保證其生長,另奶油酸化、變醇厚,然后降溫停止菌株生長而成。而法式酸奶油的講究卻截然相反,一定要選未經(jīng)巴氏滅菌的生牛奶,利用自身產生的天然細菌自行酸化。因此,比起酸奶油,法式酸奶油發(fā)酵口感更強烈,脂肪含量略高(大約28%),因此也更醇厚,但沒酸奶油酸。
當然咯,天然菌類對衛(wèi)生條件要求更高,否則吃下去分分鐘腹瀉。所以保守的美國產的法式發(fā)酵酸奶油還是靠人工嫁接菌株制造的,因為美國規(guī)定所有奶制品必須經(jīng)過巴氏滅菌。嗯哼,此處可以腦補一下法國人的白眼。
酸奶(yogurt)&希臘酸奶(greek yogurt)
希臘酸奶就是過濾掉大部分乳清的酸奶。DIY方法超級簡單:取一個大濾網(wǎng),在上面罩上醫(yī)用紗布,底下接個盆。然后倒上4杯原味普通酸奶,塞冰箱里冷藏,12到24小時后取出,會發(fā)現(xiàn)濾網(wǎng)里的酸奶濃稠如膏狀,而底下的盆里全是淡黃色的湯。這湯里主要是乳酸和水溶性維他命,乳清蛋白含量極少,可留可不留。如果你不想浪費的話,可以直接當飲料喝,挺酸的;也可以用來腌肉、澆花、煮湯等等。
希臘酸奶口感非常粘稠,沒有原味酸奶那么酸,因為乳酸被濾掉的液體帶走了一大部分。過濾的過程犧牲了一部分的水溶性維他命,但蛋白質和鈣的含量則更高。不過乳制品本來也不是水溶性維他命的主要來源啦,多啃個蘋果就補回來了。
中國人喝酸奶一般是直接喝或者做甜點,但酸奶在希臘、中東、印度料理中卻一般是用來做菜的。普通酸奶可以用來做腌料,而希臘酸奶一般用來做蘸醬。酸奶美食我過去也總結過,看這里→_→酸奶才是真正的廚房多面手!四道不可思議的酸奶料理 ,不可思議的酸奶料理第二彈!四道創(chuàng)意西餐讓你的廚藝up~up~
白脫牛奶(buttermilk)
白脫牛奶在烘焙中,尤其是甜品制作中經(jīng)常會用到。Buttermilk這個詞指代的其實是兩種不太一樣的乳制品。傳統(tǒng)上說的白脫牛奶,指的是牛奶在做完黃油后剩下的液體,印度、東南亞都這么稱呼。但美國賣的白脫牛奶,指的是一種發(fā)酵乳。兩種都質地濃稠順滑,都可以直接喝,也都會被用在烘焙中。在這里,我介紹的DIY方法,是美式的白脫牛奶。真的是超簡單,1杯牛奶+1大勺白醋或檸檬汁,靜置10到15分鐘即可。其實大家可以看出,這種白脫牛奶和芝士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如果全程煮沸并且經(jīng)過過濾的話,就是茅屋芝士(cottage cheese)了,后者我明兒會介紹。
芝士(cheese)
芝士就是乳酪、奶酪,完全一回事兒,只是一個是音譯,另外兩個是意譯罷了。寬泛地講,奶類凝結了就是芝士。世界上有多少種芝士,誰也說不清楚。從軟踏踏濕乎乎的農夫芝士,到硬的需要用鑿子鑿的帕爾馬干酪,芝士從外形到制作工藝都有非常大的差距。要完全介紹全,怕是需要一本非常非常厚的書才可以。
想了解更多歐美美食雜志資訊?敬請移步微信公共號MarthaStewartLiving